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上海一名聋哑老人晚年遭遇了来自亲弟弟的背叛——不仅侵吞了他2万余元的退休金,还偷偷变卖了他唯一的房产,200余万元房款全部被弟弟据为己有。消息传出,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锐评:“眼里除了钱,连亲情和良心都不要了。”
最令人唏嘘的,是一切都是弟弟早有预谋。2019年,弟弟带着哥哥做了民事行为能力鉴定,由于哥哥聋哑,回答问题时有信息偏差,被认定为轻度精神发育迟滞。随后,弟弟又以“更换身份证”为由拿走了哥哥的证件,转头向法院提起诉讼,将哥哥定义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并顺利成为了他的监护人。2020年,母亲刚离世,弟弟便拉着哥哥去做了公证,将母子共有的房产归到哥哥名下。不久后,借助“监护人”的身份,弟弟秘密转卖房产,购入新房登记在自己名下,剩下的钱全部用于儿子结婚。
从时间线来看,这一番操作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哥哥一夜之间无家可归,房子没了,钱也没了,就这么掉进了弟弟精心布设的“陷阱”。本想一纸诉状将弟弟告上法庭,又发现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需由监护人,也就是弟弟代为提起诉讼,最后的路也堵死了。不敢想,当原本应该保护自己的法律条文也变成了攻击自己的“武器”,哥哥该有多绝望。
好在,哥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来自法援律师、检察官等的帮助下,他重新进行行为能力鉴定,夺回了“自主权”。最终法院判决,要求弟弟归还全部卖房款和侵吞的退休金。
从法律制度而言,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老龄化社会中残障群体面临的监护困境。大部分老年残障群体通常父母已离世,也没有配偶、子女,只能依靠作为监护人的兄弟姐妹。但近年来,监护人侵占财产案件屡见不鲜,很多老人并没有上文中的哥哥那样幸运,有能力夺回自己的财产。因此,如何有效监督监护人履行责任,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为残障群体“托好底”,确实是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深层原因。在传统观念里,兄弟姐妹本应互帮互助,互相扶持。为何一有利益纠葛,却会翻脸不认人?难道就像许多网友说的,亲情在金钱面前,真的一文不值吗?
上述事件中,当然不能排除弟弟本身人品不佳、被金钱冲昏了头脑。但从母亲一离世,弟弟就霸占退休金、狠心卖房,让哥哥无家可归的行为来看,兄弟两人的关系并不好。哥哥作为聋哑人,平日里父母一定照顾有加,连房产都登记在母亲和哥哥两人名下,作为弟弟难免心理失衡。或许,这也是兄弟二人走到这一步的“导火索”之一。
这也说明,多子女家庭的和睦往往考验着父母的智慧。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父母能够公平公正,重视每个孩子的情感需求,教导他们互助互爱,兄弟姐妹间的感情就不会脆弱得不堪一击。
好的兄弟姐妹,是除了父母外彼此最亲近的人。试想一下,如果弟弟能对哥哥真心以待,保障哥哥晚年的幸福安康,弟弟需要用钱的时候,哥哥也一定会力所能及地支持。如今,哥哥拿回了钱,却失去了亲情;弟弟吃了官司,也没讨到好处。兄弟两人没有赢家,但这道伤疤,恐怕很难再愈合了。
原标题:聋哑老人房产被弟弟盗卖,是监护困境更是亲情之殇|锋面评论
栏目编辑:潘高峰 题图来源:东方IC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