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广州北站东侧老旧小区成片连片微改造项目(启动区、二期-1)的街巷中,曾经的老旧街区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3个社区、29个老旧小区,这片承载着无数人记忆的土地,正在经历一场从“面子”到“里子”的蜕变,街区环境品质全面提升,居民生活更加幸福。
为破解改造后的老旧街区后续管理难题,做好改造“后半篇文章”,花都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新华街以“城市运营”视角,积极探索实施片区全域服务、专业物业管理、业主自行管理等多元融合的片区物业管养模式,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模式。
目前,新华街选取商业大道以南、新华路以北、福宁路以东、建设路以西的7.3公顷作为试点范围,编制了全域服务治理(先行区)实施方案,计划以“微更新”+“智慧运营管养”带动城市环境“大改善”,打造社区管养新样板,坚持“政府+企业+民众”共建共管,通过竞争性磋商方式引入第三方进行街容街貌长效整治,实现街区环境干净、整洁、安全、秩序规范化,打造全域服务治理的示范样本。今年1月,广州花都万物城市运营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全域服务治理单位,已正式进驻集群党群服务中心(智慧运营中心),全方位赋能片区改造后的运营和管理。
公众参与:
凝聚共治合力,破解“管养共识”难题
“我们将充分发挥集群党群服务中心作用,结合片区的社会需求和市民需求,落实服务党员、联系群众、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矛盾调解和便民服务职责。”新华街相关负责人表示。
居民是改造的受益者,更是治理的参与者。“在这个片区,我们开通了‘居民报事小程序’,市民扫码即可上报环境问题、秩序问题、交通问题、民生问题等,并可在小程序上实时查看处理、整改进度,形成‘报事—处理—反馈—评价’闭环,让治理从‘单向管理’转向‘全民共同监督’。”广州花都万物城市运营服务有限公司部门经理周楚明说道。
政府引导:
激活公共资源 打通“空间变现”路径
花都区深入挖掘不规则用地与“边角料”等公共空间资源,通过第三方进行全域治理,打造运营增长“造血点”。打造新中路夜市、集群街墟市,将流动摊贩纳入规范化管理;利用墙面、灯杆等载体开发公共广告位;在居住区增设非机动车充电桩并实施智慧收费……这些“小而美”的运营项目,不仅反哺片区街容街貌整治、环卫、安保等长效管养支出,也实现了“以空间养空间”的良性循环。
“我们采用了企业投资改造公共资源、经营收益反哺片区运营的创新模式。”广州花都万物城市运营服务有限公司部门经理周楚明介绍道,“下一步,我们将把服务范围延伸至老旧小区散体楼的管养领域,目前正与街道、社区积极沟通。”
市场运作:
专业治理提效能,打造“全域服务”样板
在集群街1号智慧运营中心,11.25平方米的巨型屏幕上,50个路段监控画面、100个垃圾传感器数据、5处内涝监测点等各种信息实时跳动。平台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占道经营、违规停车等多种场景。更关键的是,系统将人、车、事、物数据全部纳入“治理资源池”,共同为片区启动区提供围合秩序管理、环卫保洁、市容巡查、摊位管理等服务,实现成片连片的有效治理,打造宜商、宜旅、宜居的特色街区。
“通过花都万物,打造智能运营调度平台和智能运营管理中心,以‘远程+现场’智慧运营方式,进行可视化调度,将所有工作任务拆解为事件工单,精准计算对应人、机作业达标情况,降低作业人员学习成本,实现‘一网统管’,推动城市综合治理。”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老旧街区到幸福家园,广州北站东侧片区的蝶变,不仅是一次城市面貌的更新,更是一场治理模式的创新。在这里,智慧化手段让城市治理更高效,市场化运营让资源利用更充分,民众参与让社区氛围更和谐。这片7.3公顷的土地,正以全域服务治理的实践,书写着老旧小区改造的“后半篇文章”,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本。
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花都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新华街
图文:罗莎莎、张彬
通讯员:伍幸婷 张媛 周楚明
编辑:花不花
“花都融媒视频号”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