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万氏兄弟在上海创作了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这是中国动画的起点。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从起步时的一分钟短片,到如今哪吒的票房登顶,中国动画走过了不平凡的百年征途。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动画国际传播报告(2023)》显示,动画已成为中国视听出口重要形态,2023年电视动画出口时长占中国出口节目总时长的12.15%。全年出口额前十的企业中,9个为民营动画制作企业,中国动画正以全产业链的形态进入国际市场。
动画电影“出海”是个复杂的课题。动画学学者艾米·拉雷尔在研究日本动画为适应美国市场和观众喜好所做的改编时,借用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适应性概念,创造出“跨界异变”一词,用以形容动画电影在跨国、跨文化、跨时空中自我调试的文本创新状态。在《哪吒2》之前,《哪吒之魔童闹海》《长安三万里》《白蛇:缘起》等中国动画电影已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但整体而言,中国动画电影“出海”体量和影响力还比较有限。
相比来说,动画电影在造型设计、文化符号和故事元素等方面更具创作空间,能运用更具视听感染力的手法塑造文化形象、传播文化内涵,因此具有国际传播的天然优势。《哪吒2》的成功,给中国动画电影“出海”带来许多启示。
启示一:拓展受众定位
统计显示,《哪吒2》的受众覆盖了各个年龄段,其中30—39岁群体占比42%。广泛的受众群体,不仅反映了影片的吸引力,也说明其内容和情感表达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观众的需求。
儿童醉心于影片中那奇谲的想象力、魅力十足的造型、逼真震撼的视听效果、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桥段;成年人可以从影片中得到丰富的回味,如关于人的成长、人生的选择,对现代社会权力结构的深入剖析,以及关于人性复杂性的生动书写……《哪吒2》的“全龄化”叙事模式,是实现“出海”的最基础条件。
过去,动画电影主要服务于少年儿童,比如《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瞄准亲子市场,以情节简单和笑点夸张成为儿童的心头好。亲子档的市场定位,限制了动画电影的内容深度、体裁广度,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突围。像《熊出没》系列电影,内容围绕保护环境主题,以人与熊的斗争为主线,在角色刻画上更偏向儿童化,情节也较为单一,很难走向国际。
启示二:创新技术与内容
《哪吒2》的特效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准,在渲染频率、单帧粒子数、毛发细节、动态模糊精度等方面甚至超越了好莱坞。影片包含1948个特效镜头,全部由国内团队完成;制作流程拆解成327道工序,由138家中国公司协同完成,证明中国动画电影工业的成熟。
影片对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了颠覆与重构,将哪吒的“逆天改命”升华为对权威规则的挑战,并注入“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的现代抗争精神。这种创新并非背离传统,而是通过青年视角的再创作,赋予古老故事新的时代共鸣。影片突破了传统善恶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赋予角色更多人性灰度。同时,影片通过母爱与家庭和解的主题,触动了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点。
一部好的动画电影作品,先进技术和优质内容缺一不可。目前,中国动画电影技术的进步有目共睹。近几年的多部国产3D动画电影里,主人公的人物建模、赛博朋克的仙境背景、生物环境的细节还原方面都可圈可点。但在内容情节方面,许多作品还缺少走出国门的特色。
这里就不得不提日本动画《哆啦A梦》了。在创作中,该作品融入大量本土文化元素,搭建未来与现在桥梁的构思极具现代性。《哆啦A梦》在首发的年代,就已经是同类的佼佼者,后续的每个章节展开,又对应着时事热点。既根植于民族文化,又与时俱进、直击人心,这是《哆啦A梦》经久不衰的原因。
可见,在技术提升的同时,如何在有限的电影叙事空间内,将系统的中国文化融合进去,构成完整的故事体系,表达普遍价值,成为导演们的一道难题。
启示三:培育IP和开发衍生品
五年磨一剑,“哪吒宇宙”横空出世。《哪吒2》不仅在内容上延续了前作的热度,还通过漫画、短视频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挖掘IP潜力。
IP里有大文章。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擅长寻找并整合全球流行文化资源,通过对拥有一定粉丝量和知名度的小说、漫画、游戏等作品进行改编和二度创作,获得大量流量。《哈利波特》《暮光之城》取得票房佳绩,和原本畅销的文学作品不无关系。根据电子游戏改编的《生化危机》《古墓丽影》也收获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IP培育为衍生品开发创造了条件。《哪吒2》的衍生品开发前置到电影筹备初期,与电影制作周期完全咬合。卡游动漫提前一年半开始与电影版权方对接,凭借其双面印刷工艺和自主研发技术,推出了收藏卡牌,一周售出70万张,成交额突破百万元。跨界联名也是个方向,《哪吒2》的一款联名牛奶产品,10天内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实现了破圈营销。
从国际经验看,开发衍生品除了带来商业受益外,还有助于拓宽海外市场。迪士尼的米老鼠系列,漫威的电影与漫画相结合,《名侦探柯南》的线上线下联动,都是提升自身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多数中国动画电影,在官方手办、线下公演、真人秀等方面的布局还不成体系。
启示四:重视海外营销与立体传播
《哪吒2》通过多语言配音和本地化宣发,影片成功打入北美、欧洲、东南亚、澳大利亚、中东等市场。影片在海外上映后,IMDb上8.3的高分以及烂番茄98%的用户好评率,与同期好莱坞动画电影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国际知名媒体如BBC、《纽约时报》、《好莱坞报道者》等对影片进行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
移动互联时代,电影话题营销和粉丝效应的威力不容小觑。《哪吒2》的市场营销团队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创建话题热度,成功引发了关注。通过社交媒体和线下活动,营销团队积极与海外粉丝互动,形成了强大的海外粉丝圈。他们不仅自己多次观影,还积极向身边朋友推荐,为影片的口碑传播和票房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哪吒2》在纽约等城市的排片量最初较少,但随着第一波粉丝的疯狂购票,一票难求的局面迅速出现,美国各大院线随即大幅增加排片量。可见,舆论确实能影响消费市场。
启示五:国漫“出海”仍漫漫
《哪吒2》2月13日登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首日票房登顶近20年华语片总票房冠军;2月14日登陆北美市场,首周末票房打破近20年华语片在北美地区的票房纪录。
但应该理性地看到,《哪吒2》在国产片出海票房里仍难言耀眼。据猫眼专业版国产影片出海榜,前三名分别为《卧虎藏龙》2.13亿美元、《英雄》1.49亿美元、《十面埋伏》8002.0万美元,第十名《霍元甲》也有4862万美元。截至2月19日,《哪吒2》还在十名开外。从影片受众看,中国电影出海首先是受到华人和海外留学生的喜爱,对外国人的吸引力比较有限。
整体而言,中国动画电影“出海”的路径尚在摸索期。有业内人士认为,出海榜中排名前两位的《英雄》和《卧虎藏龙》发行公司分别为米拉麦克斯和索尼哥伦比亚,都是拥有国际网络的传统好莱坞发行公司,上映影院数量多、排的场次多,宣发模式和供应链成熟,票房自然就高。《哪吒2》的海外发行由总部在北京的华人影业主导,与国外发行商相比,在院线谈判和争取排片资源上不占优势。此外,《哪吒2》无英文配音,对不习惯看字幕的欧美观众来说比较吃力,片中还有大量传统文化词汇,外国观众能否理解“阐教”“截教”等也是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贾秀清表示,中国动画电影“出海”之路,最根本是需要跨越文化与价值观障碍。家庭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差异深刻影响着东西方动画电影,语言的不同也会将文化差异在动画电影国际传播中放大。
“应该看到,动画电影制作的工业化、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去内容化、去创作化,而是通过流程及成本控制,最大程度保证作品的艺术水准和市场竞争力。忽视了中国电影的具体发展情况,缺失了对我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与表达,只能拍出‘四不像’。如何让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历史长河中变成影像,通过全球叙事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值得电影人深思。”贾秀清说。
(大众新闻记者 张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