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将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其理论内涵与重要意义,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均衡发展。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促进人才全方位成长」

科技与人文在人类知识体系和文明形态中具有内在统一性。从根本上说,科技与人文是人们从不同视角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求真求善而形成的文明成果。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笛卡尔、莱布尼茨等,同时也是杰出的哲学家。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不仅在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对文学、音乐、美术、书法、摄影也有丰富的经验与思考。他曾在书信中谈道:“我认为高度文明社会就应该是艺术、美无所不在,科学技术也无所不在!”无独有偶,物理学家李政道也强调,科学与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二者的关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

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相协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在个体层面的和谐统一,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在社会层面的协调发展,是互为依托的。

教育作为人的社会化、文明化的过程,其首要功能是“人才培养”而非“产品制造”。我们的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就包含对人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要求。

科学素养要求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文精神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具有审美情趣,等等。科学素养或人文精神的偏废,都可能让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社会全面进步,不利于人类文明传承。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历经了数次历史性转型。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结构形态逐渐从“行业院校”向“综合型大学”转型,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在体制机制上被分割开来的局面逐渐得到改变。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学科分野以及高考制度等多重因素影响,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不平衡、不协调的状态,文、理之间的一些学科偏见在家长、学生乃至用人单位中依然根深蒂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新工科、新文科等“四新”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为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新形势下,可进一步破除传统的学科化、院系制教育管理模式对人才培养成效的制约,持续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坚持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解决心理与思想问题,促进人才全方位成长。


理工科更具文艺范,人文社科体现科技感

在顶层设计方面,应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统一。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需要构建强大的学科支撑体系,包括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新形势下,可积极推动构建科技人文共同体,促进文理学科的交叉发展和转型升级,努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让理工科更具有文艺范,让人文社科体现出科技感,进而改变人们对于学科的刻板印象以及学科封闭惯性。

尤其是,要重视发挥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引导全面认识人类经济科技和文化文明发展成果,最终实现科技与人文在学科建设层面的融合发展,进而提升二者在人才培养层面的协同育人成效。

在育人目标方面,应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融合。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着眼点在于学生,目标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兼具科技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就高校而言,可从课程改革入手,建好既有的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通识课程,增设科技前沿、创新思维、科技伦理等通识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通识课、双学位,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科技人文均衡发展。

在教学理念方面,应推动课程思政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课程思政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有关调研显示,在课程思政特别是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认识片面化、内容拼接化等误区,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过度挖掘”与“生硬包装”导致课程思政内容同质化,不利于实现教育的目标。

事实上,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许多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都与人文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不谋而合。课程思政应注重以人文教育为中介,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入专业课程的历史背景、科技伦理、行业使命等元素中,对学生加以润物无声式引导,实现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目标。


在资源协同方面,应促进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相联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感召力。

就高校而言,应进一步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组织学生走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生产一线、社区村落、田间地头去接触真实的社会、解决真实的问题,强化对科学技术的现实运用,深化对历史人文的实践对照。同时,充分利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各类文化场馆和历史古迹遗址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实现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同频互动。

在育人方式方面,应坚持传道授业和人文关怀相统一。人文教育要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土壤之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人文关怀土壤的培育需要通过对学生日积月累的关心关爱去积淀。

当前,教师队伍结构和学生思想特点在发生深刻变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教育方式带来深刻影响,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不断提高。高校教育者、管理者应科学把握代际差异,正确认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对学生心态带来的影响,加强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心理特点研究,及时更新教育方式,确保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耐心、细心和爱心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归根结底,要积极践行“一线规则”(学校领导和教职工要经常深入教学、科研、学生宿舍等一线场所,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学校领导要亲自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与师生互动和交流),做到“首问负责”,合力构筑“大爱校园”,共同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胡薇薇)

原标题:交大专家:破除文理之间学科偏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胡薇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