都知道,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将领都获得了军衔。级别最高的是元帅,从建国到至今,也就十人获得了元帅军衔。

足以可见,元帅军衔的含金量有多高?

将官军衔分为四个等级,级别最高的是大将,再往下就是上将,中将,少将。

首批获得大将军衔的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罗瑞卿,张云逸,王树声,许光达。

以上这十人被称之为共和国的开国大将,他们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还参与了人民军队的创建,还是消灭反动派军事集团的骨干力量。

那么,在开国十大大将中,战术指挥能力最强的三人是谁呢?



第一位肯定是粟裕,他被世人一致誉为人民军队中的无冕之帅,是最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开国名将。灵活的战术指挥能力,让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创造了不少以弱胜强的经典之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淮海战役。因为,在此战中,由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消灭了大批敌军有生力量,让蒋介石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

第二位是解放军历史上的第六大名将陈赓,他的个人战术指挥能力,不仅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就连蒋介石对陈赓大将都是非常欣赏的,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陈赓将军的作战特点,灵活的战术指挥,让他在战场上总能够出其不意。对战争局势的敏锐判断能力,让他从不打无把握之仗。较强的战略眼光,提出的作战计划,让他得到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认可。

第三位萧劲光,他是一位统筹型的军事家,曾领导南满地区的解放战争,指挥第三纵队与第四纵队粉碎敌人,先南后北的战略企图。灵活的战术指挥能力,让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多次被委以重任,成为第四野战军的先锋大将。



在1955年,有55位将军获得了上将军衔,之后又增加了两位,共计57位开国上将。

那么,在这57人中,个人的战术指挥能力最突出的三人是谁呢?

第一位韩先楚,他是一位战术大师,具备较强的实战经验,作战不拘一格,出奇制胜是他最大的优点。

在东北战场上的威远堡战役,新开岭战役,战略追歼阶段的海南岛战役,韩先楚都以高超的战略眼光,灵活的指挥才能,打得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与此同时,韩先楚还是员猛将,作战风格快,准,狠,如同是大自然的旋风。因此,他也被誉为是旋风上将。

第二位邓华,他是一位帅才型的开国上将,具备较强的统筹与协调能力。在解放时期的海南岛战役,邓华组织部队将木船改装成土炮艇,突破敌人的海岸防线。抗美援朝时期的上甘岭战役,他敏锐地识破敌人的“声东击西”战术,并做出正确的部署,应对敌人。

与此同时,邓华还是一位实战经验丰富的开国上将。辽西半月解放五座县城,提出集中优势兵力解放天津,参与南下追歼作战,发动广州战役,为加快两广地区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第三位杨得志,他是一位战术指挥能力非常厉害的开国上将。由他指挥的清风店战役,是解放军历史上围点打援的经典之作。石家庄战役,杨得志率领部队血战六个昼夜,开创解放战场上,解放大城市的记录。在平津战役中,杨得志率部消灭傅作义的王牌第35军,为确保平津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杨得志是一位战术指挥能力非常突出的开国上将。同时还具备,较强的战略眼光,统筹能力。

有177位开国将军被称之为开国中将,他们大多数都是战术型的猛将,还有优秀的政工干部。

小编个人觉得,战术指挥能力最突出的三人分别是王近山,郑维山与陶勇。

王近山以勇猛著称,敢打硬仗恶仗,被誉为是王疯子,中野两朵金花(另外一位是陈锡联),中原第一战将。在解放时期,由他领导的第六纵队打了不少硬仗,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郑维山是华北战场上的头号猛将,更是平津战役中,消灭傅作义王牌第35军的头把尖刀。而他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是在朝鲜战场上,代理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一职,灵活的战术指挥,让他在秋季攻势作战中,消灭敌军万余人,从而得到了毛主席的称赞。



陶勇将军被誉为是拼命三郎,以勇猛著称,尤其是他领导的第四纵队,创造华东战场上歼敌数量的最多纪录。灵活的战术指挥,让他在淮海战役中,歼敌7万余人,俘敌5万余人。

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的将军有很多,达到了几百位。然而,个人战术指挥能力非常突出的有邓岳,丁盛,钟伟,龙书金,李德生,肖永银,肖全夫等开国少将,都是综合指挥能力较为突出者。

丁盛是人民军队中的悍将,在朝鲜战场上,还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丁盛都有着出色的表现。

龙书金是解放军历史上最擅长打攻坚战的名将,独特的战术指挥能力,让他三次被林总委以重任。可见,龙书金的厉害之处。

肖全夫被誉为是外战名将,主要是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珍宝岛战役中,肖全夫凭借卓越的战术指挥能力,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捍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