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动能
——村志编纂对乡村发展的借鉴作用
村志是体现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文本,在乡村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1981年,衢州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开始编纂《白沙村志》,历经10年完成并出版,成为中国首部公开出版的村志。2004年10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该村考察,认真翻阅《白沙村志》,并对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村志一方面记录了乡村振兴的成果,另一方面其对传统经验的记述又能为乡村发展提供借鉴。
做好村志的编纂和传播
明代学者龚用卿说:“志,记也。记其事以为鉴,史之流也。天下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地方志是中国历史的传统记述方式之一,与史书、家谱构成了系统的历史记述体系。村志,是地方志里的“最小单位”。村志虽小,“五脏俱全”,它全面记述了乡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的发展情况,可谓是“乡村价值”全方位、多角度的承载者、展示者。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做好村志编纂工作,一方面离不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另一方面离不开群众的自觉参与。习近平同志在白沙村调研时就指出,“农民搜集资料,专家当主编,‘土洋’一结合,村志成书了”。新时代推动村志编纂工作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采取知识分子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方式,这也是村志编纂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科学方法论。
村志不仅是静态的志书文本,还应有丰富的传播方式。近年来,浙江积极推进各级方志馆特别是村志馆的建设,在建设中聚焦“活态”概念,形成基于中华文化自觉、原住民广泛参与、专业部门指导、反映乡村生活方式、可延续的村志馆建设模式。比如,白沙村村志馆以“中国村志第一村”为符号,集中展示了本村历史和村志文化的内容。又如,杭州萧山区衙前镇凤凰村结合衙前农民运动与乡村发展成就,编纂出版《凤凰村志》,并把村志内容搬上手机端,成为“全国首部掌上村志”。
发挥村志的文化动能
修志是为了用志。习近平同志考察白沙村时深刻阐释了村志的功能。他指出:“几千年来,国有史,家有谱。不过,家谱毕竟是一家一族的文化,而村志则不同,它能反映全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面貌,又有与全体村民休戚相关的人和事的记载,最起码的存史作用是很大的啊!”在笔者看来,村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存史方面,村志通过对一地历史客观史料的系统纂述,使传统史事、生产方式、生活形态、先贤事迹、文化典籍等得以保存;资政方面,村志对地方治理具有现实作用;教化方面,村志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地方文化和民众行为方式进行塑形。如今,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进,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发展经验的村志,在其中发挥了赋能乡村经济、助推乡村善治、激活乡村文化的独特作用。
赋能乡村经济。习近平同志对白沙村提出“把村里搬迁的大变化写进新村志里去”。这既是对《白沙村志》编写内容的指导,也是对白沙村整体搬迁工作的肯定,同时也为白沙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据《白沙村志》记载,白沙村原处仙霞山中,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为实现村民稳定脱贫,2002年该村整体搬迁到现址。当地党委、政府选择符合当地特色、市场环境、自然地理条件、农户主观意愿以及市场需求的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村民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兴办各类企业,形成了稳定的收入结构。白沙村作为一个移民安置村,因修志而闻名全国,也因修志凝聚民心,促进乡村经济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村志不仅是保存乡村历史成就和发展经验的载体,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发展动能。
助推乡村善治。志书的功用之一便是风评人物、教化百姓。村志保存着一个村庄的“根”与“魂”,记述了一个村庄的文化传承与治理经验,内在蕴含着以文化治理促进乡村良治的功能。村志通过教化功用,在干部群众中树立以勤廉贡献为荣、贪腐落后为耻的风气,为乡村德治凝聚文化力量,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体系。比如,白沙村在乡村治理中,规范推进村务公开,每年公布村里财务收支;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担任村务议员,总结吟唱《村务议员五字经》,对村务和村干部进行监督;每年春节期间进行一次全村大合影,群众戏言参加合影人数的多寡是村干部评价的“晴雨表”……《白沙村志》对这些都作了详细记载。
激活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家园,有着深厚的底蕴。村志中既有对村落基址、祠堂民居的描绘,也有对民风习俗、乡情乡韵的记录,还有对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的叙述,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志的编纂与传承,促进了乡村文化的振兴。比如,白沙村深入挖掘村志文化的内涵价值,切实把中华优秀乡训、村规民约等融入村民生活;以建设“中华村志第一村”为抓手,高标准建设村志馆,全面展示村庄的历史与现状;深入推进社科项目实施,积极参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发起的中国名村志丛书编纂工作,《白沙村志》于2024年12月入选第八批中国名村志丛书名单。
来源:《浙江日报》2025年1月27日第6版
作者:吕克军(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