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新一期的单车基械匠,今天开始,我们用故事结合过去和现在的产品,来看看shimano曾经的明星产品。
1921:经济寒冬中的机械觉醒
1921年的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萧条席卷全国。
当大阪的机械厂纷纷倒闭时,失业的岛野庄三郎(Shozaburo Shimano)却用一台1.8米的车床,在自家仓库创立了"岛野铁工所"。
这个最初以维修机床维生的小作坊,第二年便剑指自行车行业的核心部件——飞轮(Freewheel)。
飞轮(Freewheel):安装在自行车后轮轴上的棘轮装置,通过离合结构实现"踩踏时驱动,滑行时空转"的功能。当时日本市面上的飞轮几乎全为进口货,本土产品在强度、精度甚至外观上都难以匹敌。
技术突围:从仿制到超越的十年征程
岛野选择飞轮作为创业方向,背后是深思熟虑的考量:
技术壁垒:飞轮作为自行车的"心脏",需要极高的加工精度和热处理技术,这正是机械工匠出身的岛野团队擅长的领域;
全球化野心:自行车零部件的规格全球通用,一旦突破品质瓶颈,便能打开国际市场。
然而,最初的飞轮成品连日本本土车厂都看不上。团队发现,热处理工艺是核心痛点——钢材硬度不足导致棘齿易磨损,表面氧化则影响美观。
为此,岛野带领工人日夜试验,最终研发出独特的渗碳淬火技术,并坚持高价进口轴承钢,甚至在抛光工序中引入钟表匠级别的精细打磨。
1922年的商标密码:
在飞轮侧面,岛野刻下了由三把戟和三个"3"组成的Logo。
三戟:对标当时全球霸主英国B.S.A公司(Birmingham Small Arms,以武器制造技术跨界生产飞轮);
【英国BSA三枪logo】
三个"3":源自创始人名字"庄三郎"中的"三",也暗喻"三倍努力"。
从大阪作坊到世界标准
1931年,成立第十年的岛野铁工所迎来转折:
采用新型合金钢的"3.3.3飞轮"通过极端环境测试,棘齿寿命达到进口产品的1.5倍;
独创的棘轮设计让踩踏更顺滑,噪音降低30%;
表面镀铬工艺使飞轮在潮湿环境下抗腐蚀性显著提升。
这些突破让日本车厂开始批量采购,甚至返销欧美。当时《朝日新闻》曾报道:"大阪工匠用飞轮撬开了工业尊严的大门。"
机械基因的百年传承
今天的禧玛诺(Shimano)早已成为自行车传动系统的代名词,但回望起点:
技术洁癖:从飞轮热处理到现代Di2电子变速的防水性能(如GRX系列搭载的偏移锁紧结构与排泥设计),始终追求"看不见的极致";
模块化思维:早期飞轮的标准化生产理念,延续至现代套件的兼容性设计(例如GRX Di2与公路/山地组件的混搭方案5);
用户洞察:1920年代针对通勤者开发的低维护飞轮,与当代Gravel套件应对复杂路况的稳定性设计一脉相承。
延伸阅读:飞轮拆解小史
早期禧玛诺飞轮采用螺纹锁紧结构,拆卸需专用工具逆时针旋开锁片(类似现代旋式飞轮拆卸方法)。而如今,从公路车的卡式飞轮到山地车的Micro Spline系统,每一次接口革新都延续着当年"以机械解决需求"的初心。
今天内容就到这里,如果喜欢欢迎订阅。单车基械匠,给您带来更多新奇,好玩,有趣,实用的单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