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荣登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宝座,并位列全球影史票房前八。同时,其国内观众数也突破了2.5亿人次,创下有市场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可以说,《哪吒2》的惊天一爆,不仅是国产动画片的一次大获全胜,也是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一次成功突围。
必须看到的是,《哪吒2》的空前成功并非是孤立个案,而是与近些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跃升和爆发式增长息息相关。比如去年《黑神话:悟空》打破游戏界多项世界纪录、Deep Seek登顶全球AI下载榜单,还有嫦娥6号取回月壤、国产汽车销量超越日德夺取全球之冠等等。有人将此类比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寒武纪大爆发”,但它绝非天降祥瑞,而是各行各业无数中国人长年累月、埋头苦干、厚积薄发,从量变到质变所点亮的一连串高光时刻。在这个长长的序列中,《哪吒2》是灿烂星河中的一抹耀眼光斑。
《哪吒2》的成功也标志着国产动画第三次创作高潮的到来。中国动画片问世于烽火连天的20世纪40年代。经过几代人筚路蓝缕的努力摸索,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出现过两次创作高潮。第一次以《小蝌蚪找妈妈》(1960)、《大闹天宫》(1961-1964)、《牧笛》(1963)等影片为代表;第二次以《哪吒闹海》(1979)、《三个和尚》(1980)、《九色鹿》(1981)、《天书奇谈》(1983)等影片为标志。
如果我们沿着国产动画的历史脉络画出一条延长线,我们就会发现,最近10年,国产动画又再次出现了可与前两次比肩,甚至有所超越的第三次高潮。其标志就是,从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开始,往后每一年几乎都有一部现象级作品问世。包括《大鱼海棠》(2016)、《大护法》(2017)、《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白蛇:缘起》(2019)、《姜子牙》(2020)、《雄狮少年》(2021)、《长安三万里》)(2023)等等。也正是在这些作品持续不断的涌动堆叠下,才最终托举出了《哪吒2》这一新世纪国产动画的巅峰之作。所以说,《哪吒2》的胜利,不是一个人、一家公司,或一部作品的胜利,而是整个国产动画几代人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的历史性胜利。
所不同的是,前两次创作高潮都还是20世纪传统手绘工艺的产物,而这一次却是21世纪高新科技赋能国产动画的结晶。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即便从全球范围来看,也应被视为传统手工动画的天花板。影片全长114分钟,包含了15.4万张手工画稿,由近百位画师耗时整整四年方才修成正果。今天的《哪吒2》更是在高新科技加持下,由全国130多家制作公司超过4000位动画人坚持不懈,苦熬5年的心血所得。我们之所以将它视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因为它标志着国产动画正由传统的手工艺大踏步地跃升到一个全新的工业4.0时代。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不论是《大闹天宫》,还是《哪吒2》都是在创作上坚持走民族化道路的成功范例。从国产动画一开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被奉为最高创作法则。曾几何时,国产动画也曾出现过些许动摇和游移,将迪士尼、皮克斯和日漫作为自己追慕的标杆。但《哪吒2》再次证明,只有回归中华民族文化母体,锚定传统文明与当代价值诉求的共鸣点,才能在当今文化市场上攻城略地、高奏凯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5000年的文明历史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最优质的文化IP。
《哪吒2》的成功固然令人振奋,但成功之后还有更漫长、更未知的道路要走,或许这才是国产动画将要面临的真正挑战。比起美日动画,我们还缺乏像迪士尼、皮克斯、吉卜力工作室这样具有极高辨识度和全球商业价值的国产动画品牌,也缺乏像宫崎骏、新海诚、高畑勋这样的世界级创作大家;国产动画题材也不能一味追蹑古典神话和传统人物,也应该表现对现实生活场景和未来世界的多样化想象。特别是如何继承动画前辈留给我们的水墨、剪纸、年画、木偶等传统工艺,如何借助高科技手段在材质、技法、风格上实现自我超越,创造出更多更富民族个性和民族风格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才是我们在开启庆功香槟的那一刻,就要开始清醒思考和反省的问题。
1983年,《大闹天宫》首次在法国巴黎上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观众就突破10万人次。美联社在报道称这一盛况时曾说,“《大闹天宫》具有与迪士尼动画类似的美感,但其纯粹中国式的画风却令迪士尼望尘莫及”。也许这才是任何一项艺术的最高境界,如白石老人所言的那样,“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栏目编辑:吴南瑶 文字编辑:钱卫
来源:作者: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