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新一期的单车基械匠。如果喜欢欢迎订阅。
第二期:我们用故事结合过去和现在的产品,来看看shimano曾经的明星产品。
前言:
【50年代的日本,店员骑自行车送荞麦面】
1950年代的日本街头,自行车是承载着整个社会复苏希望的“国民之轮”。
彼时的Shimano刚刚在飞轮制造领域站稳脚跟,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变速器败局”中被迫转型——这场看似挫败的转折,竟意外催生了自行车史上最具生命力的技术之一:内变速花鼓。
【当年的内三速海报,内变速也催生了日本独特的“妈妈车”文化】
今天,当我们骑着搭载Nexus系列内八速花鼓的城市车穿梭于街头时,或许难以想象,这颗“藏在轮毂里的机械心脏”,曾经历过怎样引人入胜的技术突围故事。
一、变速革命的“败者重生”:从外置变速到行星齿轮的绝地反击
1954年,禧玛诺推出首款外置3速变速器,试图复制欧洲竞品的成功。
【1954年推出的首款外3速变速器】
这款采用钢丝拉线结构的变速器虽在专业车手中获得认可,却因复杂的调试需求与频繁的链条脱落问题,在普通消费者市场遭遇滑铁卢。彼时日本刚经历战后重建,普通民众更渴望“拧把即走”的交通工具,而非需要定期上油调试的“机械玩具”。
【英国Sturmey-Archer内变速花鼓】
转机出现在1957年。当工程师们拆解英国Sturmey-Archer内三速花鼓时,发现其封闭式行星齿轮结构完美规避了外置变速器的痛点:防尘防水、免维护、操作直观。同年,禧玛诺推出仿制版3速内变速花鼓,却因两大本土化失误陷入困境:
重量超标:直接照搬欧洲设计的铸铁壳体重达1.8kg,远超日本女性通勤群体的承受力;
操作反直觉:沿用欧洲的下拉式拨杆,与日本人习惯的右手控制节奏不符。
这场“水土不服”的危机,反而激发出禧玛诺标志性的工程思维——以用户体验驱动技术创新。1958年改进版中,冷锻工艺将壳体重量降低30%,更首创“推拉双模式”变速线布局,兼容不同车架结构;
【1960年问世的Twist-Shifter转把变速器,更符合当时人们的使用习惯】
1960年问世的Twist-Shifter转把变速器,则将操控逻辑与摩托车油门结合,实现“握把不离手”的直觉变速——这项设计比SRAM的GripShift转把早了整整三十年。
二、行星齿轮的东方哲学:从机械妥协到技术超越
与同期欧洲竞品相比,早期禧玛诺内变速花鼓展现出独特的工程哲学:在有限速别内追求极致可靠性。当Sturmey-Archer执着于研发5速甚至7速系统时,日本工程师却将精力投入在两项颠覆性创新上:
复合行星轮系架构
【从Nexus 8速内变速花鼓中就可以看到这种行星齿轮的设计】
通过叠加两组行星齿轮组(类似2008年Shimano专利中的四组行星结构),在3速基础上实现更绵密的齿比分布。
【如今的日本妈妈车已经进化到电助力车,当年的内变速对文化的影响功不可没】
1965年推出的“Super Low”档位,爬坡能力比欧洲同类产品提升15%,直接催生了日本独特的“妈妈车”文化——主妇们得以骑车穿越陡峭的关西坡道采购物资。
动态密封技术
针对多雨气候开发的“迷宫式油封”,在花鼓内部构建多道防尘屏障。测试人员甚至将原型花鼓浸入琵琶湖泥浆后再进行骑行测试,变速性能依然稳定——这种近乎偏执的可靠性验证,为日后DEORE XT山地组件的开发埋下伏笔。
【sram Dual Drive内外结合的花鼓】
这种“少即是多”的理念,在1980年代迎来爆发:当SRAM通过Dual Drive系统将内三速与外七速结合时,禧玛诺却选择深耕单体内变速领域。
【1968年,shimano AUTOMATIC5花鼓】
1968年,首次引入自动离心变速模块——通过钢珠离心力与弹簧的精密平衡,实现“越骑越轻快”的智能变速逻辑,加上外置的5速飞轮,可以实现20个不同速别。离心灵敏度还有5个档位可以进行调节。
三、未来之战:电子化与超多速的十字路口
站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时代关口,内变速花鼓正面临新的技术抉择。禧玛诺在2017年专利中透露的14速无滚子链条系统,暗示着机械结构的终极进化方向:通过驼峰形链节取代传统滚子,将链条厚度压缩至5mm,配合电磁离合行星齿轮组,有望实现“手动/自动双模式变速”。
【Di2版的内变速套件】
而Di2电子变速系统的技术下放(如2021年展示的自动降档功能和同步变速功能),更可能催生出智能内变速花鼓——根据GPS坡度数据预判齿比,或通过心率带信号自动匹配踏频。
【德国Rohloff的14速花鼓】
【国产内变速花鼓】
但这条进化之路并非没有隐忧。德国Rohloff的14速花鼓已证明机械结构的极限,而中国制造内变速花鼓也正在东南亚市场蚕食份额。或许正如1957年那个笨重的初代花鼓所揭示的真理:真正的技术革命,从来不是参数的疯狂堆砌,而是让复杂消失于无形。
结语:藏在轮毂里的东方智慧
从大阪铁工所的飞轮作坊,到掌控全球80%变速器市场的巨擘,禧玛诺的内变速花鼓发展史,本质是一部“ 需求倒逼创新”的技术哲学史。
【1997年的NEXUS AUTO D在自动变速上做出的探索】 当欧洲品牌执着于竞技场的百分秒之争时,这个东方品牌选择为普通人的日常骑行注入engineering excellence( 匠心工致)——正如那句被岁月磨蚀的陈词:“让机械服务于生活,而非生活迁就机械”。 更多关于内变速花鼓的Nexus和Alfine的内容会在后边的时间线上展开来料,敬请期待。 单车基械匠,给您带来更多新奇,好玩,有趣,实用的单车知识。如果喜欢,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