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和浩特市境内现存长城看文化自信
作者/孙树恒
一、长城是我国“最长的城墙”
《长城拥抱黄河》是由呼和浩特市政协文史委牵头指导,由宋和平、高晓梅两位学者精心编撰的文史资料。作为全区第一批使用“北疆文化”符号的图书之一,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是对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次深刻挖掘和生动展现。
深入阅读《长城拥抱黄河》后,我不禁为长城的雄伟壮丽所震撼。长城,这道蜿蜒在中国大地上的巨龙,不仅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在呼和浩特市的境内,长城以其独特的长度、跨度和留存状况,成为这座城市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长城拥抱黄河》不仅是一本关于长城与黄河的文史资料,更是一部展现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教材。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城与黄河不仅是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文化自信的源泉。
二、呼和浩特市境内的长城分布、历史跨度和修筑背景
在呼和浩特市区域,存在多个朝代修筑的长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朝代和段落:内蒙古境内现存长城7500多公里,总长度占全国长城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仅仅呼和浩特市境内共有历代长城657.97公里,单体建筑及相关遗存1096余处,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土左旗、武川县、和林县和清水河县都有长城遗存,跨越了战国、秦、汉、北魏、金、明六个历史时期。
一是战国赵长城,修筑时期大约在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06年左右势力发展至呼和浩特平原,长城修筑时间可能稍晚)。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厥为塞”。东起代郡北(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宣化盆地),进入内蒙古地区后沿辉腾梁(阴山东段)、大青山、乌拉山南麓的平缓地带向西延伸,止于乌拉特前旗大坝沟口。在呼和浩特境内,主要分布于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等地。呼和浩特境内约125公里。
二是秦长城,修筑时期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将战国时期的赵、秦、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沿用并修缮了赵北长城。西起乌拉特中旗石兰计山谷,进入呼和浩特新城区毫沁营镇,沿大青山脊梁向东南延伸,经马场、羊场,至坡根底村北与东西走向的赵长城相汇,后利用赵北长城进入卓资县西部,并在赵北长城北侧新筑长城。呼和浩特境内114.22公里。
三是汉长城,修筑时期在汉武帝以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经过呼和浩特市榆林、保合少、毫沁营和土默特左旗毕克齐等13个乡镇。呼和浩特境内78.6公里
四是北魏长城,修筑时期在公元四世纪末至五世纪初,为了防御柔然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修筑。自东向西分布于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在呼和浩特境内,主要集中于武川县一带。是目前存在地表上的一道最窄最矮的长城。武川县境内全长12.36公里。
五是金长城(界壕),在金朝时期修筑,由东北方向进入武川县为止点,在呼和浩特境内有75.96公里。
六是明长城,修筑时期自洪武帝朱元璋开始,有多次大规模修筑。在呼和浩特地区,明长城主要分布于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与山西省交界的地方。在呼和浩特境内256.93余公里。
呼和浩特地区长城具有时代跨度大、分布区域广、历史文化内涵极为深厚的特点,呼和浩特各朝代长城总长度约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3.13%。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长城在当地的丰富遗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三、呼和浩特境内的长城特征
一是大时代跨度。呼和浩特境内的长城从战国时期开始修筑,历经秦、汉、北魏、金、明等多个朝代,时代跨度长达两千多年。这些不同朝代的长城遗迹,每一座长城都承载着不同朝代的历史记忆。
二是分布区域广。长城遗迹遍布呼和浩特市的各个区县,包括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武川县、和林格尔县和清水河县等地。无论是在城市繁华的街区,还是在偏远的乡村山野,都能找到长城的踪迹。这种广泛的分布区域,使得呼和浩特的长城遗迹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探寻历史线索和可能。
三是种类多样。呼和浩特境内的长城包括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金长城和明长城等多种类型。每种长城都有其独特的修筑风格和军事功能。例如,战国赵长城以其蜿蜒曲折的走势和坚固的防御体系著称;秦长城则以其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特点闻名于世;而明长城则以其坚固雄伟、保存完好的特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这些不同种类的长城遗迹,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我们了解不同朝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四是保存状况不一。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侵蚀,呼和浩特境内的长城保存状况各不相同。有些地段的长城保存较为完好,这种保存状况的不一,既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也提醒我们要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五是军事与文化并重。呼和浩特境内的长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如明长城在和林格尔县和清水河县的部分地段,仍然保留着雄伟的城墙和坚固的烽火台;而有些地段的长城则已荡然无存,仅残垣留下一些断壁和烽燧遗迹。
四、呼和浩特境内的长城文化内涵
呼和浩特,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境内的长城遗迹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凝聚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精神载体。这些长城遗迹见证了中华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一是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呼和浩特境内的长城,从战国时期开始修筑,历经多个朝代,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边疆安全的重视和防御策略的智慧。这些长城遗迹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更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的象征。在长城的修筑过程中,无数劳动人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智慧,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筑起了这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保卫了家园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这种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传承和弘扬的。
二是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呼和浩特境内的长城遗迹,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和战争洗礼,但仍然屹立不倒,见证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风貌在长城的修筑和守卫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无论是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还是自然灾害的侵袭,中华民族都从未放弃过对长城的修筑和维护。这种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风貌,正是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崛起、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源泉。
三是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呼和浩特境内的长城遗迹,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更是中华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的见证。在长城的沿线,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这种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今天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共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四是文化符号与精神载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载体,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以及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风貌。在呼和浩特地区,长城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城文化景观。这些长城文化景观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是激发我们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它们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五、长城文化景观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呼和浩特地区,长城文化景观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将为地区的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加强长城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增强文化自信。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加强对呼和浩特境内长城的宣传和普及,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通过举办长城文化节、长城摄影展、长城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同时,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络、电视、广播等,广泛传播长城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是加强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我们应该建立健全长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强对长城遗迹的监测和维护,防止人为破坏和自然侵蚀。
三是结合文旅空间发展格局,打造长城观光带。呼和浩特市提出的“一廊两轴五带”文旅空间发展格局,为长城文化景观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应该以黄河、长城等为核心载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长城观光带。通过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产品内涵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体验长城文化的魅力。
四是建设和完善长城文化博物馆,发挥功能作用。长城文化博物馆是展示长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我们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和完善长城文化博物馆,收集、整理、展示长城相关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同时,利用博物馆的展览、教育、研究等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和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长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五是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在长城文化景观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推动文旅产业的创新升级。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文旅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化长城文化体验产品;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等。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实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长城文化景观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推动呼和浩特地区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从加强宣传普及、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打造观光带、建设博物馆以及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长城文化景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地区的文旅事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内蒙古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