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养育自己”是这两年社交媒体上流行的一种说法。当我们已经成年,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难免遗憾地发现小时候可能并没有被正确地对待。苛刻的要求、打击的言语、残酷的比较,也许来自父母,也许来自老师。当时的养育者各有自己的局限,好在今天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已经有能力善待自己。“重新养育”可以是改变对待自己的态度,体验新的关系,也可以是换一种方法学习那些原本感兴趣,但被考试吓退的知识。
2024年我们推送了一篇文章《我的学生如何被鲁迅“圈粉”》,作者是一位年轻的初中语文老师彪老师。她在课堂上做出新的实践,让更多学生爱上鲁迅。不少读者感慨“如果上学时遇见这样的老师就好了”。
语文课,是我们从小到大最熟悉的一门课,也是让很多人头疼的课。猜不中的阅读理解、写不出的作文题、背不过的名篇名句......我们勤学苦练各种考试技能,但可能并没有在其中学会如何欣赏美的文字,如何真情实感地表达自己。
彪老师说,她经常在面对学生时想起自己小时候:“我记得当时喜欢听老师慷慨激昂地读《孟子》,记得和同学们传阅一本翻烂了的《萌芽》杂志,记得和同桌争论焦仲卿与刘兰芝悲剧的原因……也许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回想起语文课,想到的都是那些和语文考试无关的思想激荡的瞬间。遗憾的是,在我阅读欲望最强的年纪,‘读闲书’却是一种禁忌。”
电视剧《小别离》剧照。
长大后,她努力去成为自己喜欢的那种老师。发现班里的女生迷上言情小说,上课偷偷在抽屉里看(因为妈妈不允许“这种书”出现在家里,只能在学校看),彪老师和这个女生约法三章定好规矩,一周后还给她带了一本《傲慢与偏见》作为奖励。家长会前,小姑娘拿着书跑过来说:“您能帮我保存吗?这不能被我妈看见。” 她们就这样结成了联盟。她还和一位一身反骨的“困兽少年”聊金庸,聊科幻,慢慢感受到他不再把自己当“管理者”,能向自己敞开内心世界。她不再是班主任,而是一个和他一样的读者。她始终相信,对于能一起聊文学的人,孩子们总归不会有太大的敌意。
在课堂上,她也不断“折腾”:讲议论文时,让学生分析《奇葩说》里辩手的论证逻辑;讲新诗时,让学生高仿诗人的作品以假乱真;讲鲁迅时,让学生分声部朗诵两个时空的《故乡》;讲《桃花源记》时,把《哈利·波特》和《纳尼亚传奇》主人公进入“异世界”的片段拿来比较……在学业任务的缝隙里,她在努力给学生构建一种宽松、活跃的“语文生活”。某种程度上,她也在用这种方式“重新养育自己”。
语文课不仅是曾经的考试科目,更是一种精神资源。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学习真善美。也许在最喜欢“读闲书”,最有表达欲望的年纪,很多人错过了语文课。我们将推出“重新遇见语文课”系列,在这个系列中,我们跟随彪老师的课堂,重新感受各种文类、体裁,走近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家。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和自己年少时的内心重逢。
青春期的浪漫天赋
大概在讲新诗的第三节课上,我的学生站起来念了一首情诗。
那节课我们刚刚分析了余光中《乡愁》中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构成了不同维度的乡愁。这种把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事物上的写法,是古今诗人通用的编码方式。余光中还有一首诗就是以“邮票”命名的。这首诗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如何给一个事物赋予情感意义。
《邮票》(余光中)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你能够日飞千里;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和宽厚的友谊。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你终年在其间跋涉;直到他们有一天重逢,你才能休息片刻。
这首诗很简单,但又有可以咂摸的细节。比如把邮票比喻成能够载着“乘客”的“魔毡”,就让这个意象更丰富有趣了。读过这首《邮票》,我便请大家以 “信”为题当堂写一首诗,之所以选择“信”这个意象,主要是因为其和“邮票”在情感含义上接近,学生不至于无话可说,同时在功能上又有差别,这样也留有了发挥的余地。十分钟左右,我便看到了这样的小诗:
《信》白鸽的羽迹漫天飘舞的《飞鸟集》秋叶将飘落,春燕又归回伴着风散落在窗棂。
这首诗的正文部分并没有出现“信”,但作者用了多个意象来指代它,“信”是白鸽、是诗、是秋叶、是春燕。总之,是浪漫的舞动。我最爱的是那句“漫天飘舞的《飞鸟集》”, 想象那样的画面,每一封信都像一首短诗,从天而降,落入人间。
这时,一个喜欢上课捧哏的男生举起了手,他是那种班里最先用网络热梗的人,也是班里鞋子最多的人,他站了起来,念道:
《信》你那张薄亮的轻盈的纸你是那张充满心血的沉重的纸我没日没夜地盼着你却又不敢书写你因为我害怕,她看见你,不会欢喜。
我还记得当时这个男生念完最后一句的时候,全班同学一起发出了美剧里观众被会心一击时的感叹,捂着心脏齐声“噢~”。我被这首诗质朴的小心翼翼所打动,原来鞋子少年也有患得患失的瞬间。
这个男生因为这首诗被大家调侃是“情圣”,他好像并不讨厌这个人设,后来他还和我说:“老师你知道吗,我现在一有灵感就拿出手机打出来,备忘录里已经存了六七首了。”旁边同学起哄:“你这情感经历挺丰富啊!”他一脸谦虚地回答:“没有没有,诗已经准备好了,就差感情了。”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剧照。
就是在那个瞬间,我突然觉得,青春期的少年本来就都是感情充沛的浪漫主义疯子,贴近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是同学们第一次写诗的尝试,当堂写作当堂分享,大家在听同学作品的时候心情是轻松的,听到惊艳处会半佩服半起哄地感叹“可以啊!”我想这种气氛应该会让他们放下畏难情绪,更敢于尝试吧。
仅仅学会用某种约定俗成的意象去传达对应的情感,对于诗歌写作来说还远远不够。我们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意象的使用语境会被逐渐固定?谁规定的想家就要写月亮?
翻新意象,让你的诗个性化
在接下来的一讲中,我结合教材中本单元的后两首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和《我看》,做了意象专题,讨论了意象的颜色、意象的动作和意象的组合等问题。
课堂PPT插图(作者提供)。
不难发现,诗人在用意象本身颜色给自己的诗歌加“滤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这种“马卡龙”配色自然会给人一种轻柔温暖的感受,这是诗人写给刚出生的孩子的“爱的赞颂”。相比之下,艾青给保姆大堰河的“赞美诗”则表现出了不同的质感:
《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的乳房,它养育了我,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在这里,“紫色”的灵魂,“泥黑”的脸颜,这些色彩的选择显然与“马卡龙”配色截然不同,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沉重而又深情的氛围,仿佛是大地的色彩,是地之子的本色,透露出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沉的敬意与怀念。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意象颜色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我们又探讨了意象的动作。在《我看》中,“我枉然在你的无垠中找寻安慰/而时间偷走初衷,只留下苦衷/于是我诀别西风而仅保留夕阳/向晚霞的温柔里,寻求我曾经的梦。”这里的“找寻”“偷走”“诀别”与“寻求”,都是意象的动作,它们不仅赋予了意象生命力,也让诗歌的情感流动了起来,使读者能够跟随诗人的笔触,感受到那份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对美好梦想的执着追求。
通过这样的讲解和讨论,学生明白了意象之所以不断被诗人选择去完成相似的使命,是因为它的形态和文化意义形成了固定的联想。但马上我又告诉学生,如果你只会在诗中使用“刻板意象”,读者就很难有惊艳之感。就算同样是写月亮,你和李白、和王维,看到的月亮也当有所不同。
讲到这儿,我问学生:“说到向日葵,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想都不用想,脱口而出的便是“乐观”“向上”“积极”。我追问:“如果让你给向日葵赋予新的含义,你能不能想点不一样的?”
学生沉默了,于是我给大家看了这首芒克的《阳光中的向日葵》:
《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你看到了吗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而是在把头转向身后它把头转了过去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那套在它脖子上的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你看到它了吗你看到那棵昂着头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你应该走近它你走近它便会发现它脚下的那片泥土每抓起一把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这首诗中的向日葵不是永远朝着太阳的跟随者,而是一直要转身咬断身后绳索的叛逆者。在常见意象中发掘出新的含义,往往能出奇制胜。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在大学课上,学生读完之后,也和当时的我一样被惊艳到,这就是意象翻新的效果,它让你的诗一下子变得个性化,打上了属于你自己的烙印。
用诗为万物重新命名
那节课后,我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个意象,赋予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写一首小诗。有一位同学以“雨”为题,讲了一个希腊神话故事:
《雨》天空是上帝云是他的温驯的爱子可怕的神谕说这个可爱的孩子将会弑父!云,睁大了羔羊般横瞳的眼睛被流放人间我抬头旁观这场家庭的闹剧自动伞向天空开枪头顶一平方的天空遇刺身亡拗不过命运云到底还是成了雨
不难看出,作者试图通过自然意象重构希腊悲剧式的宿命寓言。全诗以弑父预言为骨架,以云雨循环为血肉,在天地之间展开一场关于宿命与自由的思辨风暴。天空与云构成神圣的父子关系,“横瞳的眼睛”暗藏反叛基因,“自动伞”成为弑父凶器。这种日常事物(自动伞)的突然加入一下消解了神话的崇高感,在都市日常与自然现象中完成了“命运”主题的当代诠释。
还有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引起了我的注意:
《原谅》轻灵的春风从我身边拂过昭示着春天的到来。我穿过嫩绿围墙的孤岛,来到了树林里。好玩地搬起石头,把春天砸个头破血流,疼得她直流眼泪。没关系,待到来年花红浸过山河她就会把这些事情忘掉真正的原谅了我。
还记得当时读完之后感到非常惊异,这种残酷的冷静是从哪里来的?他为什么会写这样的诗?和作者聊了一下,他说:“写之前没什么灵感,只是想设计一种反差感,春天总是给人光明希望的感觉,于是我就选定春天元素来写一种残酷的负面情绪。然后就想起来以儿童的感觉去写会更加明显,再想着要稍微有点拟人化,更加像小孩,整首诗就出来了。”
在分享这首诗的时候,我和同学们讨论了“原谅”这件事,我们是不是太善于“原谅”了?“原谅”意味着“痊愈”吗?正如作者所说:“的确,冬天过去了春天还是会来,好像一切都没变。但那个春天还是原来的春天吗?”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剧照。
下课前,我给了学生一组意象:黄水塘、窄路、大树、高粱梗、羊、井。请大家从中选取几个意象写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感悟。这些有着鲜明的田园牧歌气息的意象都来自林徽因的诗,有趣的是,这首诗叫做《八月的忧愁》,传递的并不完全是牧歌式的静谧平和。
不知道学生会如何使用这些意象呢?临近下课,一位女同学举手分享了她的一个片段,大概是:“一条窄路的尽头/黄水塘边/枯井下/埋葬着/我的尸体。”
话音一落,全班一起倒吸凉气,暗黑童话风可能是她的个人趣味,但从大家的反应来看,好像他们都很喜欢这种风格。紧接着另一位同学受到启发,下课后匆匆成诗:
《羊》 那棵大树下的白羊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欢喜,期待,等待着主人归来主人终于走来了带着一把耀眼的刀
可见这种“暗黑+反转”的风格很受大家的喜爱,第二天上课前小姑娘又给我看了她改过的一版,后面加了一段“鲜血染红池塘/池塘露出了微微的红晕/日落了”。我建议她把“鲜血染红池塘”一句删掉,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最好的结尾,当人们读到“红晕”和“日落”,自然可以联想到小羊的死亡,在含混的哀愁氛围中结束一首诗。
我布置任务的那天北京刚好下了那年的第一场雪,下面这首诗的作者是个文学素养很强的小姑娘,说话温软柔和,诗也透着一股沉静:
《一场雪》雪一直没停大树的羽毛凌空飞舞夜像一口硕大的井吸走了所有的热闹梦是一只绵羊走在窄路上不见了路灯像笔直的高粱秆我想起家乡的黄水塘
这首诗里有很多比喻都让人觉得非常惊艳,比如“夜/像一口硕大的井”,“梦/是一只绵羊”,情绪随着诗一节节推进逐渐沉下来,好像能听到雪落下的声音。最绝的是最后一节,把城市夜景中的路灯比作高粱秆这一乡间的事物,紧接着,“我想起/家乡的黄水塘”。好像作者行走在大雪纷纷之中有刹那的失神,便在城市难得的静谧之中看到家乡的村落。后来作者分享写作过程的时候说,自己其实是想要把老师所给的意象全都用上,还特意百度了一下高粱秆什么样,想要和身边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才有了最后一段城市里的牧歌。
下面这位同学在交作业前亲自来办公室找我看诗,还问:“老师,您看您能看出来这首诗在写什么吗?”我最怕学生写了诗考我,因为我真不知道他们的小脑袋里在想什么。请大家一起看看:
《天上人间》轰隆隆——一缕光洒下天上掉起了黑色的雨点取来——取来红色的高粱梗取来水塘中黄色的泥水取来老树下掉落的绿叶取来乳白色的打结的羊毛取来窄路旁稀松的黑土切碎、混合、搅拌、摔打混成一团彩色泥土啪嗒,啪嗒泥土在酱紫色的手中翻飞光重新流汇到了天上雨,终于停了她那皱纹遍布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笑脸
我看完像小学生回答问题似的谨慎试探:“女娲补天?”女生满意地点点头,说她看了上面那首《雨》之后就在想,自己能不能也把中国的神话融入到新诗。于是就想到了“女娲补天”这个大家熟悉的故事。在民间,可能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有一个像“女娲”一样重要的女性形象,某种程度上,她们撑起了一个小家的“天”。我兴奋地补充道:“而且你的这种关联让一个普通的底层女性充满了神性,真是特别好!”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剧照。
整理着这些学生的诗稿,我突然意识到他们的笔尖正悄然刺破某种透明的茧。那些曾被反复折叠的意象——月亮、杨柳、鸿雁——此刻正在诗行间褪去文化包浆,露出原始的生命力。就像那个用自动伞弑父的雨云,或是被春天原谅的顽童,孩子们开始用诗为万物重新命名。
后来,诗歌教学结束了,但我还能时不时收到学生发来的诗作,他们在诗里写自己上课睡着被粉笔头砸醒,写自己戴着耳机在放学的路上游荡,写对好姐妹的喜爱甚至互相唱和,还有的孩子参加了校外的一些诗会活动,了解到更多诗人的作品。在一篇学生习作中,小作者用“孩子的眼睛”小心地观察着“大人的世界”:
《孩子的眼睛》每个孩子都会害怕床底衣橱和所有裂开缝隙的、未紧闭的门用一个孩子的眼睛去度过一个夜晚你会疯掉的科学家们只知道孩子们更加具有洞察力不知道孩子们制定了多少“规则”抵抗黑暗不要发出声音不要轻易走动要学会隐藏自己要躲避在光里35岁的失眠症患者在电脑前打字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希望屏幕上的光能让暗夜远离现在用一个孩子的眼睛看向你身后尽量不要尖叫
某种程度上,诗歌就像“孩子的眼睛”,对世界保持警惕和敏感。等人们长大,可能会忘记这双眼睛,但也会在某个瞬间,重新唤醒和它有关的记忆。孩子们的一点一滴在告诉我们,诗歌帮助他们更近距离地、更敏感地观察生活,观察人与人的关系。诗歌让学生在某一个情感丰沛的时刻更自由更准确地表达自己。而这种表达是不是诗,反而不那么重要。诗歌,的确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现在,用一个孩子的眼睛,看向你身后,尽量不要尖叫。”
作者/彪老师
编辑/荷花
校对/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