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莲花跑车以一场“更名+降价”组合拳高调回归中国市场,却意外引起了一定的争议,陷入了一定的风波。
莲花
其一、两款新车型ELETRE(参数丨图片)与EMEYA起售价分别下调至54.8万元和52.8万元,降幅超10万元,引发老车主的不满;
其二、中文名“夏花”更因谐音“下滑”遭到质疑。这场风波或许不仅暴露了超豪华品牌本土化转型的深层矛盾,也折射出电动化时代定价权重构的行业级难题。
致歉
价格体系松动:市场逻辑与品牌调性的博弈
莲花跑车的降价策略,或许是一场基于“生存优先”或者“销量优先”的考虑。
“我们推出新款车型,通过拓宽价格带,降低起售价格门槛应对竞争,更是为了让更多用户体验到莲花品牌的魅力。”毛京波在“致车主的一封信”中如是表示。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其全球销量1.21万辆。其中,中国市场贡献25%,但月均销量仅约250辆。
莲花
同时,面对比亚迪、理想、问界等本土品牌在30万-50万元区间的强势“上攻”,莲花选择将ELETRE和EMEYA售价下探至50万元级,或许意图打破“小众超跑”的束缚。
然而,这一决策,却引起了部分老用户的质疑。更值得玩味地是,莲花同步推出限量典藏版车型逆势涨价,这是否意味着其试图以“价格剪刀差”平衡销量与品牌调性之间的关系,值得思考。当然,如果这种策略能够奏效,那么对于莲花汽车而言,也是值得称道的。
莲花
“夏花”命名争议:是否彰显了文化符号的错位与重构?
相较于价格争议,“夏花”命名引发的争议,也颇为值得思考。莲花中国总裁毛京波解释,该名源自“生如夏花之绚烂”,却因谐音“下滑”遭到一定的质疑。
这一事件是否暴露了超跑品牌本土化的认知鸿沟——当机械情怀遭遇东方诗意,如何避免符号意义的扭曲?
众所周知,莲花经典车型命名始终与性能基因绑定:Elise轻量化、Exige极致赛道化,而“夏花”的抽象表达,在用户眼中,是否契合“品牌精神”呢?
当然,品牌方迅速停用争议名称,彰显了其对于用户的声明的倾听和重视。但这场命名风波,是否会为莲花跑车乃至其他超跑品牌的本田化策略,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借鉴呢?
在未来的市场行动中,更多考虑本土文化因素以及品牌精神之间的契合度等,或许有利于品牌更好的开拓市场。
莲花
销量增长与亏损扩大情况下,如何平衡“超跑光环”与“性价比”关系
莲花跑车的在国内的销量困境,并非其单独遇到的问题,应该是超豪华品牌电动化转型的缩影。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其销量同比增长70%,但净亏损达4.59亿美元;中国市场月销250辆的规模,难以支撑35万辆年产能的野心。这种“增长不盈利”的状况,应该源于电动化研发的高投入与市场教育的漫长周期的矛盾有较大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品牌方试图以降价扩大基盘用户,也不失为应对当前市场处境的一种策略。
不过,也可能具有一定的风险。当入门车型价格下探至50万元级,与保时捷Macan、蔚来ET9等产品正面交锋,如何平衡莲花的“超跑光环”与性价比之间的关系,将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尤其是,其2025年全球销量增长20%的目标中,中国市场需贡献25%-28%,可能也为其在国内市场的策略,增加了一些压力。
莲花
莲花跑车的新车价格下调以及命名风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超豪华品牌转型的核心矛盾:如何在电动化时代重新定义稀缺性。
当三电技术抹平性能差距,莲花超跑的价值锚点,是否必须从“加速数据”转向“情感联结”?
短期来看,莲花需解决如何安抚老用户情绪从而稳固市场份额的问题。当然,从莲花中国总裁毛京波迅速回应相关事件,也足够看出其对于老用户的声明的重视。相信,这应该能够较好的平复老用户的不满和情绪。
长远来看,如何将品牌历史中的轻量化、空气动力学遗产转化为电动化叙事,例如推出“碳纤维车身技术认证”等数字化标签,则可能更加“任重道远”。
莲花
本文结语:转型没有浪漫故事,只有更漫长的叙事
对于莲花跑车而言,当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超豪华品牌既要面对技术平权的现实,又需守护百年积淀的精神图腾,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许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毋庸置疑,降价或许能换来短期销量提升,无可厚非。但在智能化、电动化时代,品牌价值的重构,可能需要更漫长的叙事。
对于莲花而言,真正的考验或许不仅仅是如何卖出更多车,而是如何在电动化时代重新回答:什么才是值得为LOGO支付的溢价?
在此,我们希望莲花跑车不断为国人提供更好的用车体验,获得更好的市场销量和发展成绩。
本文声明:
本文为车宇世界运营部原创文章,总第11553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标注来源的数据及相关资料均为引用。车宇世界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