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明朝撤销奴儿干都司以后,明朝在东北的疆域基本在辽东边墙以内。直到万历元年(1573年),镇守辽东的李成梁在辽东边墙之外新修建了宽甸六堡,才扩展了辽东的疆土。后来经略辽东的熊廷弼将宽甸六堡称之为“八百里新疆”。可到了万历后期,明朝又不得不放弃宽甸六堡,完全退守到辽东边墙以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明朝中期,为了遏制女真的发展,阻扰女真的侵扰,修建了包围整个辽东半岛的边墙,其中从凤凰东至昌图的边界上分布着10座屯堡,其主要目的在于遏制建州女真。但这条防线在历史上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由于建州女真不断侵扰,很快这10座屯堡就遭到了破坏。
随后,明朝又“规度要害,在辽阳东边建江沿台、险山、孤山、一堵墙、散羊峪等五堡”,并设立险山参将,以此来防御建州女真的侵犯。打开地形图可以看出,这些屯堡基本位于辽东丘陵山脉之间,土地贫瘠,屯田困难,因而粮食问题无法实现自足。如果从内地运输粮食到此地,路程特别远,消耗特别大,而且有被截断的风险。
东巡抚张学颜曾说“险山等旧堡……缘地腹里,去边甚远……险山地旷兵寡,既分防不周,广宁、辽阳等官军,又一时策应不既分防不周,广宁、辽阳等官军,又一时策应不及,若任其蚕食,叆阳之东将来当为无人之境矣!且内地沙碛不毛,军士远出百里籴米负薪者,多因而逃伍不返。”
因此,明朝必须要重新找一个地方修建城堡,这个地方就是宽甸。宽甸位于辽东边墙之外,属于建州女真之地。在地理位置上,宽甸地处明朝、女真和朝鲜的交汇之处,是三方交往的要地;在地形上,宽甸地形较为平坦,“土胍肥美”,“周围环抱山林,中间宽平膏腴,肥衍可耕”。因此,在此屯兵,是绝佳的选择。
万历元年(1573年),李成梁建议将孤山堡东迁到哈喇甸,将险山堡东迁到宽甸,将新安四堡东迁到长甸、长岭等地,“仍以孤山、险山二参将戍之,可拓地七、八百里,益收耕牧之利。”李成梁的建议得到了张居正的认可。随后,宽甸六堡迅速建设起来,分别是宽奠堡、长奠堡、永奠堡、大奠堡、新奠堡、苏奠堡。
宽甸六堡建成后,明朝就开始驻扎军队,进行屯田,并移民实边。明朝规定,每军可以在宽甸获得50亩土地,这是屯田,不用交税。将领将官堡官还有养廉菜地,数量也是有限制的。多余的土地,就允许军人家属和居民耕种,三年之后再征税。通过几年的发展,宽甸六堡“篱落相次,鸡犬相闻”“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户”。此后,明朝还在叆阳,清河等开设集市,和女真进行互市。因此,宽甸地区逐渐成为了辽东和建州女真贸易之地。
对于明朝来说,宽甸六堡建设,属于开疆拓土,所以明朝将之称为“八百里新疆”。但对于建州女真来说,这是土地的沦丧。宽甸之地,原本是女真人的牧场、耕地,如今被明朝所占据,建州女真自然不愿意。
其中的董鄂部位于建州女真西南,宽甸六堡占据了董鄂部大片土地。董鄂部的酋长王兀堂一直反对宽甸六堡的建设,但由于实力无法和明朝抗衡,也就一直吞声咽气。宽甸六堡建成后,明朝边将又操控互市,导致女真人商业利益也受到损害。1580年,王兀堂开始侵扰辽东,被李成梁击败,从此董鄂部一蹶不振。
在万历早期,明朝还能够维持辽东的局势,因而对建州女真采取了强硬的政策。但万历后期,辽东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辽东的军事、经济情况恶化了。军事上,辽东的军事防御不断败坏。1591年,李成梁被弹劾而被罢免,辽东的外患也更加严重。随后,又爆发了万历朝鲜战争,大量的辽东军队入朝作战,导致辽东边防空虚。
经济上,辽东屯田逐渐被亲王、太监、军官等侵夺,导致辽东屯田体系崩溃。而万历朝鲜战争以后,明朝为了弥补国库的空虚,又大肆搜刮,使得辽东百姓生计困难。因而在万历年间,竟然有许多辽东人逃到了女真之地,宁愿当女真的包衣(奴婢)也不愿意回辽东。万历后期,高淮在辽东搜刮了大量的财物,导致辽东“搜索已尽,非死而迁徙,非徙而贫”,“辽军已数年不得钱粮,凡给散钱粮,为将领扣去,军士分厘皆不得沾矣。”
其次,是是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从1583年到1588年,努尔哈赤仅仅几年时间就统一了满洲五部,成为了东北不可忽视的势力。1593年,又击败东北九部联军,取得古勒山之战的胜利,统一长白山三部,成为了东北最强一部。这时候,明朝原本扶持的哈达部衰落,叶赫部崛起。叶赫部又和蒙古关系密切。左翼蒙古连年入侵辽东,使得辽东的局势日益艰难。为了限制叶赫部,专心对付蒙古,明朝只好选择扶持努尔哈赤。
1601年,明朝眼见辽东已经难以自守,于是再次启用李成梁。李成梁此次到达辽东,发现今非昔比,也只能在边防上做出局部的调整。由于叶赫强,于是李成梁出兵扶持哈达,进攻叶赫部,但最终还是没有保住哈达部,哈达部最终被叶赫控制了。他多次出兵蒙古,但蒙古侵扰辽东的频率没有变化。
更要命的是努尔哈赤已经崛起了。努尔哈赤虽然表面对明朝忠顺,但暗中却积极发展力量,积累实力。努尔哈赤还经常向明朝索要宽甸六堡之地,因为努尔哈赤认为这是建州的地盘,明朝应该归还。当时宽甸六堡防御体系早已崩溃,大量的汉人逃入了建州,《酌中志》记载:“少壮强勇之人,亡入建州者什四五。”如果形势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宽甸六堡之地,以及百姓都会被建州夺走。
最终,李成梁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宽甸六堡,舍地保人。他将宽甸六堡的六万居民全部内迁,以防止他们加入建州。对于宽甸的移民来说,这是非常悲惨的遭遇,史称“自是割张其哈喇佃子,自是割横江一带,自是烧人房屋,剽掠人财牲畜,自是驱逼人民,渡江潜避,而溺死者千余人,饥冻死者万余人,余皆流离殍死,不知处所。”
李成梁放弃宽甸六堡,对明朝来说有三大好处。一,可以收缩防线,减少军费开支。因为辽东屯田早已败坏,所以宽甸地区的军费开支依然是内地支援。将宽甸军户内迁,可以减少运输的消耗;第二,可以充实劳动人口。如果不内迁宽甸人口,那么这些人口后来基本会逃入建州,反而充实了建州的人口,对明朝不利。而辽东在经过战火后,人口下滑严重,劳动力急缺。第三,可以暂时稳住努尔哈赤,因为明朝在辽东已经没有了同时对付女真和蒙古的国力。
1608年,李成梁和努尔哈赤达成了边界协议。双方在辽东边墙一线树立了界碑,规定禁止边民越界,不然格杀勿论。努尔哈赤同意,因为当时有大量的汉人越界到长白山偷采人参,侵夺女真人之利。明朝方面也认可这一点,因为当时辽东大量的人口会逃到女真。
不过,后来的形势发展却出乎了明朝的预料。那些逃到女真之地偷采人参的人,的确被女真杀了。但是那些偷偷跑去女真之地当包衣的,却被努尔哈赤收留,拒绝遣返。明朝要求努尔哈赤交出杀汉人的凶手,努尔哈赤就找几个海西女真俘虏杀了了事,明朝无可奈何。
李成梁放弃宽甸六堡,很快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弹劾。朝廷派遣派御史熊廷弼巡按辽东,调查李成梁放弃宽甸一事。熊廷弼调查的结果是李成梁等不仅放弃了“新疆”,还勾结努尔哈赤,所谓“弃地媚虏、结连建州、妄意朝鲜、以图世守”。显然,这个罪名安得有点大,简直就是叛国罪了。但万历皇帝认为李成梁放弃宽甸是无奈之举,其他罪行基本是“莫须有”,所以也就支持李成梁。
的确,李成梁是在明朝无力守住宽甸六堡的情况下放弃了宽甸六堡,是明朝衰落大背景下的收缩政策。从此事也可以看出,明朝在辽东大势已去,失去整个辽东地区也是早晚的事情了。
本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图资源,包括中国历代古地图和世界古地图、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地理地图、中国各省的地图大全等,总量达到了330G。对地图感兴趣,可以识别以下的二维码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