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年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近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寻‘味’中国年”为主题,联动地方学习平台,面向全社会开展征文活动。
2月起,“今日闵行”微信公众号择优刊登征文作品,欢迎大家继续投稿,和大家分享你的春节故事~
(投稿请戳: )
在上海市民的餐桌上,八宝炒酱是一道充满回忆的菜肴,也寓意着团圆美满。这道菜简单好做,又浓郁飘香,闵行居民吴毓诉说了她与一碗炒酱的味蕾记忆,一起乘着时光机来看看炒酱带给她的温暖吧。
一碗炒酱的暖冬
吴毓
近日看到网红阿婆烧了两碗炒酱给孙女和儿子享用,一碗放辣的给孙女吃,一碗不辣的给儿子吃,网红阿婆好有爱心。这倏忽就打开了我尘封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单位食堂的菜谱里几乎天天有炒酱,这可是一道非常迎合大众口味的小菜,我也很喜欢。尤其是在凛冽的冬天,当我撂下618车床冰冷的摇手柄,走出宽敞的大车间,奔向小食堂,在一溜菜中总会瞄准炒酱。点上这菜,再将绛红色的炒酱呼啦一下浇盖在雪白的米饭上,升腾的热气夹杂一股豆瓣香味,看着就诱人。
炒酱里主要有土豆丁、豆干丁、肉丁,考究的还会放上花生粒、冬笋丁等,配上浓郁的甜蜜酱(豆瓣酱)或糊辣酱,香味扑鼻,入口微微辛辣,很吊食欲。若把炒酱拌入米饭,吃上一口,爽口美味,让人哈出一口热气,再吃一口,身上也开始渐渐热腾,扒拉下一大碗,毫不夸张地说,背脊手心都会沁出一点点汗。土豆的粉糯,豆干的香韧,舌尖尽享,那是寒冬腊月里一线工人最爱吃的家常菜。而里面的肉丁更是炒酱的灵魂,若是嚼到鲜嫩的纯瘦肉,真是味蕾上的惊喜体验,然而当时物资匮乏,肥肉总多于瘦肉。但豆香伴着肉鲜的炒酱,却是当年补气补力的上好小菜,很下饭又合大众口味,且价格亲民受欢迎,一盘炒酱才1毛多钱。每每我看到食堂有大锅炒酱这一冬令靓菜,盛上一碗,须臾间碗底朝天。
味蕾是有记忆的,这些时日,我忽地就怀念起上海炒酱,便在网上下单了豆瓣酱,然后配上豆干、土豆、胡萝卜、爆花生、黑毛猪夹心肉,把所有能添加的配料都备齐,再切成丁。这道菜烧起来并不难,为让肉丁鲜嫩,在切好的肉丁里放料酒、蛋清或生粉、胡辣粉,搅拌好,冷藏腌制。先起油锅,把腌好的肉丁煸炒出锅,再翻炒豆瓣酱,加点糊辣酱吊鲜,两三分钟后加入土豆丁、胡萝卜丁煸炒。接着,放肉丁翻炒,加水漫过食材,添加生抽、老抽和糖,煮约五分钟,拌上花生粒,收干汁起锅,一盆炒酱大功告成。这道菜吃上一口就有满满的回忆,彼时场景犹如雪花片片飞至眼前。冬意渐浓,寒气逼人的冬日早上,屋外朔风习习,屋内的我盛上一碗热腾腾的薄粥,或下一碗鸡蛋面条,舀上一大勺炒酱,吃得热热乎乎,浑身上下仿佛一下舒展开来,一天的干劲也有了,做啥都不再缩手缩脚。
虽说炒酱不是玉盘珍馐,更不是山珍海味,且现代人的食料多,菜品也日益丰富,好多人家早已遗忘这本地炒酱,但回想那物资贫乏的年代,炒酱是家家都会做的日常小菜,它食材普通,简单开胃,醇厚浓香,口味丰富,且早中晚都可当成一道下饭的“八宝炒酱”,颇受大众家庭喜欢。以前很多家庭一次会烧很多炒酱,可以吃上两三天甚至更长。记得我就读于莘庄技校时,学生没啥经济来源,周末回家返校时,好多同学都会带上一罐炒酱。我也和大家一样,会在家备上大瓶炒酱带到学校,寒冷冬季,这辣炒酱可慢慢吃上三五天,因它口感丰富也被称为“下饭神器”。那时我们正长身体,晚自习夜宵时把炒辣酱嵌进淡馒头,常常一啃就两个,总让我们吃得美美暖暖又齿颊留香。
说起这道曾风靡上海弄堂的美味炒酱,过去街头巷尾都会飘出八宝辣酱浓香,那恰是一场集体“回忆杀”,是穿越时光而抹不去的渗入味蕾的美好印记,正是“红妆艳丽辣中藏,酱色浓香溢满堂。佐食佳肴添美鲜,人间至味是家常。”
作者:吴毓
供稿:古轩
图片:网络
编辑:林心怡
初审:方佳璐
复审:姚怡莹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