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春节登顶,最终票房超100亿,这对于去年整体处于颓势的院线影视行业而言可以算是一声惊雷。


《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100亿票房贺图


对很多大众、甚至是动画从业者而言,这一成绩所带来的冲击都是无比巨大的——动画电影竟然有这样的商业潜力吗?

而事实上,当我们把眼光放得更加宏观一些,就会发现当下动画行业三个最大的市场——日本、美国和中国的动画都已经在年度票房这一指标上完成登顶,而动画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近年的整体表现也可以算是相当强势的。

在这三个主要市场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则是分别完成了年度登顶或是创下了该市场票房纪录的动画作品——《哪吒之魔童闹海》《鬼灭之刃 无限列车篇》以及《头脑特工队2》。



就此,借着这个契机,编辑部的两位编辑 彼方Pel就进行了一次对谈——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登顶说起,在“动画电影登顶”这件事情背后,又有哪些值得留意的趋势或现象呢?

01
动画电影现在到底表现如何?

Pel

现在做这样的对谈,可能会有种“大儒为入关辨经”的感觉,从社会舆论传播的角度来说,可以说《哪吒2》的爆火已经跟动画这个小小圈子没什么关系了。和《哪吒2》有关的词条如今是“破纪录”“升国旗”,承载了大家更宏大的一些情绪。


Pel

这种程度的成功,导致已经很难把《哪吒2》跟其他动画放在一起对比讨论了。我甚至更多联想到的是印度真人大片《巴霍巴利王》当年在印度的票房成功,同样是现代的拍摄手法结合特别特别本土(又杂糅)的审美,讲了一个非常符合本土社会情绪、但也可以说是很纯粹的故事,激活了庞大的观影人群,获得爆炸性成功。(当然《哪吒2》厉害多了)


Pel

当然作为动画媒体,从行业角度讲的话,我们这次对谈还是会尝试抽离、冷静一些,看看当下动画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的趋势和地位。

确实如此。首先就让我们来首先给出一点数据和事实吧。

我们首先对过去三年中、日、美三国动画电影的票房TOP10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从整体情况来看,每个国家的三十部作品当中,日本有16部动画,超过了作品总数的一半;美国这边有8部动画;中国则是5部。值得一提的是,在统计的这三年当中,登顶的电影均是动画,甚至2023年的票房前三位全都是动画,这也是日本电影史上首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彼方


此外就是关于登顶的作品。中国这边自是不用多说,《哪吒2》虽然是2025年年初的作品,但很显然短时间之内应该也没有其他动画电影可以在票房上与之相较了。

日本的影史票房冠军并没有出现在这三年当中,但是熟悉的朋友们应该会了解,它同样是一部动画,也就是在2020年上映的《鬼灭之刃 无限列车篇》,当时它的票房纪录是404.3亿日元(约合19.24亿人民币)。

彼方


《头脑特工队2》在2024年完成了在北美市场的登顶,其票房是6.53亿美元(约合47.7亿人民币)。这个数字位列北美影史票房排名的第11位。

彼方


Pel

整理下来就很好理解中国动画圈子这半个月“扬眉吐气”的感情从何而来了。或许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包括中国在内,动画在如今全球所有的电影市场里,都可以算是“上桌吃饭”了。动画到了一个「证明自己价值」的时刻。

关于这个事情,我觉得还是需要冷静一点地去看吧。首先,相比日、美,大家可以看到榜单里的动画作品还是比国内要多不少的。另外国内的作品其实是集中在三家大出品方——华强方特、追光和光线上,目前看来很难有新玩家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格局。

像《哪吒2》这样的作品现在上升到100亿以上的水平,其实对于行业的拉动程度能有多大,还是一个未知数。可能从我自己的视角来看,相比于一部100亿以上的作品,我觉得十部10亿的作品的意义可能会更大。去年国内动画电影的表现其实大家也知道其实基本可以算是全军覆没的。在面对投资人,当下的创作者也很难拿《哪吒2》这种百亿量级的例子去说服对方,凸显动画作为一种表达媒介的优势。

彼方

Pel

是的。整体来看,日本和美国这些榜上有名的动画出品方,他们的市场占比和整体竞争力(在整个本土电影市场)都会更加名列前茅一些,国内的“关键玩家”还是比较少,而且是跟春节档暑期档这两个档期强绑定的。

再做一点补充,印象中北美疫情之后,不少媒体就时不时报道说“animated movies domininated the box office”。我之前还看了过去20年北美电影票房排行榜,会发现其实自00年代以来,北美动画在整个市场都已经超级强了——比如你能想到2004年的北美票房冠军是《怪物史莱克2》吗?如果刨去「好莱坞IP大片」(星战、加勒比海盗、漫威系列……)这个品类,迪士尼、皮克斯和梦工场的动画那就是最强了。反过来说,北美动画在市场上名列前茅的年份,往往就是好莱坞IP大片衰落的年份。


Pel

日本这边可能就更夸张了,现在的真人片已经完全没法打了(笑)。

其实说起来的话,像《小美人鱼》这样的作品还是动画作品的真人版。

彼方

Pel

还有比如日本的卖座电影里《王者天下》是漫改真人版,它也是有改编动画的。

是的,所以可能倒也不限于动画电影,我们更多能看到的,还是作为亚文化的ACG文化逐渐进入了主流视野吧。

彼方

02
那些登顶的动画电影

接下来就来具体聊聊那些登顶的大作吧。

彼方

Pel

我想第一个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大IP+续集」。尤其中国和日本都会有自己的“年货”动画,比如日本的《柯南》《哆啦A梦》和中国的《熊出没》。另外、很多片子的续集虽然论口碑可能不如前作,但此前打好基础能吸引更多观众,这是一个延迟生效的、关于信赖度的问题。


一方面是大家对于文本更加熟悉,同时可能也包括了大家对于系列动画背后的动画公司的制作水平的信任,这些作品大多也会延续此前的创作班底。

彼方

Pel

我想第二个共性,是这些作品不一定是系列或同类型里最强或最具创新性的一部,但都是各自所属发展脉络成熟之后的成果,在制作规模和叙事套路上都是经过不断打磨的。

比如《鬼灭之刃》的原作吸收了很多JUMP系漫画的套路的。制作公司飞碟社则把传统二维手绘动画与后期特效做了比较成熟的结合。


Pel

北美这边,《头脑特工队2》是我觉得非常完满的一部作品。从最初的创意上来说,它延续的是皮克斯20多年前就在使用的模式,我称之为“假如XX会说话”,一种拟人+移情的路径(汽车、机器人、情绪……)。

从创新的角度看,它可能更多地去延续了北美当前更加关注青少年个人发展、也更强调身份认同的文本路径,像《夏日友晴天》《青春变形记》这一脉。但它又不会过于私人化,算是更好地拿捏了平衡,属于左派右派都会看得比较开心的“最大公约数”。


Pel

《哪吒2》也有类似的地方,它既有反建制的一面,但同时也回归家庭、共情打工人,还有低龄观众喜闻乐见的屎尿屁元素,让大家可以各取所需。我觉得一部成熟的片子,既是“进化”而来的,也是“摇摆”而来,才能取得最微妙的位置的。

是的,他们都在争取成为“最大公约数”,不过实现路径上可能也很不同。我的感受是,比如像皮克斯或者更进一步说迪士尼的作品,它做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合家欢”作品,作品本身首先是服务于低龄受众,故事的导向也是比较正向,多是一些关于真善美的成长故事,同时大人能在看的同时,获得一些心灵的启迪。

国内的传统文化、或者说神话改编以及日本的登顶作品更多还是以青年向作品为底色。

彼方

Pel

由此而来我认为剩下两个共性,一是覆盖年龄宽泛,潜在观影人群更广,甚至大手拉小手天然卖票就比人多两倍。二是提供了很强的视觉奇观,这点似乎不言自明,当大家说“值回票价”时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说特效,不过相比于实拍电影,动画电影中动画和特效的界限(对观众来说)是有些模糊的,比如《哪吒2》中虾兵蟹将身上的缠绕运动的锁链效果、军团冲撞在一起产生的粒子和血雾,对饺子来说没办法糊弄,就是要一遍遍的迭代开发乃至手K。

是的,甚至在春节档里,大制作已经是一个“准入门槛”了,这些作品首先都先满足了大家的视觉需求,然后文本上考虑的,更多可能还是如何去引导大家的情绪吧。

彼方

Pel

另外,中日美三国大家做的动画的辐射范围也是不同的,可能当下还是只有美国能做到最大规模,去突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现在的观众也很难想象比如15年前中国动画电影票房前列的作品是《冰川时代》这样的作品,日本动画最多也就是在东亚范围内有很高的票房。


Pel

不过我认为与其从“普世性”角度分析海外动画哪方面做得好,不如逆向分析中国观众还有哪些需求依然只能被海外动画满足。比如新海诚作品在国内还是很有竞争力的,青春片、手绘动画这些元素对本土观众还是有巨大吸引力;比如《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如此晦涩的影片能在24年进入内地票房TOP10,这种“大师效应”依然是国内动画圈望其项背的。


顺着这个逻辑说的话,在全球化倒退的这个时代,要追求其他市场的传播其实也是更加困难了,整体来看,各国的榜单上其实他国的作品基本都还是很难进来。或许作品的创作倾向上,也会变得更加保守一些,更多地优先考虑本国市场的受众吧。

彼方

Pel

这点我可能不是太同意。美国电影过去当然也是最优先拍给本国看的,更多还是中国动画电影过去的叙事和制作水准都没办法与之匹敌这样的情况。

03

不仅仅是创作

除了制作和叙事,作品之外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动画电影地位的提升以及具体作品的登顶呢?这个部分我们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我首先想聚焦的,是刚才也提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作品的档期。近年国内关于春节档,关于它的头部虹吸效应,关于它在整个电影产业中的特殊地位——他可能是当下国人唯一一个会集中观影的档期等等,已经有了很多方面的讨论。

补充一下来说的话,其实档期对作品票房的影响,在其他国家也是同样明显的。我这边拿《鬼灭之刃 无限列车篇》的登顶来举例——当年因为疫情,许多热门电影的上映推迟——比如《007》系列、《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等等。对于10月16日上映的《鬼灭之刃 无限列车篇》而言,除了诺兰执导的、商业表现也难说优异的《信条》,在圣诞节档期来临之前,其在同档期可以说是没有能与之直接对决的对手的。

彼方


除此以外,我想动画电影本身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尤其是国内的情况,在以往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吧。

刚才我们其实谈到了各部作品的具体票房,然后大家其实会发觉,如今《哪吒2》作为单一市场最高票房的作品,相比日本和美国,它能够达到的票房量级还是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的。

这个事情可能需要一些比较——微博博主 @Neo玛丽 的这条微博其实还是挺有代表性的。

彼方


甚至我们反过来说,重复一下我之前的观点,就是中国的市场还是足够大,大到如果中国的动画作品能够服务好某一个细分领域的观众,或许其能达到的商业规模,也是有可以和海外作品去竞争一下的潜力的。

彼方

Pel

动画内容在全球电影市场登顶——我更想借此机会谈的是“动画被认可”这件事背后的机制,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动画媒介的特性,这些特性既是动画成功优越的条件,也是动画所背负的成见和限制。

其一,动画的大众形象是更加无害的、亲子共享的。它既带来了广泛受众,造就了市场成功,也令动画背负了低幼的印象,这是一体两面的。成人向和先锋派固然推动了动画走向成熟,但能让全年龄都爱看的合家欢动画又何尝不是在做同一件事呢?

国内的话《熊出没》可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这两年作品序列上和科幻在类型化上的交叉也是很明确的,宣发上也特意提及今年这一部是这个题材的最后一部了,期待后续能有新的发展。

彼方


Pel

其二,动画的制作流程,是高度凝练、可以无限打磨的。

正如我们此前采访孙海鹏导演时他提到的,实拍的优势在于现实世界无限的细节和演员临场表演的神韵;而动画则是高度精确的,夸张变形也好细腻写实也好,可以让动画无限接近(肝出)主观想要的效果。

说起来有些抽象,而落实到具体的创作上,最直接的优势便是不受布景、演员、动作的限制,不会出现成本大头流向明星的情况,当然这也让动画缺了这一块的宣传流量。

其三,动画的媒介特点,是具有抽象性符号性的。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突破种族、民族、文化的惯性和局限的,在国际传播上也会有一些优势。

这让我想起其实有一些日本动画的学者会强调日式动画的“无国籍性”(無国籍,Stateless)或者说“文化无味”(Culturally Odorless),也就是在角色设计以及故事题材的表达上,逐渐呈现出了一种“去民族化”的特征。

彼方

Pel

这也是一体两面的。大家会担心中国动画电影都扎堆做大眼睛、白皮肤的“迪士尼脸”;但另一方面你又能看到美国创作者有意识地模仿日式风格,似乎也并不会减损他们的本土风味。


“串味”的例子也是有的

Pel

而实际上在reddit的许多电影板块,我看到许多海外网民也是非常乐见一部中国动画突破海内外种种电影纪录、突破迪士尼“垄断”的。美日也好中国也好,动画内容都正在本土电影市场取得历史性的成功——希望在中国,动画登顶这件事也能从一时的“现象”变成“常态”吧。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宇野常宽成名作,解剖新世纪二次元的时代精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