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相逢:我们的雅鲁藏布》集中展示了世界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国最美山峰之一南迦巴瓦峰及其周边区域“浓缩地球”般的垂直自然地理地貌。通过纵深对比的叙述手法,多项立体的精妙互动设计,该书拆解了这片极致自然景观的复杂成因并展示了其背后的地质演变、生态奥秘及生命的顽强与多样性。
本书由李栓科主编,是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出品的综合型科普作品。重磅专家团队参与创作、审核,新锐摄影、设计视觉团队精心设计,数十位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教授和博士生共同参加,打造了知识量丰富、趣味十足的匠心之作。图书采用人工立体交互工艺,通过翻折、推拉、抽插、折叠等11处不同的立体书创意手法,让阅读成为一场充满惊喜和收获的探索之旅。跟随本书,开启一场在地球秘境的穿越之旅,探索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丰富景观,领略南迦巴瓦峰的美妙风姿,探寻墨脱原始森林深处的珍稀动植物,见证生物多样性的神奇与奥秘。
作者介绍:
李栓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曾任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曾长期从事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学会理事,第29届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书摘:
何谓“致之美”?
美是人类共有的语言,无论是康德倡导的自由的自然美,还是结构主义者追捧的实用的、功能性的、舒适的美,都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下,对美的不同维度的阐述,没有任何一种流派学说能涵盖美的全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对中国历史上器物文明展现的美以及诗词曲赋中隐含的美进行了系统研究,进而认为自然美纵贯中国人赏美的全部境域,自然景观对国人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独有的季风气候,奠定了三分天下的自然格局,纬向地带和经向地带的交织,形成了世界上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的国度。昂立的世界屋脊,不仅占据了亚洲水塔的地位,其垂直地带的分异还使中国拥有自赤道到北极点的自然带。六江并流的横断山区,因焚风效应,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反向垂直分带,树在山头长,沙丘河谷堆。青藏高原的隆起,还引起了行星风系的改变,西风漂流带被一分为二,北支浮过的西北地区,一片干旱荒芜,而南支绕过孟加拉湾,把印度洋的湿热气流向东、向北输送,导致我国江、浙、闽、台、两广等地区,由回归线荒漠带变成了郁郁葱葱的鱼米之乡,这也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自然倒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造就了一方的风物和文化,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从来都是形影不离的,我们既然不能用实验科学的逻辑区分自然美和人文美,那么我们可以用图书馆藏的方式,发现、记录、传播山川之美、湖海之美、冰雪之美、沙漠之美。《中国国家地理》在“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的旗号下,把千里之外、万年之上的绝美景观、精致风物推送给社会,就是为了不断地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让大家走向自然、热爱自然,身临其境地体验这个生态丰富多样、景观超乎想象的国度。
致意即高境界或大度,当我们把这套丛书定名为“致中国”的时候,内心确实有些忐忑不安:这套书所涉及的景观、生态、文化能大限度地代表中国吗?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本书的内容。这本书所涉及的藏东南地区,是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缝合线之一,这里地势起伏大,不仅蕴积了巨量的水利资源,还形成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瀑布群。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的横列,依然不能阻挡雅鲁藏布江的纵穿。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位于此处。这条峡谷,使印度洋的湿热气流得以越过高山,似舌状向西北延伸,滋养了密集的冰川雪峰,使这里拥有“冰川博物馆”的美称;这里造就了西藏的“江南”,波密、墨脱的原始森林和庞大的生物群系,使这里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冰川和原始丛林相互渗透,林线甚至在雪线之上,这些不合常理的存在,也许就是对致的诠释吧。这里是藏族同胞和门巴族、珞巴族同胞生息之地,一口石锅、一把石斧,都能映衬出人们在独特自然环境里生活的智慧。《福柯的生存美学》说,美是通过比较产生的,也是难以言状的。我们用在这本书里,是想告诉读者,无法用一本书的体量,穷尽藏东南所有的美,我们只想抛砖引玉,让你在去藏东南的行迹里,发现并记录你眷恋的美。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
闪电新闻记者 刘桂秋 实习生 郝晶晶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