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系列真的很像本心理学科普手册。

从第一部「是魔是仙,我自己说才算」内部主体成长,到第二部「小爷是魔,那又如何」外部规则的反抗



从哪吒最初自证预言、得不到身份认同、亲情友情依恋关系、陈塘关的社会标签、仙界对妖族的刻板印象、生来是妖的自卑补偿行为......

知识点太多,学不完,根本学不完!



哪吒生而为魔丸,被贴上「妖怪」标签,导致他陷入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



他通过破坏行为(如定期玩「吓人流捉迷藏」游戏)来「验证」外界对他的负面评价,这是典型的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现象。





殷十娘和李靖的教养方式堪称权威型养育。

既有规则约束(如乾坤圈、结界),又给予情感支持(如殷夫人陪哪吒踢毽子、李靖甘为哪吒挡天劫)。



这种“温柔而坚定”的爱无条件的接纳与积极关注,为哪吒提供了心理韧性(Resilience)。



因此能在逆境中仍能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打破标签束缚,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完成主体性觉醒





申公豹因「妖族」身份被歧视,其口吃症状是心理冲突的外化——语言障碍似乎象征他无法在仙界获得话语权



他的偏执行为(如一刻不停的修行、偷换灵珠魔丸等)可能源于阿德勒提出的自卑与过度补偿

即便采取错误的手段,也要通过证明“妖族也可以更强”、”我比太乙更适合做十二金仙“来对抗被贬低的自我价值



申公豹的偏执行为也揭示了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对心理的摧毁性影响被主流群体边缘化的个体,可能通过攻击性行为寻求存在感。



他的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正是对刻板印象威胁的控诉



长期在不公平、不公正的环境下,即便是家庭亲密和谐(家庭关系健康)、由正派的父亲养大(父母教养良好)、全村的骄傲(原生社会环境良好),也会产生扭曲的心理,做出极端的行为。





“灵珠”化身敖丙背负着龙族的期望。这种家族诅咒(Family Legacy)迫使他压抑自我。



他的挣扎揭示了社会认同理论的残酷

个体为融入群体,可能产生认知失调,做出违背自我意愿的行为(如敖丙本心善良,却会因家族利益,试图摧毁陈塘关)。



但最终来自父母的爱、来自哪吒的友谊,帮助他找回了本真。

心理学知识点在电影中比比皆是。

太乙真人的贪吃、懒散与搞笑看似是对自身能力不足的补偿性防御(Defense mechanism)。



实际上他不断用幽默化解焦虑和尴尬,是典型的成熟型防御机制(Mature Defense Mechanisms),非常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对哪吒的无条件信任和爱护,也体现了社会支持系统(social support network)的重要性。



陈塘关百姓一开始对哪吒的恐惧与排斥,也展现了集体无意识中的“替罪羊机制”(Scapegoating)即通过妖魔化他者来转移群体焦虑。



龙族和海妖们即便破鼎成功,也还是想要深海归隐,不愿与规则抗争。只因千年前屡次抗争都失败告终,是经历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个体下意识的选择放弃。



剧情之所以戳人,也许正因为其中无处不在的镜像细节触动着我们。

申公豹的悲剧警示,难以疗愈的偏见创伤终将化作利刃刺向他人

但哪吒的逆袭又告诉我们,健康的家庭和社会关系能抵御社会偏见的毒性。

敖丙的困境讲述着,群体归属与个体自由的平衡是永恒的课题;

但太乙的豁达呈现着,无条件的正直和乐观终将助我们在生活中自由向前。



当然,最终我们会发现:

真正的「魔性」也许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社会建构与人际互动的产物。

人格可塑性贯穿生命全程,也唯有真诚、爱和包容能让「灵珠」找回本心,能助「魔丸」破鼎成神。





本文图片均来自电影《哪吒》官方微博或网络,版权归出品方所有。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内容均为科普知识介绍,不含有推荐、证明等广告属性。科普内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无广告属性。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