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48小时生成样片,80万字小说AI改编,123亿票房登顶全球——这场直播揭开了《哪吒2》逆袭好莱坞的终极密码,预言AI将如何改写中国动画史。」

【重磅嘉宾】

韩晓非, 上海幻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动画和3D立体效果艺术总监、哪吒1/2后期团队主创,从事影视动画行业 20 余年

TONIX, 艾门韦思CTO、央视网络春晚AIGC负责人

Leon,[捏TA]运营合伙人

唐俊淑,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硕导、影视艺术协同创作研发中心主任

嘉炑,《三体》动画版总编剧



【嘉宾金句】

  • 好的动画电影,观众买的不是技术,是故事里的热血和共鸣。
  • 用AI做样片,两天就能让资方看到项目的灵魂——过去要两个月——韩晓非
  • 春晚用AI最难的不是生成画面,是说服导演组相信可控的惊喜。
  • AI创作的终点不是工具普及,是让艺术家赚到体面的钱。——TONIX(AIGC技术负责人)
  • AI生成的水特效比手绘更真实,但观众永远会为手搓匠心多买一张票。
  • 内容的持续更新,才是IP长生不老的仙丹。
  • AI降低了创作门槛,会真正释放普通用户的表达欲,生成无限的二创内容,帮助IP创作者持续获取生命力和灵感。——Leon([捏TA]运营合伙人)
  • 未来动画人最核心竞争力——用AI把罐头美学变成满汉全席。——唐俊淑(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
  • AI最狠的一刀:编剧熬夜三天写的场景,不如AI30秒生成的视觉锤。
  • 未来编剧的核心技能:用AI生成100个版本,然后说服导演选最初的那个。——嘉炑(《三体》动画编剧

2025年2月19日晚8点,一场名为“AI+动画:揭秘《哪吒2》百亿票房的科技密码”的直播在线上掀起热潮,全网播放量近30万。这场由“火花公开课-微博AI大伽百人谈”发起的跨界对话,吸引了动画主创、技术大咖、高校导师与IP运营者的共同参与。直播间内,主持人张有鱼博士以一句“动动小手转发”的号召开场,随后涌入的观众见证了这场持续两小时的“技术盛宴”。

当晚的直播背景极具冲击力——就在几天前,《哪吒2》票房突破123亿,登顶全球动画影史冠军。这部国民级动画的奇迹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科技密码”?直播中,上海幻马文化传媒动画艺术总监韩晓非、艾门韦思CTO TONIX、[捏TA]运营合伙人Leon、中国传媒大学硕导唐俊淑、《三体》动画版总编剧嘉炑等嘉宾轮番登场,从剧本创作、技术落地、用户共创到教育转型,层层拆解AI如何重塑动画行业的逻辑。

直播间的评论区始终沸腾。有人惊叹于AI生成的角色设计“比手工更高效”,有人追问“动画师会被取代吗”,也有人感慨“普通人也能用AI做电影级短片”。而当韩晓非分享《哪吒2》团队如何用AI两天完成传统流程两周的工作量时,评论区刷满了“国漫崛起”的弹幕。这场直播,不仅是一场技术解析,更是一次行业未来的预言——AI与动画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写中国动画的历史。

第一部分|从80万字小说到3天样片:AI如何改写动画前期的游戏规则?

“AI无法替代中期动画师,但能让我们敢想不敢做的画面。”作为《哪吒1》《哪吒2》后期团队的核心成员,韩晓非在直播中抛出的这句话,精准概括了AI在动画工业中的定位。这位从业20年的动画老兵,用多个实战案例展现了AI如何从剧本到分镜全面颠覆传统流程。

剧本革命:80万字小说如何“一键提炼世界观”?

“以前改编一部80万字的小说,美术组需要几个月梳理主线。现在AI能直接解析文本,提取角色、世界观和核心冲突,效率提升80%。”韩晓非在屏幕上展示了团队正在开发的动画番剧《尼罗河知音》。这部改编自水星沙同名小说的作品,原本需要人工逐章拆解埃及神话体系与人物关系,如今通过AI工具,仅用一周便完成了世界观框架的搭建。更关键的是,AI还能根据导演需求生成分章节剧本初稿,“相当于同时雇佣100个编剧助手”。

角色设计:200套埃及王子方案背后的“人机博弈”

当韩晓非展示《尼罗河知音》男主角——一位埃及王子的AI设计稿时,评论区瞬间被“求原图”刷屏。屏幕上,200多套方案以每秒一张的速度切换:头戴黄金圣甲虫冠冕的祭司风、身披薄纱手持权杖的奇幻风、融合赛博机械元素的未来风……“传统流程中,美术组需要找大量埃及文物参考,再手工绘制3-5版方案。现在AI直接生成200套,我们只需筛选、微调。”韩晓非透露,这套方法已被应用于《哪吒2》的配角设计,节省了90%的人力成本。

动态分镜:48小时交出投资人“无法拒绝的样片”

最让观众震撼的,是韩晓非团队用AI制作的《宇宙小纵队》样片。这部儿童向动画的企划初期,资方曾对“埃及+科幻”的混搭风格存疑。传统流程中,制作动态分镜需经历线稿、上色、剪辑等环节,耗时至少两周。而韩晓非团队借助AI工具,两天内生成全部场景与角色图,再用半天完成剪辑配音,最终呈现出一段45秒的“准电影级”样片。“资方看完当场拍板,沟通成本直降50%。”他总结道。

动画师的焦虑与野心:AI能解放双手,但表演仍需灵魂

尽管AI在前端创作中势如破竹,韩晓非却坦言:“中期动画师暂时无法被替代。”他以《哪吒2》中敖丙的“冰龙破天”镜头为例:这段1分钟的打斗戏,传统流程需要动画师手动K帧2000多次,耗时一个月。而目前AI生成的动作仍显僵硬,“就像提线木偶”。不过,他透露团队正在试验“AI生成基础动作+动画师微调表情”的流程,未来或能将效率提升3倍。

直播尾声,韩晓非用一句“天桥说书人”的比喻引发共鸣:“从说书人到电影导演,工具在变,但好故事永远需要人性温度。”这句话被观众截图转发,成为当晚最出圈的金句之一。而评论区的一条高赞留言,或许道出了行业的心声:“AI不是来抢饭碗的,是来帮我们造更大饭碗的。”

第二部分|48小时极限挑战:央视春晚AI节目差点翻车的幕后真相

舞台与AI的“冰与火之歌”:48小时极限挑战与双保险策略

“AI不是降本增效,而是同等成本下做到更好。”当TONIX在直播间说出这句话时,评论区瞬间被“真香了”的弹幕刷屏。作为艾门韦思CTO、央视网络春晚AIGC技术负责人,他全程参与了春晚项目的技术攻坚,而他的分享,揭开了AI动画技术最“硬核”的一面。



直播事故背后的技术深水区

2025年央视网络春晚的筹备始于2024年10月。导演组最初提出一个大胆设想:让AI实时生成舞台背景,与艺人表演无缝衔接。然而,TONIX团队很快发现,舞台的不确定性远超想象——灯光变化、艺人走位、镜头切换,每一项都可能让AI生成的画面“崩坏”。“导演组最焦虑的是,AI能否在直播中扛住压力。”TONIX回忆,“我们甚至模拟了100种意外场景,比如艺人突然脱稿、灯光故障,但AI的实时渲染始终无法突破算力瓶颈。”

最终,团队选择了一条“折中路线”:三维数字人双保险。以《燕归巢》节目中的“黄公望数字人”为例,团队先用Unreal Engine的MetaHuman技术构建三维模型,通过动捕设备微调表情和肢体动作;随后,用AI工具对画面进行风格化重绘,确保与舞台整体美学统一。“这相当于给数字人上了‘双重锁’——动捕保证表演精准,AI保证画面质感。”TONIX展示了一段幕后花絮:成都团队仅用48小时,就完成了撒贝宁主持的AI动画节目制作。“导演组最初给的brief复杂到需要两周,但最后关头方案大改,我们只能赌一把。”

从“试错100次”到工业化标准

TONIX提到一个关键数据:网络春晚的AI技术方案迭代了至少10次。例如,《门》的概念片中,导演希望用AI生成“每推开一扇门都是新世界”的视觉效果,但连续生成的门户画面导致观众视觉疲劳。“AI不是万能的,但它能让你快速试错100次。”团队最终推翻60%的原始设计,重新提炼出“文物复活”“量子莫扎特”等核心元素。这种“边跑流程边改方案”的极限操作,恰恰暴露了AI动画的深层矛盾——技术民主化与工业化标准的博弈。



“传统特效制作一旦定稿就不能大改,但AI允许我们推翻重来。”TONIX以《哪吒2》中敖丙的“冰龙破天”镜头举例,“如果按传统流程,这个1分钟的打斗需要动画师手动K帧2000多次,耗时一个月。而我们现在用AI生成基础动作,动画师只需微调10%的关键帧,效率提升3倍。”但他也坦言,AI目前仍无法替代中期动画师:“就像提线木偶,AI生成的动作缺乏‘灵魂’。”

未来预言:动画行业的“技术平权”

直播尾声,TONIX抛出一个犀利观点:“AI会让中国动画领跑全球,因为我们敢用、会用、能试错。”他提到,艾门韦思2024年承接的AI动画项目中,70%是文旅和舞台剧合作。“比如某景区想打造‘陈塘关’实景,我们直接用AI生成建筑概念图、游客互动剧情,甚至餐饮菜单设计。”这种“技术-场景-商业”的闭环,正在倒逼行业升级。



评论区有人追问:“动画师会被淘汰吗?”TONIX的回答引发深思:“未来需要的不是‘建模工具人’,而是懂AI的‘动画导演’——他们要知道如何给AI下指令,如何把100张废稿中的灵感碎片拼成神作。”

第三部分|

现在几乎没有IP能离开用户的二创生态,IP运营迎来“人民战争”

捏TA的「二创革命」:普通人如何用AI反哺IP生命力?

“未来最有价值的IP或许是由用户一起参与共创形成的。”当Leon在直播间放出用户生成的“吊带袜天使风哪吒”AI图时,满屏“求教程”的弹幕几乎淹没了画面。很显然,捏TA作为AI角色内容生成APP,正掀起一场“二创革命”。

120万张同人图与“准电影级”短片

Leon指出,AI今天的模型能力成熟度对于电影工业来说仍然相当有限,如果不触及到核心的制作环节,多数专业从业者期待的降本增效仍然是很难发生的,但用户侧却呈现出另外一种情况,今天已经有大量的AI生成内容,能够在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获得大量关注,这说明对于普通用户的注意力来说,今天的模型水平完全是足够的。他展示了一组爆炸性数据:2024年12月,[捏TA]与动画IP《百工灵》合作,百工灵入驻捏TA社区,用自己的账号发布了两个角色形象的AI资产,开放角色AI生成权限。一个月内,用户累计生成120万张二创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用户发布到小红书,获得大量关注。“这种合作模式下,与账号下属的AI资产相关的所有内容和数据,最终都会回流到版权方自己的账号中,既解决了确权问题,又解决了用户生态的洞察问题。”

这种“用户共创”模式,正在改写IP运营逻辑。以《哪吒2》为例,官方预计在2025-2030年的空窗期内,用户二创内容将承担80%的IP热度维持任务。“我们甚至发现,有些同人图的反响超过官方设定。”Leon提到,一位用户设计的“机甲太乙真人”被大量转发,团队已考虑将其纳入《哪吒3》的周边开发。

从“单向输出”到“生态共生”

Leon用“热带雨林”比喻AI时代的IP生态:“过去IP是版权方种下一棵树,用户只能围观;现在AI让每个人都能播撒种子,长出一片森林。”他举了一个典型案例:某用户用AI生成哪吒与敖丙的“同人漫画”,在短短1天内播放量突破百万,完成了平台新账号的成功起号——AI降低了创作门槛,但放大了创意价值,而这种价值是多方共赢的。



然而,这种模式也引发争议。当被问及“版权风险”时,Leon直言:“我们大量的IP二创是非营利性的,只有跟IP方合作才可能考虑IP商业化的部分,这点是红线。”

AI平权:普通人逆袭的“新大陆”

直播中,Leon现场演示了用户在[捏TA]APP中制作内容的生成流程,用户只需要选择角色,然后通过几次点击,选择对应的画面创意就可以生成出一个极高水平的角色插画。“一个毫无美术基础的小白,用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创作。”他提到,平台日活用户中,几乎100%都是“非专业创作者”,包括学生、上班族甚至退休老人。

而这样便捷的生成体验的基础,是来自于所有被选择的角色和画面创意,都在来自于用户——用户可以在APP内创作“创意”,形成AI创意资产,而不只是最终的内容,这是过去任何的内容型产品都不曾有过的体验,Leon总结,“未来,创意不再是由单个人或者专业团队完成的,而是全民都可以参与其中协作的创意狂欢。在这样的生态之下,我们非常期待会有AI原生的IP会诞生出来”

第四部分|

教材印刷追不上AI进化!高校动画专业正在教学生‘淘汰老师’?

招生季的焦虑与觉醒:动画人必须成为“艺术家+极客”混血儿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硕导唐俊淑刚结束一场面试,“今年家长眼里有光——因为《哪吒2》让所有人看到,动画人终于可以挺直腰板说话了。”唐老师首先分享了一组数据,撕开了行业的残酷现状:3D建模师岗位替代率51%,2D美术师41%,制片管理33%(2024年数据)。她苦笑道:“十年前我读研时,通宵学Maya建模是基本功。现在学生用AI生成角色,再用ZBrush微调细节,效率提升90%。传统技能课时只能压缩,腾出时间教他们‘跨界整合’。”



倒三角模型:技术占20%,美学占50%

唐俊淑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张“倒三角能力模型图”:技术技能(20%)+ 数据思维(30%)+ 美学鉴赏(50%)。 现在这个智能媒体的时代,除美术和叙事的能力之外,还要懂CG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视频语言,还需要有市场观念,能够设计出来一个原创的IP,最后还要有产品观念,要懂表演,要懂传播发行,然后也要懂市场运营。



直播中,她提到一个尖锐矛盾:AI生成的画面常有“罐头美学”感——精致但同质化。比如AI工具改编《山海经》,结果80%的方案撞车Midjourney常见风格。“最后胜出的方案,是一个学生用AI生成基础图后,手绘添加敦煌壁画肌理。评委评价‘这是AI做不到的东方韵味’。”

在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我们生产出来的内容不仅是在美术馆和展厅里,更要能下沉到生活里面和消费场所、公共场所都能看到这个艺术作品。更期待这个更年轻一代的这个艺术家能和我们一样去探索智能。

教育者的预言:动画将渗透日常生活

“传统动画教育正在变成‘非遗’。”唐俊淑语出惊人。她展示了一张对比图:左边是传统动画工作室的手绘台,右边是学生用AI+投影技术创作的公共艺术装置《量子花海》——观众走过商场走廊时,脚下会绽放AI实时生成的花卉图案。“动画不该只活在银幕上。未来的创作者可能在商场、景区甚至农田里造梦,这才是技术民主化的力量。”

直播间评论区有人提问:“动画师会被淘汰吗?”她回答:“会淘汰的是‘建模工具人’,但需要更多‘动画导演’——他们要知道如何把100张AI废稿中的灵感碎片,拼成下一个《哪吒2》。”

第五部分:|

《三体》编剧的AI实践:被AI抢走三天工作量后,我开始用它的BUG反杀创作瓶颈

编剧的“双手解放运动”:AI把及格线拉到120分

“去年我用AI配字幕,一秒钟完成过去熬夜三天的工作。那一刻我差点哭出来。”《三体》动画版总编剧嘉炑的分享,从一段“痛苦回忆”开始。她打开电脑文件夹,里面密密麻麻躺着200多个AI生成视频——从科幻机甲到古风水墨,全是她一年来的实验作品。“AI不是来抢饭碗的,是逼我们做到120分。”

80万字小说→200张概念图:可视化IP革命

嘉炑展示了最让她骄傲的项目:80万字科幻小说《星穹》的AI改编工程。传统流程中,编剧需撰写1:1分镜描述,与美术组反复沟通风格。而她的团队用AI工具,直接将文本拆解为世界观框架,生成200张概念图+分镜脚本,沟通效率提升70%。“资方看完PPT当场拍板,因为每张图都带着‘电影感’。”

她点开一段视频——AI根据《红楼梦》文本生成的实验短片《量子纠缠》,抖音播放量破5000万。画面中,林黛玉的衣袂飘带化作数据流,贾宝玉的面容在粒子特效中若隐若现。“很多人骂‘毁经典’,但年轻人留言‘这才是我想象中的红楼宇宙’。”嘉炑笑道,“AI撕开了文学经典的另一种可能性。”



新叙事语法:多线程创作打破线性流程

最颠覆行业的,是嘉炑提出的“多线程创作法”。她以8分钟短片《门》为例:剧本撰写、AI生图、剪辑调色同步推进,传统需3个月的流程压缩到2周。“过去改一句台词要惊动整个团队,现在AI能实时生成10版画面供选择。”她透露,《哪吒3》剧本创作已尝试此法,“导演组甚至想挑战72小时从剧本到成片”。

直播尾声,嘉炑放出“炸弹级”观点:“未来IP属于所有参与者。当你用AI生成哪吒同人图时,已经在为《哪吒4》投票。” 这句话瞬间引爆评论区,一条高赞留言写道:“这不就是元宇宙时代的‘人民创作’吗?”

第六部分|

拉片哪吒后,我发现AI能替代的不仅是动画师,还有观众泪腺

从“AI作画”到“系统故障”:失控的创作实验

直播期间还有另一位AI艺术家(小A)主动邀请进来分享。小A的焦虑源于一场失败的实验。2024年11月,他与某游戏公司合作开发“AI动态分镜生成系统”,试图用AI自动解析剧本生成分镜脚本。初期测试中,AI成功将《西游记》三打白骨精段落转化为分镜,画面张力甚至超越人类分镜师。然而,当输入《封神演义》复杂战斗场景时,系统突然崩溃——AI将“哪吒大战敖丙”解析为“机甲战士对抗赛博海怪”,并自动生成大量血腥暴力画面。“我们不得不手动删除80%的废稿,但资方已经看到那些失控画面。”小A在直播中苦笑,“那次之后,我学会在所有合同中加上‘伦理审查条款’。”

这种失控并非孤例。小A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在AI生成的角色设计中,32%的方案出现文化符号错乱(如埃及法老佩戴日本武士刀),15%涉及伦理争议(如儿童向角色暗含成人化元素)。更棘手的是,某些“错误”反而获得市场青睐——他参与设计的某国风手游角色“九尾狐AI废稿”被玩家票选为“最受欢迎皮肤”,最终迫使项目组推翻原设定。

“罐头美学”陷阱:当AI杀死创意多样性

直播中,小A抛出一个尖锐观点:“AI正在制造全球化的审美霸权。”他点开一张热力图:全球Top 100 AI动画作品中,78%采用“赛博朋克+国风”混搭风格,角色面部特征高度趋同(大眼睛、尖下巴、发光纹理)。这种“罐头美学”甚至渗透到传统领域——某博物馆委托他制作的敦煌飞天AI动画,因“过于类似《原神》角色”遭专家组否决。

“最可怕的不是同质化,而是创作思维的懒惰。”小A以自身经历举例:2024年为某电影节制作AI短片时,曾连续3天输入“悲伤+雨夜”关键词,生成的200个场景中,63%出现“黑衣女子独行”“雨伞漂浮”等套路化意象。“当我们依赖AI提供‘标准答案’,人类的想象力反而被锁死在算法牢笼里。”

技术平权的悖论:人人可创作,但99%是噪音

尽管对AI弊端直言不讳,小A仍肯定其革命性价值。他展示了一段震撼视频:四川山区的中学生用AI工具包制作的《三星堆幻想录》,在纽约独立动画节斩获“最佳视觉创新奖”。“这部作品的成本不到5000元,却击败了迪士尼300万美元的参赛片。”评论区瞬间被“国创崛起”刷屏。

但光鲜背后藏着残酷现实:小A团队开发的AI创作平台数据显示,用户日均生成内容达120万条,但仅有0.03%达到商用标准。“算法推荐加剧马太效应——头部1%作品吃掉90%流量,剩下的99%沉入数据坟墓。”他提到某大学生用AI制作的毕设动画《量子李白》,因“不符合平台调性”播放量不足100次,最终被某MCN机构以500元买断版权。“这到底是技术平权,还是新一轮流量剥削?”

艺术家的终极拷问:AI是画笔,还是枷锁?

直播尾声,小A播放了自己的实验作品《故障宣言》:画面中,AI生成的古风城市不断崩塌重组,机械哪吒在数据洪流中挣扎嘶吼。这部全程用AI工具制作的短片,却刻意保留了大量“系统报错”画面——闪烁的代码、扭曲的建模、断裂的音频。“我想用AI的‘不完美’,对抗算法的‘完美暴政’。”

当被问及“动画师会被取代吗”,小A的回答引发深思:“未来最稀缺的不是会调参的‘AI技工’,而是敢故意制造‘系统故障’的叛逆者——他们要知道何时关闭算法,让人类的不完美重新发光。”

结尾|致每一个“追光者”

当直播间的数字时钟定格22点时,张有鱼博士将《哪吒2》的台词化作行业宣言:“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属于动画人,也属于每个拿起AI工具的普通人。” 但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尚未意识到,这场对话早已超越技术解析,成为一场关于“人与工具”的哲学思辨。

直播中,韩晓非展示的200套埃及王子AI设计稿,Leon提到的用户生成120万张同人图,TONIX揭秘的48小时极限制作,都指向一个核心命题:AI的本质是放大器,而非替代品。正如嘉炑在分享中感慨:“当AI一秒钟完成我曾熬夜三天的字幕工作,我忽然明白——技术解放的不仅是双手,更是被琐碎禁锢的想象力。”

唐俊淑展示的高校课程表揭示了残酷真相:3D建模师岗位替代率51%,但课程新增的“AI工作流设计”正孵化新一代“艺术家+极客”。这让人想起Eddy的实验短片《故障宣言》——她用AI生成的崩坏画面刻意保留代码报错,只为证明:“完美的算法需要人性的不完美来破局。”韩晓非以“天桥说书人”作结的比喻,恰是行业的最佳隐喻:从皮影戏到3D动画,从手绘分镜到AI生成,工具在变,但好故事永远需要人性的温度。正如《哪吒2》中敖丙的“冰龙破天”镜头——AI生成基础动作用了1小时,动画师打磨微表情却用了30天。



屏幕暗下前,嘉炑的轻语成为最强注脚:“别忘了,第一个用AI生成《哪吒3》预告片的人,可能正在看这场直播。”这句话不仅是对未来的预言,更是对每个普通人的邀约:当技术门槛消失,创意的竞争才真正开始。

【火花公开课-微博AI大伽百人谈】

由AIGCxChina和新浪微博联合主办的一档高端AI访谈栏目。节目以“AI赋能千行百业”为主线,邀请来自上市公司、名校、硅谷、大厂、AI新锐公司、投资机构、政府部门等各领域的AI大咖,深入探讨AI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创新应用与发展趋势。

每周三晚8点至10点,通过腾讯会议、微博及20多个视频号联播,每场直播平均20-50万观众实时观看。节目已成功举办70多期,超过300位重量级嘉宾参与,全网播放量超数千万,是您了解AI前沿、拓展行业人脉、提升影响力的绝佳平台。

主理人为张有鱼博士(@北大AI鱼博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