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差,80亿方北疆大淡水湖,痛失奔赴大海的机会
20 世纪中叶起,阿尔泰大湖乌伦古湖(历史最大水量超 160 亿立方米,常年 80 亿立方米)周边因大量开垦用水,入湖水量剧减,湖水变少、湖面缩小。原本不太咸的吉力湖越来越咸,盐分达每升 3.8 克。
因两湖均为内陆湖,为防湖面缩小,1987 年启动 “引额济海” 工程,从额尔齐斯河向乌伦古湖引水,每年约引 3 亿立方米,乌伦古湖水位渐升。
引水后乌伦古湖水位高于吉力湖,水倒流进吉力湖,改变其水循环,生态系统也从淡水变为咸水。
▲乌伦古湖水位变化趋势
仔细看北疆地图,乌伦古湖和额尔齐斯河似邻居紧挨着,看似要相连又像隔了东西。看高清地图或资料会发现,它们相距 2.1 公里,被小块陆地隔开,无自然河流相连。但人们为某种需要,建 “引额济海” 人工水道,将额尔齐斯河水引入乌伦古湖(又名布伦托海、大海子)。所以,是额尔齐斯河水经人工水道流入乌伦古湖,而非相反。
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均发源于古称金山的阿尔泰山,乌伦古河源头在蒙古国更远些。两河大致平行,先南流后折向西北。额尔齐斯河流到国外汇入鄂毕河注入北冰洋,乌伦古河先入吉力湖,再经库依尕河入乌伦古湖。乌伦古湖与额尔齐斯河相距约 2.1 公里,因有地峡且水位低,乌伦古湖成内流湖,乌伦古河成内流河 。
乌伦古湖只差那么一点点而成为内流湖,令人十分惋惜,若其最终流入额尔齐斯河,那么乌伦古湖就成为外流湖、淡水湖了,乌伦古河也成为外流河了,作为世界大河的鄂毕河也会源头更远、流程更长了,而乌伦古河也将刷新离海最远的外流河源头记录了。
乌伦古湖没有外流也有其必然性。 因为在自然条件下,只有乌伦古河一条河流入湖中,而乌伦古湖又只在上游阿尔泰山区有四条较大支流,中下游流经荒原,几乎无支流,流量较小,自身实力不济,无法支持乌伦古湖外流。而且自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流域开发,用水量增加,乌伦古湖入湖水量减少,湖面下降,需要通过“引额济海”才能维持生态平衡,其自身已难保,遑论外流了。
未来中国将会截留黄河,详见
那么要不要截留鄂毕河,流向巴尔喀什湖呢?
▲以额尔齐斯河为源的鄂毕河,全长5410公里,世界长河排名第8位。
乌伦古河只流入一个号称“大海子”的湖泊,没能见识真正大海的广阔。
北疆降水源自万里之外的西海,额尔齐斯河不远万里注入北海。这不仅是中国地理上的特殊现象,更具文化哲学意义。
图 1额尔齐斯河流域及高程
具体到工程实施方面,如图1所示,额尔齐斯河出境处海拔较低,仅为415米,而中游的福海地区海拔略高,为485米,两地之间的落差较小,约为70米。为此,我们计划通过修建两段隧洞(第一段长15公里,第二段长58公里),将哈巴河、布尔津河等支流的水资源调引至福海地区。
参考引江补汉工程的造价标准(每公里约2.8亿),本次调水工程的总造价预计在200亿元左右。同时,我们还将从福海的小海子地区选取一个合适的取水点,该点海拔同样为485米,便于后续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图 2 取水点海拔485米
建1个直径10米的隧洞,为有压隧洞,隧洞没有前库压力,采用贯流泵抽水,将水流速定在3米每秒,年调水量在80亿吨
图 3 第一段隧洞及出水口
第一段隧洞在15公里长,出水口海拔在460米
这样我们可以在福海附近得到第三个海子海面在450米,海面面积大于1亿平方米。
图 4 新的第3个福海
在这个新的福海边上找一个取水点,如图
图5 第二个取水点
新的福海边上找一个取水点海拔450米
图 6完整调水线路
第二段隧洞的长约58公里,直径同为10米,采用自流,年调水66亿吨。落差30米。同样采用高速抽水增加调水量。
图7 第二段隧洞的出水口
完全合情合理合法的考量如下:
从水资源分配角度来看,哈国额尔齐斯—卡拉干达运河的年调水量介于10亿至20亿之间,而下游支流布赫塔尔马河的流量高达40亿吨,且哈国额尔齐斯河出境流量远超200亿吨。因此,即便抽干额尔齐斯河,也不会对哈国的水资源安全造成不良影响。这一结论是基于详尽的数据分析与流域水资源现状得出的,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同时,我们尊重哈国水利工程专家的评估意见,如其决策不允许中国截流,我们将予以充分理解和尊重。历史上,流域内各国已达成用水协议,明确规定了未来各时期的水资源分配情况,其中2040年后哈国可获得的额尔齐斯河水量甚至可能为零。
图8基于同位素方法的青海湖流域水分收支
图8展示了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方法研究的青海湖流域水分收支情况,为北疆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我们还注意到巴尔喀什湖流域与北疆地区具有相似的纬度条件,但其水体循环模式却截然不同。巴尔喀什湖流域虽面积广阔,但缺乏高大山脉阻挡水汽逃逸,因此需依赖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进行补充。相比之下,北疆盆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能够储存大量水资源并转化为绿洲和可用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