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衰书法大可不必

——究竟应如何看待部分高校取消书法专业

□冯华(二马头陀)


山东大学撤销书法学专业的消息犹如一枚石子投入湖心,在文化界激起层层涟漪。有人痛心疾首地哀叹传统文化式微,有人愤然指斥高校短视功利,更有甚者将此事视作书法艺术末路的信号。但若我们放下情绪,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这场变革,或许会发现:书法艺术的命运,从来不在某个专业的存废之间。

当代高校的专业调整本质上是知识生产体系的重构。当教育部在2023年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20%学科专业"时,这场改革已注定要打破诸多固有认知。从土木工程向智能建造转型,从传统医学向新医科跨越,每个学科都在经历数字化浪潮的洗礼。书法学专业的撤销,不过是这场宏大叙事中的一章。数据显示,仅2024年全国就新增1673个战略急需专业,同时撤销1670个滞后专业,这种动态平衡恰如活水养鱼,让教育体系保持新陈代谢的活力。

但书法艺术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是技艺传承的载体,更是文明基因的容器。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写下《兰亭集序》时,没有书法系的建制;苏轼在黄州寒食节挥就天下第三行书时,也不曾获得专业认证。千年文脉里,书法始终在私塾课徒、文人雅集、碑帖传拓中生生不息。今日某所高校的学科调整,本质上动摇不了这门艺术深植于汉字文化圈的根基。当我们在故宫看到《快雪时晴帖》前驻足的人群,在短视频平台见证百万人围观书法直播,便知这门艺术早已突破学院围墙,在更广阔天地间呼吸。

真正的危机或许藏在被忽视的细节里:部分高校书法专业固守师徒作坊式的培养模式,将碑帖临摹异化为机械复制;有些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毕业生既无法胜任中小学美育工作,又难以融入当代视觉艺术体系。反观日本的书道教育,早已发展出字体设计、文字艺术治疗等跨界形态;韩国将书法元素融入现代建筑、时尚设计获得国际认可。这些创新启示我们,书法教育需要的不是温室保护,而是打开与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美育传播对话的勇气。

站在文明传承的维度观察,书法的生命力从不依赖于某个专业的存续。当敦煌藏经洞的抄经生用最朴素的笔墨守护文明火种,当龙门石窟的刻工在斧凿间注入对文字的敬畏,真正的书法精神已然显现——它是每个执笔者的文化自觉,是横竖撇捺间流淌的文明记忆。今日高校专业调整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书法界亟待突破的困境,也映出破茧新生的可能。或许正如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那些震颤的笔触所示:真正的艺术,永远在打破与重建的张力中获得永恒。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作者微信

【说明:本文作者冯华(二马头陀),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书法秘笈主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