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治·粤美“凤村村晚”迎新春凤村镇2025年春节文艺晚会在凤村镇热闹上演 吴俊麒 摄
2月18日,在广东揭阳市普宁市泥沟村举行的泥沟村第十六届民俗文化节为今年的“粤治·粤美‘村晚’迎新春”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晚会上,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泥沟英歌队大展“盛世雄风”的风采,而潮剧、潮语歌曲、小品、歌舞更是热闹非凡。“粤治·粤美‘村晚’迎新春”活动由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广东省文明办指导,广东省文联、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主办,从1月12日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的14个“村晚”示范点展开,这一活动的开展为“百千万工程”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充分发挥了文艺志愿服务的双重作用,共同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充满“岭南风”的非遗“村晚”
“粤治·粤美‘村晚’迎新春”活动覆盖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及客家文化聚集地。其中,珠三角地区选取了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道和花都区塱头古村、深圳市龙岗区山厦村、中山市沙溪镇、东莞市麻涌镇、肇庆市德庆县凤村镇,粤北地区选取了云浮市新兴县、清远市浸潭镇六甲洞村和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油岭村,粤东地区选取了潮州市湘桥区社光村、汕头市潮南区仙城镇仙门城村、揭阳市普宁市泥沟村,粤西地区选取茂名市高州市储良杏花村、湛江市遂溪县黄略镇龙湾村。一系列独具岭南风情的“村晚”在14个镇村示范点如火如荼地展开,串烧山歌、名伶戏剧、时尚曲艺、民俗展演……“民星”唱主角,原汁原味的乡土节目,不仅承载着乡音、乡愁、乡情,也燃起了火热的节日氛围。
2月11日,在高州储良杏花村举办的“村晚”上,粤剧与高州木偶结合推出的《贡荔飘香》,既传承了地方文化又推广了地方特产。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台“村晚”都突出了地方特色和非遗传承,中山市沙溪镇的武术、潮州市湘桥区社光村的潮汕英歌舞、清远市浸潭镇六甲洞村的醒狮……同时举行的游灯会、挥春送福、烟花汇演等民俗活动,为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中国农历春节营造了浓郁的年味。
14台示范“村晚”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展示了各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也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不少村民表示,以前对地方非遗文化了解不多,通过参与和观看“村晚”,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吸引了大量村民积极参与,每台“村晚”活动的观众人数在900人以上,最多的达到3000人。活动期间,南方农村报在“南方+”接连推出11场视频直播,同步推出超28篇图文视频报道;南方农村报微博主持原创话题#请到广东乡村过大年#登上微博同城热搜第一位,活动整组系列报道可统计的全网总阅读量超2900万。
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道“村晚”现场 彭华 摄
一次“种文化”的模式创新
如果说以往的新春惠民演出侧重于“送文化”,那么“村晚”就是广东省文联为基层搭建的“种文化”的平台,突出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主体性。
在前期节目遴选阶段,由各镇街、村委牵头组织统筹“村晚”活动,各村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和村民意愿自主申报节目。形成节目库后,广东省文联和地方文联组织专家对节目进行评审,提出整改意见,抓好节目细节,保证晚会节目形式多样。同时,文联还派出艺术家结合地方非遗文化、年俗文化、乡村振兴故事,创排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
在中期村民动员阶段,村委会等基层组织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动员村民积极参与,重点选用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作为晚会主体,体现村民在“村晚”中的主体性。组织村民座谈会,在节目形式、节目内容等方面,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增强村民参与感。
在后期彩排阶段,广东省文联和地方文联派出专业艺术团队和文艺志愿者下到各村,进行最后的艺术指导和培训,确保整场晚会和每一个节目有序、出色完成。
“村晚”结束后,村委会还特聘文联有关骨干作为“文化村长”“文化辅导员”,定期组织文艺骨干培训班,提升村民的艺术文化水平和艺术表现力。
可以说,“村晚”从筹备到演出,处处突显出党组织引领、村民主体参与、社会力量助力的时代特色。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戴胜利认为,“粤治·粤美‘村晚’迎新春”活动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创新模式,不仅激发了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增强了归属感和凝聚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参与“村晚”的筹备和演出工作,村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开始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建设和保护中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文明乡风。这种文化自创和自治的精神,是乡村振兴中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振兴和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治理和文旅融合
“‘村晚’一举办,年味一下子就来了。”1月17日,在中山市沙溪镇举办的“村晚”现场,村民王先生带着一家老小前来观看,热闹喜庆的氛围让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演出他希望每年都有。沙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节目基本都是本地人参加,“村晚”为大家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村民之间有更好的沟通和了解,能促进群众工作的开展。
培育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治理,是“村晚”显现出来的另一个重要效应。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共同筹备和参与“村晚”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氛围,强化了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社区凝聚力。通过参与“村晚”活动,村民邻里关系更加融洽,社区氛围更加和谐。
此外,浓浓的年味还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人来此过年,带动了乡村农文旅产业的发展。活动期间,各举办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的发展。各地积极抓机会、抢机遇,谈合作、商未来,助力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努力把“村晚流量”转化为“经济留量”。
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垂林表示,在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和广东省文明办的指导下,广东省文联与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对文艺志愿服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粤治·粤美‘村晚’迎新春”活动不仅打造了具有广东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也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闯出了新路,接下来将进一步总结推广开来。
粤剧木偶《贡荔飘香》 蓝东旭 摄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来源 | 《中国艺术报》2025年02月19日7版
编辑 | 张钰童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