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业主不直接出资也能拆危建新?近日,广州市花都区新华坊危房拆除重建项目正式动工建设,业主让渡20年运营权,以未来的租金收益替代当前的改造出资,实现不直接出资换新房。广州率先探索运营权有偿让渡的模式,为破解危旧房改造的筹资难题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八旬危房每逢大雨必漏水

新华坊位于花都区新华市场内,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改造前用途主要是商铺和仓储。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660平方米,建筑1-2层,共19套房屋,其中7套为直管公房,已委托区城投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剩余12套为私人业主所有。

历经大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这栋砖混、砖木结构的建筑垂垂老矣,2024年6月经鉴定为整幢危房,不能保证使用安全。新华坊被老花都人亲切地称为“村坊”,多年来人流密集,承载着花都人的美好回忆。商铺业主和周边的群众都对新华坊的衰败表示惋惜,盼望改造。“距离我岳父买下这个物业八十多年了,上面那个窗漏水很严重,一下大雨多处漏水。”临街第一间商铺所有人骆先生说,“这里就像一个窗口,影响整个新华市场的形象。”

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4年6月,花都区住建局、新华街发布危房治理通知书、临时搬离通知书,引导业主和租户自行搬离,随后开始围蔽,对未搬离的群众逐户上门劝离。

新楼交给企业运营20年

拆危建新,同步推进。新华坊项目正好赶上了政策的春风。2024年7月,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印发《广州市城镇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试行)》,推进城市更新落地实施。

新华坊产权复杂,筹资难度很高。新华坊共有13户业主,其中1户为区直管公房,12户为私人业主产权。由于建设年代久远,产权证上的产权人已经去世或失联多年,12户私人业主由多名后人代表签约。业主人数最多的一户甚至有5名产权人,涉及十余名代表。业主诉求各不相同,沟通协调难度极大。

资金筹集是改造最大的困难,花都区发掘危旧物业商业价值,开创性地采取全新模式,创新推动社会资本与预期经营权结合,提出自行出资或不出资两种方式供业主选择。拆危建新后,业主统一将新建筑的20年运营权有偿让渡给区属国企,双方互利共赢。在20年经营期内,直接出资的业主可获得稍高于重建前的租金收益;不直接出资的业主因以20年经营权换取国企出资,租金收入需分期偿还国企拆危建新成本,再获得剩余部分租金收入。国企扮演“职业经理人”角色,通过统一业态规划,招商出租,提升区域经济效益。同时,国企还需承担运营期间维护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运营期满后,由国企重新装修并按原户型交还业主,业主获得20年稳定的租金收益和一套新房。

业主让渡权益就能“喜提”新楼,极大降低了项目的筹资难度。最终,12户私人业主全部签约,其中1户出资,11户不出资。选择出资的业主代表骆先生说:“按照合同,拆除重建后商铺租金较之前稍有提高,往后每5年租金也会增加5%。”


新华坊拆除重建项目正在施工中。

打造新地标引入新业态

根据《广州市城镇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试行)》,新华坊按照不增加户数、不改变原建筑用途、基本不扩大原建筑基底、基本不改变四至关系的标准制定了改造方案。去年12月,花都区住建局通过了新华坊改造方案,现在已正式开工改造。

项目将通过拆危建新,盘活原有7处公房,利用公房的公共空间,打造阶梯式的休闲空间。屋顶花园串联北侧坡屋顶观景平台和部分二层室内空间,形成环形商业动线,活化二层商业空间,解决原来二层建筑利用率低、物业价值低的难题,打造具特色的展陈空间和休闲空间,成为新华街地标性建筑,提高商业价值,实现微利可持续的长效运营。

改造后,新华坊对原有婚庆用品业态提档升级,穿过“喜庆里”,提升“凌云巷”,结合新华历史文化引入灰塑等“非遗”产业,注入体验馆与大师工作坊等,将非遗与大众消费相结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梦圆

复核:王淼 吴敏娜

校对:贾愚 彭天阳

审核:邓必彦

内容推荐

“花都发布视频号”内容推荐

“高质量发展看花都”系列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