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实事项目每年都在做,但效果怎么样、老百姓“买不买账”,充分倾听“民声”是基础。为使社区民生实事项目能够与居民群众的真实需求精准匹配,宝山区淞南镇党委响应民声、广集民意、汇聚民智,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六大工程”落地见效,在全镇开展“让居民打钩”实践活动,通过实施“十百千万”工作法(每年向群众提供一千个打钩选项,引导一万名淞南居民打钩,解决一百个社区难题,推选产生十大典型案例),实现社区治理的“靶向施策”,把民生实事项目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广泛倾听群众心声
打钩选项群众说了算
淞南镇深入开展党政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工作,在定点联系、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由主要领导挂帅、各部门分工协作、居民区党组织牵头抓总、三大街区党支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社区民生实事项目要由居民自己提、自己定,实现社区居民全过程参与、全过程民主。
在心愿收集的途径上,注重便捷高效,一方面将收集居民“心愿”融入社区工作日常,借助常态化上门走访、活力楼组创建、电梯加装等时机,当好“有心人”,将居民所思所盼记在心头;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用好社区通、楼道群等线上渠道,重点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不便使用智能设备的特殊群体,以网格员、楼组长为桥梁传递民声。
在心愿受理的过程中,做到统一部署、多方联动。为确保每一个民生实事项目广泛体现民意,镇党委强化统筹协调,围绕办好实事项目,广泛征求各职能部门民生信息,对信访、12345市民服务热线集中反馈诉求分析汇总,结合三大街区党支部日常联络走访,对群众困难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2024年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共收集居民需求245项,初步形成“心愿候选清单”。
宝山区淞南镇举办东片区“让居民打钩项目”年终评估座谈会。
发动群众议事协商
实施清单群众说了算
党建引领组织社区多方会商。由居民区党组织穿针引线,引导物业、业委会以及小区“周末议事会”“老殷下午茶”“超能妈妈”“瑞智汇”等议事组织,围绕前期排摸的“心愿候选清单”,结合小区实际情况,形成可供居民打钩的“实施清单”。
多措并举实现群众直接参与。居民区党组织通过线上“社区通”议事厅、线下纸质问卷的形式,公开发布经过评估的“勾选清单”,发动社区居民从中勾选出大家普遍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事项,以最直接的形式反映出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淞南镇结合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工作,让“打钩”进“两企三新”、进新型居住社区、进快递骑手站点,以项目化、赋能团等为支点,解决好各领域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党委赋能不断完善实事清单。为确保实事项目既有“量”又有“质”,由镇党委强化统筹协调,对各条线集中反馈的社区群众问题线索进行分析汇总,同居民区勾选出的实事清单进行比对,将居民区力有未逮,但居民反响集中的事项添加进实事清单,最终确定年度“让居民打钩”民心实事项目147项,其中微更新类84项,占比57.1%;微服务类43项,占比29.3%;微数治20项,占比13.6%。
宝山区淞南镇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征集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居民打钩意向。
强化治理共同体建设
项目开展群众说了算
淞南镇党委广泛凝聚合力,依托“政府部门+共建单位+社会力量”联动机制,全力办好群众满意的民生实事。
织密微网格,激活居民自治“微引擎”。依托“镇党委—社区党委—居民区党组织—微网格支部—楼道党小组”的组织体系,结合新兴领域街区党支部与微网格治理,深入发掘、充分发挥社区在职党员、团员青年、社区达人以及新就业群体的力量,参与监督项目落实、及时提出意见,帮助加快清单销项。
探索“墙外”力量解决“墙内”问题的新路径。各街区党支部积极引导新兴领域党员报到,围绕墙内墙外共治、非机动车充电管理、停车位规范改造、美好社区建设等公共议题,搭建“社区治理会客厅”平台,引导沿街商铺、“小个专”、快递小哥等新兴领域群体积极建言献策、集思广益,认领社区实事项目和治理项目,自觉成为“社区啄木鸟”和“流动宣传员”,组建“便民服务队”,提供社区文化活动及公益服务。
坚持跟踪结果导向
工作成效群众说了算
专项跟踪督办,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由党代表、人大代表、居民代表等组成代表监督小组,看现场、听报告、提建议,从项目进度、项目质量、项目安全等方面持续加强监督,共同推动项目顺利开展,让监督实现多方位、多角度、全过程,助力民生实事项目跑出“加速度”,让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落地生根。
建立评价机制,提升群众的参与体验。坚持每一项实事的进度、每一个难题的解决,都上墙公示,让居民实时了解相关情况,深入参与决定“自家”小区的事,一改党委、政府唱“独角戏”的传统模式,以此不断深化治理成效。
开展成果展示,营造“四个人人”的良好氛围。在每年年底汇总群众参与反映、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从落地的项目中评选出十大优秀案例,通过情景剧、TED演讲、小品、歌舞等形式开展专题展示活动,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思路、灵感与信心,让“四个人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
“居民打钩”好评连连
突出民意深得民心
民生实事项目汇聚民心,项目成果更显人气。“让居民打钩”经全年推进、探索突破,涌现出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案例,其中淞南三村“开边门解决心头堵”、五村一居“小区旧改停车位换新颜”、华浜新村“推进物业规范化管理——新逸仙公寓物业费调价”等案例,深受居民好评。居民群众对社区民生实事项目的参与度、知晓度明显提升,“让居民打钩”项目的实施不再是居委会“唱独角戏”,而是每位社区居民都有机会参与决定“自家”小区的事。
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幸福指数显著提升。“让居民打钩”改变以往民生实事项目“自上而下”的决定方式,形成“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良性互动。在深化打造“淞益”系列阵地时,镇党委充分吸纳居民打勾诉求,不断推动阵地功能融合共进,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为契机,推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同时打造“淞益”小程序,将阵地服务内容精准推送给居民,加强线上和线下的有效联系。
社区治理双向互动,“小项目”产生“大效果”。“让居民打钩”的议题来自民声、主题突出民意、过程为了民生、结果赢得民心。盛达家园党总支响应居民诉求,拓宽原本狭窄的行车堵点,探索“智慧停车”方案,与结对单位党组织实施资源共享试点立体停车。
整合资源凝聚合力
需求供给双向奔赴
项目征集广泛听取民意,注重在群众需求上下功夫。基于对“让居民打钩”的不断探索和有益尝试,镇党委全面拓展“让居民打钩”民生实事项目覆盖对象和覆盖范围,结合“两企三新”群体需求,坚持围绕全镇重点工作,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梳理推出资源和项目清单,让民生实事项目真正成为淞南每一位居民的众望所归,充分动员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楼组长、街区党支部等各方力量,走家入户听取群众诉求和意见,解决各类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做到找准服务与群众意愿最大公约数。
整合资源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注重在“闭环管理”上下功夫。淞南镇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让民生实事项目从“社区认为”转变为“居民认可”,社区治理也由“让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以聚焦治理难点、民生痛点为出发点,建立起日趋成熟的双向互动机制,全过程架起党员群众、居民区党组织、镇党委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群众民意征集”“居民区党组织沟通反馈”“党委、政府推动项目落地”“群众评价项目成效”等环环相扣的全链条管理,实现实事项目的闭环管理。
实现服务供给与参与治理的双向奔赴,注重在治理精细化下功夫。淞南镇在做好“服务供给者”的同时,积极统筹内外部力量反哺基层治理。一方面挖掘社区内生力量,发挥社区志愿者团队、社区达人在议事协商中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统筹镇职能部门、结对党组织、社会组织等外部资源,努力构建社区多元治理格局,特别是今年联合区社区治理学院,聚焦保安、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开发“哥俩好”系列培训课程,组建“哥俩”结对参与孤老配药、垃圾分类等服务,为引导群体间友好相处、双向奔赴,共同为基层治理赋能。
编辑:陆天宇
资料:宝山党建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