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产物,是中国人关照自然、阐释世界、表达情思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是中国绘画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天津博物馆挖掘丰厚的馆藏资源,围绕明清绘画发展脉络推出“问墨溪山——清代后期山水画特展”。此展聚焦清代后期山水画坛,汇聚天津博物馆藏清代后期山水画精品51件/套,其中半数以上为首次展出。天博志愿者杜寒玉对展览做了细致认真的研究,上次我们了解了展览中的线型皴法,今天通过展品赏析,带您了解传统绘画技巧之解索皴和牛毛皴。
繁密的“解索皴”与“牛毛皴”
“解索皴”和“牛毛皴”均属于线型皴法,是元代画家王蒙极具个性的艺术语言。王蒙与黄公望、吴镇和倪瓒并称为“元四家”,在“元四家”中,王蒙的风格变化最为丰富,作品面貌多样,以繁密著称。王蒙的山水画深受赵孟頫的影响,同时也师法董源、巨然。
“解索皴”是从“披麻皴”演变而来的一种皴法,笔触曲折密集,通常呈现为交叉、连绵且灵活的波浪线,形似解开的绳索,特别适合描绘结构复杂、植被茂密的土质山石。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大量运用了“解索皴”技法,其笔法干湿并用,纵横交错,时有笔锋开叉,展现出变化多端的笔触。
图丨元 王蒙《青卞隐居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大量运用“解索皴”:交叉、连绵且灵活的波浪线)
“牛毛皴”同样从“披麻皴”中演变而来,其线条轻快细柔,短而细,乱而繁,形如牛脊上略蜷曲的牛毛,多为单一弧度、多层叠加的曲线。在王蒙的《具区林屋图》中,使用了非常细密的“牛毛皴”来描绘山石,线条多而密。整个画面富有一种运动感,能够非常有效地传达出跳跃起伏的变化。
图丨元 王蒙《具区林屋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非常细密的“牛毛皴”:单一弧度、多层叠加的曲线)
清代后期的山水画对于传统的继承多于创新,在“问墨溪山”展览中可以看到对王蒙笔下“解索皴”和“牛毛皴”的追摹。
朱昂之笔下的“牛毛皴”
在清代乾隆之后,画坛呈现出一种相对低落的状态。从宏观角度而言,此前闪耀的“扬州画派”已成过去,而后来辉煌的“海上画派”尚未兴起。然而,若聚焦于画家个体,仍有不少杰出者,朱昂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展览中朱昂之的《雨过山濆百尺泉图轴》是对元代王蒙笔墨技法的追溯之作。作品款署:“仿黄鹤山樵墨法于修竹居。津里昂之。”王蒙,号黄鹤山樵。朱昂之运用细密而短促的“牛毛皴”描绘山石,画面层次分明,对比强烈,生动描绘出雨后山中郁郁葱葱、湿润清新的景象。
图丨清 朱昂之 《雨过山濆百尺泉图轴》天津博物馆藏
图丨清 朱昂之 《雨过山濆百尺泉图轴》局部
(追溯王蒙笔墨,以“牛毛皴”写山脉)
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在南京博物院鉴定书画作品时,发现董其昌的《升山湖舟中画山水卷》实际上是朱昂之所作。这幅画曾被收录于《梦园书画录》卷一三和《虚斋名画录》卷四,且经过多位名家审视,均未察觉其真伪,这也证明了朱昂之深厚的摹古功底。
朱鹤年笔下的“牛毛皴”与“解索皴”
在清代乾嘉道时期,许多来自江南地区的画家纷纷北上京师,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其中以“邗上三朱”最为著名,即朱鹤年、朱昂之和朱本三位画家。此外,还有“邗上五朱”之称,包括朱壬和朱文新。这些朱姓画家多活跃于京师的权贵之间,留下了许多画迹。虽然“三朱”和“五朱”的成员阵容偶尔会有变化,但朱鹤年始终是其中的重要人物。
展览中朱鹤年的《怪石奇峰图轴》展现了陡峭的山壁、悬垂的山岩、虬曲的老松、飞瀑流水以及远处的林木和山峦。朱鹤年运用“牛毛皴”和“解索皴”技法描绘山石,笔触细腻而柔和,密集而松散。山头的矾石和草木以细密的笔触皴点,颇有王蒙画面的松动和茂密之感。
图丨清 朱鹤年《怪石奇峰图轴》天津博物馆藏
图丨清 朱鹤年《怪石奇峰图轴》局部
(细密的“牛毛皴”和“解索皴”,颇有王蒙的松动茂密之感)
“解索皴”和“牛毛皴”通过书意化的线条,为山水画注入了简率秀逸之致。这两种皴法的用笔古拙而灵活,看似随意,却在线条质感中流露出草篆行书的书法之趣,展现出一种苍劲之美,反映了画家的情感心绪。
参考资料:
[1]陈晨.中国绘画史:原来可以这样读[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2]张宇琪.王蒙山水皴法中的书意化表达[J].中国民族博览,2022,(15):167-170.
[3]许珂.朱鹤年在京绘画交游活动研究——兼及乾嘉时期北京的画坛生态[J].美术学报,2020,(5):108-117.
[4]萧平.从朱昂之的仿古之作想起[J].收藏家,2000,(3):61-62.
作者简介
杜寒玉(天津博物馆志愿者)在校学生,2017年加入天津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讲解“问墨溪山——清代后期山水画特展”“千古丹青——馆藏古代绘画精品展”“线走丰姿——馆藏明清书法精品展”等10余个展厅,累计到馆志愿服务550多小时,多次荣获天博优秀志愿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