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朝的疆域范围是热议话题。从400万平方公里到“997万平方公里”,甚至4800万平方公里的说法。
我们从头开始去说一下明朝领土的变迁
明朝领土的扩张时期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通过北伐驱逐元朝势力,逐步统一内地。至洪武后期(1387年),明朝疆域北达呼伦贝尔(设兀良哈三卫),南至云贵(设云南省),东抵辽东(设辽东都司),西控甘肃,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
永乐时期(1403-1424年)是明朝疆域的巅峰。朱棣通过五次北伐巩固北疆,征服安南(今越南北部)并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同时在东北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势力范围一度延伸至库页岛。此时明朝直接控制的疆域接近700万平方公里,若算入羁縻地区(西藏的乌斯藏都司和南洋的旧港宣慰司),总面积可达997万平方公里。
仁宣至嘉靖 战略收缩与边疆失控
仁宗、宣宗时期,明朝因财政压力与军事疲软,开始大规模放弃边疆。1428年撤出交趾布政使司,1434年撤销奴儿干都司,东北退守辽东,西北的哈密卫等也逐渐脱离控制。至嘉靖年间,明朝实际控制的疆域缩至约400万平方公里,仅剩两京十三省及部分羁縻地区。
万历至崇祯:内忧外患下的版图崩解(1573-1644年)
万历后期,女真崛起与蒙古侵扰加剧,辽东边墙成为明朝防御重心。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后金(清)占据辽东,明朝势力退至山海关。崇祯时期,实际疆域仅剩350万平方公里,与秦朝相当。
明朝的边疆管理以“多封众建”为核心,通过册封当地首领(西藏僧官、女真头目)建立都司、卫所。然而,这类机构多无驻军和行政管辖,仅依赖朝贡关系维系,乌斯藏都司和东北的建州卫。因此,史学界普遍认为这些地区属于势力范围而非实际领土。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明朝疆域划至西伯利亚和西藏但被质疑为“地图开疆”。
最典型的就是元朝版图包含西伯利亚乃至北极圈,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中苏关系紧张,明朝实际对西藏仅有册封无实际控制。
严格意义上的疆域需满足军事驻防(如卫所)或行政建制(如布政使司)。依此标准,明朝长期有效控制的区域仅为两京十三省及辽东,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
网络流传的“4800万平方公里实际上是混淆了元朝遗产和夸大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而“997万平方公里”仅适用于永乐鼎盛期,且包含大量羁縻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