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秀财取经
- 编辑||秀财取经
这篇文章我想写好久了,但一直不敢下笔。不是怕写不好,是怕自己入字太深,会让自己刻骨铭心!
引言:
哪吒当下可以说是炙手可热,这部诞生于1979年的动画经典,在“教育内卷”“鸡娃焦虑”蔓延的当下,意外成为一面照见千万家庭困境的魔镜。
我记得非常清楚,在影院看哪吒1时,当李靖用乾坤圈锁住哪吒的脖颈时,我旁边的一位父亲不由自主的感慨:“这不就是给儿子报奥数班的我?”
这句无心之语,恰恰揭示了电影跨越46年仍直击人心的秘密。它撕开了中国家庭教育中“以爱为名的控制”,更用神话外壳包裹了一个现代命题:父母与子女,终究是一场需要互相救赎的修行。
当“为你好”变成暴力规训
哪吒电影开头有个情节特别能反映中国家庭常见的“为你好”的教育模式。陈塘关大将军李靖一看见刚出生的儿子哪吒有神力,不是高兴反而认定他是"灾星",直接套上乾坤圈锁住孩子的天赋。
这就像现在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有独特的兴趣爱好,不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强行压制。
大部分家长喜欢把千差万别的孩子都往同一个模子里塞,就像工厂流水线生产零件,要求所有孩子必须数学好、英语强、会弹钢琴,完全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非要让孩子按自己设定的"标准路线"成长,美其名曰“为你好”。
看看海淀家长用Excel排满孩子的课外班,江浙工厂主送初中女儿学MBA课程,甚至出现3岁幼儿简历长达15页的魔幻现象。这些看似“精心设计”的成长路径,怎么看都是在用金箍棒画地为牢。
结果很多孩子的特长被压抑,就像哪吒被锁住神力一样,最后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本质上和李靖用乾坤圈锁儿子的做法没啥区别。
正如教育学者李玫瑾所言:“太多父母把子女当作待组装的产品,而非有灵性的生命。”
相比李靖的强硬,殷夫人更是活灵活现的展现了中国式母亲的“双面派”。她深夜缝制混天绫的场景令人动容,但我们再返回去细细琢磨她的行为逻辑:一边默许丈夫对儿子的压制,一边用“自我感动式付出”补偿孩子,这种撕裂恰如现实中的“鸡娃妈妈”:白天逼孩子刷题到凌晨,深夜又愧疚得偷偷流泪。
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指出:“过度牺牲的父母,反而会给孩子植入沉重的道德债务。”电影中哪吒那句“一人做事一人当”,何尝不是对父母牺牲主义的无声反抗?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为自己”
当哪吒自刎后借莲藕重塑身躯,这个充满东方禅意的设定,暗藏教育哲学的真谛:莲藕中空却能立地顶天,恰似卢梭在《爱弥儿》中强调的“教育应保留人性的天然缝隙”。
看看成都“神仙母女”王艺瑾的故事,将开明和支持体现得淋漓尽致。母亲支持女儿放弃保送清华,选择比较冷门的考古专业,只因妈妈觉得,女儿的眼睛在触摸青铜器时会发光!
相比那些逼着孩子必须学金融、当医生的家长完全不同,王艺瑾的母亲懂得发现孩子眼里真正的光,而不是按着社会给的"成功模板"硬套。这样的母亲怎能不让人羡慕,接受这种教育的孩子又怎会不成功?
偏见社会中的逆袭神话
哪吒1中,百姓对哪吒的集体敌视让当局者迷,旁观者气。从扔臭鸡蛋的孩童到闭门谢客的商户,构成福柯笔下的“规训社会”微观模型。这种群体性偏见在当代演变为更隐蔽的暴力:海淀家长群的“牛娃攀比”、相亲角的“学历标价”、HR手中的“第一学历过滤器”等。
但电影给出了另一番答案,哪吒最终拯救的,正是当初骂他、怕他甚至伤害他的陈唐关百姓们。这让人想起感动中国的脑瘫诗人余秀华,她在《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中写道:“人间给过我痛楚,但痛楚催生出翅膀。”
灵珠转世的敖丙,是另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龙族将全族逆鳞铸成万龙甲逼他“考状元”的情节,简直是“小镇做题家”困境的神话版再现。北京大学徐毓才教授的调研显示:名校优等生抑郁症发病率是普通学生2.3倍,因为他们背负着“全村的希望”。
当敖丙在善恶间挣扎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神话人物,更是那些被“虎妈狼爸”逼到崩溃的琴童、竞赛生。他们的困境印证了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警告:“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不是模具铸造零件。”
作为全片最复杂的反派,申公豹的堕落轨迹极具现实意义。妖族出身的他,哪怕修炼成金仙仍被歧视,这种“玻璃天花板”效应在当代社会愈发明显。
工作中,一些顶尖投行的“target school清单”,某些单位招录的“三代清白”要求,都在重演“出身决定论”的悲剧。
回看电影的演绎,用哪吒的选择给出答案。当敖丙试图水淹陈塘关时,哪吒没有报复曾伤害他的人,而是吼出“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种超越仇恨的格局,与感动中国的“北大保安队”形成互文。过去20年,北大500余名保安考取大学,张俊成甚至成为职校校长,用知识改写命运。
结语:父母皆哪吒,教育是渡己的修行
重看《哪吒》,最震撼的或许不是少年屠龙的英勇,而是李靖最后的觉醒。当他颤抖着手摘下哪吒颈间乾坤圈时,这个动作隐喻着所有父母最艰难的功课:承认孩子是独立的生命,而非自己的作品。
在深圳某小学的亲子观影会上,一位母亲含泪分享:“原来我和孩子都是哪吒,他被作业困住,我被家长群绑架。”或许这正是电影的现实意义:它让父母看见,教育不是雕刻玉石,而是唤醒种子内在的力量;亲子关系不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战争,而是两代人共同打破命运枷锁的盟约。
当银幕上哪吒脚踏风火轮冲破云霄时,愿所有父母都能听见灵魂破茧的声音,那不是叛逆的宣言,而是生命本该有的呼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