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海派·海上名家”艺术系列大展:海上明月·纪念吴昌硕诞辰180周年艺术大展》正在中华艺术宫热展。展览首度聚焦吴昌硕1912年至1927年定居上海的15年,堪称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吴昌硕艺术展。
策展团队通过五大展览板块的翔实叙事,向观众进一步展现了近代上海工商业现代化城市的转型过程中,艺术功能的重要转变,呈现以吴昌硕为核心的重要文化“五大现象”。其中“润格经济现象”从吴昌硕画作润笔记录等,揭示海派书画市场经济的构建。
1912年吴昌硕定居上海,他在上海生活时期正是币值坚挺的物价稳定期。当时的一块银圆,约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8斤猪肉,10尺棉布,6斤白糖,4斤菜油,订一个月的报纸,买一到两本书。
展览现场展示“上海1909年物价举例”显示,《民吁日报》(1909年10月25日)的编辑虚拟了三种阶层的每月用度,其中店员、教师的收入分别为15元、40元。
资料显示,鲁迅在1913年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第4期第1号上发表了署名“周倬”的一篇文言小说《怀旧》,收到的稿费是5银圆。鲁迅当时的薪俸220银圆。同时期,北大的校长蔡元培为每月600银圆,理科学长夏元璪350银圆,文科学长温宗禹300银圆,教授胡适280银圆,辜鸿铭280银圆,马叙伦280银圆,蒋梦麟280银圆,钱玄同240银圆。
而吴昌硕这一时期的“润格”差不多达到了“堂匾三十两,斋匾二十两,刻印每字四两,题诗、跋每件三十两”,每两作大洋一圆四角。对比之下可见吴昌硕经济状况的优越,连鲁迅也感叹吴昌硕的“润格如是之贵”。
具有鲜明经济意识的吴昌硕,作为主要推手使海派书画市场经济迅速构建,润格飙升,不仅使海派书画家的创作条件及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也为一个城市整体的文化发展提供了经济推动力与从艺保障性。
现场还展出了吴昌硕在1914年记载全年销售书画的账本《笔墨生涯》,为了解、研究海派书画家的经济形态和从艺生活,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城市经济样本和市场经销实录。
这本旧式线装账本起始于“甲寅正月”,甲寅为1914年,当时的上海已成为中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都市。近代金融业的繁荣、商业消费的兴盛及市场经济的活跃,为海派书画搭起了坚实的社会平台。
1914年也标志着海派书画廊进入了鼎盛期,而吴昌硕的这本《笔墨生涯》,正是海上画廊鼎盛期的实录。笔墨账本的记录相当完整而翔实,从1914年的正月初五至12月终,记账形式为上是订购者姓名或笺扇庄名,有时记以具体内容,如花卉、山水、中堂、对联、册页、刻印等,下是所收润格数目及磨墨费。
从向吴昌硕个人订书画者的群体组成来看,其中有实业家、书画家、收藏家、画商、爱好者及一般的市民阶层。由此构成的鬻艺形态既普及、推广了海派书画,亦凝聚、提升了海派书画的市场人气及社会影响,由此打造了海派书画市场在全国的领军地位。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