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5年,曾经的“辽东柱石”熊廷弼被押赴刑场,迎接斩首的命运。行刑前,负责监督的官员张时雍见他胸前挂着一个袋子,便问里面是什么东西,熊廷弼答道:“这是我的伸冤书。”
张时雍此时也不忘对这位落魄的大臣嘲讽一番:“难道你没读过《李斯传》吗?囚犯没有上书的权利!”
熊廷弼却不肯屈服:“这话正是奸臣赵高说的!”
随后熊廷弼前往刑场,坦然受戮。直到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屈服。
熊廷弼的一生无疑是个悲剧,他生前遭逢冤屈,死后也鲜为人知。而这一切,可能都跟他的“军事上无敌,政治上无力”有关。
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一败涂地。虽然努尔哈赤战后并未占领太多领土,但明朝在辽东的人心已经散了,各地人心惶惶,到处都充斥着悲观论调,就连辽阳、沈阳这种大城的居民、士兵都有不少逃亡的。而熊廷弼正是在此时临危受命,以辽东经略的身份前往辽东稳定局势。
要放在平常,辽东经略这一重要职务就是各方争夺的焦点,但此时这一职务无疑是个烫手山芋,熊廷弼却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他坚守辽阳、沈阳,以这两座重镇为核心重建了辽东的防御体系,硬生生止住了后金军的攻势,让努尔哈赤再也无法前进一步。
但与此同时,熊廷弼也得罪了不少人。他亲身体验到了前线的局势之紧张,却发现后方的高官们依然醉心于党争,对辽东危局视而不见,就连辽东守军的军饷都不能及时发放。熊廷弼忧心如焚,大声疾呼,多次痛斥朝廷官员,甚至直言:“皇上要辽东否?朝臣要辽东否?”
可以说熊廷弼在政治上是比较幼稚的,但这种“幼稚”是源于拳拳报国之心。高官要员们大多只想着自己的权力,只有他想着如何抵抗后金军,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结果熊廷弼镇守辽东才一年就被罢黜,由袁应泰接任。袁应泰人缘不错,但他缺乏军事经验,尤其是对辽东局势的险恶缺乏认知。结果他到任后不久,后金军就大举进攻辽东,沈阳、辽阳接连陷落,袁应泰也在绝望中自杀。
眼看辽东局势再次崩坏,朝廷才又想到了熊廷弼,再次派他去收拾辽东的烂摊子。然而这次的形势比上次恶劣的多,辽东巡抚王化贞还处处与熊廷弼作对,拒绝接受熊廷弼的部署,熊廷弼纵有万般本事也无能为力。
而朝廷官员也大多厌恶直性子的熊廷弼,纷纷支持王化贞,让他掌握了实权。结果王化贞的心腹将领孙得功叛变,王化贞吓得弃城而逃,明朝在辽西的防线全面崩溃。熊廷弼只得放弃关外之地,掩护军民撤入山海关。
虽然熊廷弼在这次战败中也有责任,但主要责任无疑是王化贞的。然而由于平时得罪的人太多,熊廷弼反而“先走一步”,比王化贞更早被定死罪,接下来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归根结底,这一切还是因为明朝本身的腐朽,整个朝廷已经变成了党争的染缸。熊廷弼这样的人难以被明朝官场接纳,哪怕再能打、再勤劳,也只会不断受到打压。与其说熊廷弼幼稚,还不如说腐朽的明廷已经配不上这样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