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部正在热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都取材自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引发了不少年轻人对这一小说的关注。


《封神演义》作为一部趣味横生的神魔小说,长盛不衰。书中的姜太公、哼哈二将、四大天王这些人物,至今为人们所熟悉和信奉。由封神榜开创的“榜”的结构形式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小说中势不两立的道教派别阐教与截教,千载之下仍散发神秘的色彩,引发读者的好奇。书中神魔斗法、各显神通的奇谲想象更是魅力四射。

作者之谜

《封神演义》一书大约出现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小说叙述了殷商与周的斗争历史。商纣王宠信妲己,昏暴淫乱,穷奢极欲,又任用奸佞,残害忠良,弄得民不聊生,众叛亲离。周文王、周武王原是商纣之臣,他们仁义贤明,广施仁政,得到天下八百诸侯的拥护。周武王率领仁义之师,以姜子牙为丞相,讨伐暴君。而真正的较量则发生在道教的两个教派——阐教与截教——之间。为武王助战的阐教与助纣为虐的截教中的诸位神怪仙魔各施道法,大显神通,展开恶战。在进行多次交锋后,正义终于战胜邪恶,仁政取代暴政,武王伐纣取得大捷。全书在姜子牙封神、周武王分封列国诸侯的喜庆气氛中结束。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海报,李云中绘

关于《封神演义》这部书的缘起,清代梁章钜的《归田琐记》和邓之诚的《骨董琐记》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趣的说法:有一个士人倾家中所有,为他的大女儿置办丰厚的嫁妆。二女儿看着不免心生怨气。士人安慰她不必担心。这位慈爱的父亲根据《尚书·武成篇》“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一语,演绎出一部《封神演义》,把书稿交到二女儿手中,让她用卖书所得置办嫁妆。父亲并没有偏心,他的自信是有道理的,《封神演义》果然成了畅销书。女儿女婿皆大欢喜。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封神演义》出自明代的一位名儒之手。作者撰写此书,意在与《西游记》《水浒传》鼎立而三。他偶然读到《尚书·武成篇》“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云云,忽然神思泉涌,写出了一部《封神演义》。

士人与名儒究竟为谁,这些说法又有多大的可靠性,我们不得而知。中国古代小说一直处于正统文学结构的边缘,不登大雅之堂,地位卑微,小说家也耻于在自己的作品上具上真实姓名,造成作者的背景资料匮乏,从而人为地制造出许多“作者悬案”。《封神演义》便是其中之一。像许多明清小说一样,它的作者是谁,至今还是一个谜。


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封神演义》为明代许仲琳撰写。许仲琳,南直隶应天府(今江苏省)人,其他情况不详。日本内阁文库藏有明万历间苏州舒载阳刻本,这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封神演义》最早的刻本,共一百回,题有“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傅惜华在《内阁文库访书记》中说,他在内阁文库看到明代万历年间,金昌书肆舒载阳的刻本,卷首有“邗江李云翔为霖甫撰”,故此认定《封神演义》原作者为许仲琳,改定评次者为李云翔,是一种比较可信的结论。

此外,也有人认为,《封神演义》的作者是陆西星。陆西星,字长庚,明代南直隶兴化县人,自称参佛弟子、蕴空居士。生性聪颖,善文辞,工诗画,为名诸生。但“九试不遇”,于是入山著书,著有《老子玄览》《阴符经测疏》《南华经副墨》《方壶外史》等。从他的思想经历看,倒是很有可能撰写《封神演义》的。

不过,无论《封神演义》的作者是谁,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封神演义》的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只是一个改编者。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斩将封神的故事,很早就是民间说书的题材,特别是在宋元时期,在一种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中,风行一时。小说不过是对民间创作的改编。

从《武王伐纣平话》到《封神演义》

与作为宋元讲史流传下来的底本、即元代所刻《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相比,《封神演义》基本上是《平话》情节的放大。


《封神演义》基本上是《武王伐纣平话》情节的放大。图为建安虞氏刊本《武王伐纣平话》

赵景深先生在《中国小说丛考》中,曾经以《武王伐纣平话》中的画题代替回目,与《封神演义》做过非常细致的逐回比较。结果表明,《封神演义》前三十回,除了哪吒出世的情节外,几乎完全根据《平话》改编。作者虽然在叙述阐教与截教大战时,抛开《平话》而出神入怪,但到八十七回以后,又开始大量地袭用《平话》中的情节,如瓠剔孕妇、纣王斫胫、剪箕子发、离类师旷战高祁二将、太公烧荆索谷破乌文画、八伯诸侯会孟津、武王斩纣王妲己等。

《封神演义》中最富于魅力的,同时也是受责难最多的,是其中对怪谬荒诞的描写。

其实这些描写多有所本,并不是作者子虚乌有的编造。《史记》中《三代世表》《殷本纪》《周本纪》等,为“武王伐纣”故事提供了一个大致的史实框架。《楚辞·天问》《诗·大雅·大明》《淮南子·览冥训》、汉代贾谊的《新书·连语》、晋代常球的《华阳国志·巴志》、王嘉的《拾遗记》、李翰的《蒙求集注》等,记载了从秦汉到魏晋时代关于“武王伐纣”的不少民间故事。《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在前代史书、笔记内多有记载,如元始天尊是道教之祖,见《隋书·经籍志》;广成子为古仙人,见《庄子·在宥篇》;赤松子见《史记·留侯世家》;赤精子见《汉书·李寻传》;哪吒见《夷坚志》;妲己之事更是在《尚书》《史记》《晋语》等多部书中作过记载,《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周书·克殷篇》等则都写到过斩杀妲己。其他如伯邑考、骊山老姥、老子等,也是取之于前代书籍,依托想象,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从《武王伐纣平话》到《封神演义》,从史书、笔记对人物的简笔勾勒到《封神演义》中栩栩如生的描写,这之中存在着一个丰富化、详尽化、精致化的过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耸人视听的怪诞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神怪斗法的瑰丽画卷。《封神演义》中着力描写的十绝阵、万仙阵等,众仙聚首,各逞其能,写来变幻莫测,令人称奇。虽然《平话》中也有所谓六甲阵、五武阵、八卦阵等,但无论从排兵布阵的规模,参加破阵的人数,阵势的险恶还是描写的细致曲折程度看,与《封神演义》相比,《平话》都难以望其项背。

除了增加大量细节描写之外,《封神演义》的人物画廊也极大地丰富了。一个奸臣费仲不够,再添上尤浑、飞廉和恶来。虽然祸国殃民,惹了不少事端,却使故事生色不少。太子殷郊则多了一个弟弟殷洪。二人遭父亲纣王追杀的经历,被《封神演义》敷衍得极为惊险曲折,弟兄之间表现出的手足深情也颇感人。托塔天王与哪吒之间的父子恩怨,写得回环曲折,完全出自《封神演义》作者的创新。此外,神通广大的杨戬,善遁土之术的土行孙,武艺高强的邓九公及其女婵玉由抵抗到归顺的戏剧性经过,哼哈二将、魔家四兄弟的异术和奇宝,都体现了《封神演义》作者的匠心独运,令读者大开眼界,非《平话》可比。

《封神演义》的功绩还在于,它将《平话》中一些不尽妥当的描写做了改动。比如《平话》中将师旷当作顺风耳,将离娄当作千里眼,不仅荒唐而且亵渎先贤,《封神演义》中改为神荼、郁垒,至为允当。

据《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封神演义》继承并改造了这一传说,将神荼与郁垒作为棋盘山桃精、柳鬼,采天地灵气、受日月精华而有灵,目能观看千里,耳能详听千里。正是由于作者的这些努力,《封神演义》才能在后世流传不绝,而它的蓝本《武王伐纣平话》反而湮没无闻了。

道气氤氲:阐教与截教的对垒

《封神演义》虽然写武王伐纣的历史,其实不过是借这一段历史敷衍神魔故事,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中国小说史略》)。武王伐纣的真正主角是各路神仙,他们“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构成一个庞大完整的神仙体系。


壁画《哪吒闹海》一角

除了肉身成圣的仙人外,最后封神的365位神仙中,道教中的主要神道,乃至民间奉祀的紫姑神都各得其位,按部就班。领衔主演则是姜子牙,书中的姜子牙,与其说是谋臣和伐纣大军的统帅,不如说是神化的方士。明代是一个尊崇道教的时代,特别是到嘉靖年间,道教几乎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明世宗是明代最为迷信道教方术的皇帝,醉心于长生不死、驱鬼斩妖、房中御女等,一生被方士所欺,最终因服丹药不适而丧命。

《封神演义》的重心在神魔斗法。武王伐纣的过程就是辅佐周武王的阐教的神道仙怪,战胜助纣为虐的截教的神魔妖怪的过程。阐教与截教之争是贯穿商周战争的主线,而所谓的阐教与截教这两大教派恰恰是作者的杜撰。

嘉靖年间,明世宗曾赐给龙虎山清宫道士邵元节“阐教辅国”的玉印。可能是因为这一事件在当时影响太大了,所以《封神演义》沿用了“阐教”这一名称。“阐”有阐发、阐明之意,名为“阐教”即取其明理之教的意思。“截”有阻拦的意思。《封神演义》中截教门人每每喜欢制造事端,阻挠伐纣大业,称之“截教”大约就是这个意思。


小说以鸿钧道人作为师尊,鸿钧道人“一道传三友”,老子、元始天尊是阐教教主,通天教主则执掌截教一门。阐教强调正道修行,追求道德高尚的境界,除了申公豹之外几乎都是真仙正神。而截教则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多数倚仗的是旁门左道。闻太师是截教门人,但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正直高尚的人。他忠心耿耿,精忠报国,为平定内乱而南征北战。他虽属截教却不赞成杀伐过重。他与金鳌岛十位道友共议破西岐之策,袁天君说得在理:“吾闻姜子牙昆仑门下。想二教皈依,总是一理,如红尘杀伐,吾等不必动此念头。既练有十阵,我们先与他斗智,方显两教中玄妙。若要依勇斗力,皆非我等道门所为。”并不是一副蛮不讲理、杀气腾腾的面孔。闻太师对此深表赞许,他听姚天君有致姜尚于死地的计策,不禁喜上眉梢:“道兄若有奇功妙术,使姜尚自死,又不张弓持矢,不致军士涂炭,此幸之幸也。”闻太师对商朝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闻太师在绝龙岭归天之后,还忠心不灭,一点真灵借风径直到朝歌见纣王,劝谏纣王勤修仁政,求贤辅国。一片赤胆忠心,真是可歌可泣!

《封神演义》撕掉了传统意义上的善恶标签,不是简单地把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与阐教、截教对应,确定教派归属的标准是:辅周者属阐教,助纣者为截教。闻太师虽然忠心耿耿,尽人臣之道,君臣之礼,但他忠的是代表邪恶势力的纣,邪不胜正,所以遭到全军覆没的惨败。阐教中人参加到这场伐纣战争中来,是因为他们1500年不曾斩却三尸(三尸神是具有检察检举职能的神,每到庚申日就到天庭揭发人的过错与罪恶),犯了杀戒,所以要降生人间,征诛杀伐以完劫数。截教本来与此无关,乐得逍遥,但他们争强好胜,屡屡挑起事端,抱怨阐教对他们的轻慢。


这其中还包括申公豹的捣鬼。申公豹虽属阐教,却被贴上了“反派”标签,一直挑唆截教门人无事生非,与阐教为敌,助纣为虐。实际上,他在小说中还是一个线索人物,起了收聚封神榜上365位正神的作用。四圣西岐会子牙时,广法天尊好心劝王魔回去修行,图个自在,王魔却动了无名火,不服气地说:“难道你有名师,我无教主!”(三十八回)赵公明属闻太师战西岐时,看到“地烈阵”主赵江被子牙陈尸芦蓬,不禁大怒:“岂有此理!三教原来总一般,彼将赵江如此之辱,吾辈体面何存!待吾将他的人拿一个来吊着,看他意下如何!”(四十六回)周信、吕岳等人皆为不满阐教对截教的轻视,要一争高下(五十八回)。最后连通天教主都为截教的地位感到难堪,认为尊严受到威胁而加入与阐教的抗衡。

维护教派尊严和地位,是截教门人与阐教作对的共同理由。这是道教内部的派别斗争在文学中的反映,是道教内部正道与旁门左道长期争论的表现。截教门徒通常自称“炼气士”(也包括阐教中的少数人如云中子等),所以一般认为是明代道士得势的丹鼎派与被排斥的吐纳派之争,此外还包括南宗、北宗,天师道与全真教之争。

《封神演义》为什么能火

《封神演义》为什么从古代一直火到现代?

其实,在中国小说史上,《封神演义》的地位并不高,通常被列为二三流小说。书中保守落后的妇女观,以及由于小说热衷于描写神魔斗法带来的人物类型化、平面化问题,都颇受诟病。

然而,《封神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却十分巨大深远。

乡村庙宇中供奉的神像,有不少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中国佛教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一小门,所以称三门殿(有时也写作山门殿)。三门殿的门两旁往往矗立着两尊巨大的金刚,叫夜叉神,是佛的警卫。世俗都通常称之为“哼哈二将”,显然是受到《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而天王殿里供奉的四大天王,分别手持琵琶、剑、小龙和伞,面目狰狞,高耸屋梁,正是《封神演义》中的魔家四兄弟。


农村造屋破土时,喜欢贴一张“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条子,每逢过年,书有“姜太公在此”的大红纸条更是贴得门楣上、柱子上、屋梁上到处都是。这一风俗追根溯源起来,就是出自《封神演义》中姜太公为朋友宋异人“压星收妖”的故事。

那位背倚猛虎的黑脸大汉赵公明,则是许多店铺老板的座上宾,因为他统率着“招财”“利市”等四位正神。中国民间对于《封神演义》的兴趣,与他们对佛、道的崇信是一样的,不过都是期望能够得到实际的福佑。

今天的网络小说、影视文学为什么也对《封神演义》情有独钟呢?

一方面,小说中的神魔斗法,争妍斗奇,可以极大地满足观众的感官娱乐需求。与一般历史小说虚幻色彩逐渐削弱的发展逻辑不同,《封神演义》借神演史,反而把殷纣和周武王的斗争历史神话了。在历史叙述的完整性中,《封神演义》加入了幻想的奇诡性,这样一来就使得它处在了历史叙事、世俗道教和佛教幻想的交叉点上。

《封神演义》的前三十回,几乎完全根据《武王伐纣平话》扩充改编,之后便把《平话》搁在一边,专写神怪,伐纣的历史也变成各路神仙摆阵斗法的历史。十绝阵、金光阵、红沙阵、黄河阵、诛仙阵、瘟煌阵、万仙阵等等,五花八门,奇妙无穷。作者集中心智,在排兵布阵方面潜心钻研,诸阵之间,一阵有一阵的绝妙,一战有一战的神奇。破十绝阵,一定要先用一人赔偿性命,诛仙阵中老子表演了一气化三清的分身妙术,万仙阵中乌云仙、虬首仙、灵牙仙、金光仙、龟灵圣母原形毕露,化为金鳌、狮、象、孔、龟的种种想象,令人目不暇接。


《封神演义》的批点者钟惺对这类天马行空的想象很不以为然:“又云凡七窍者皆可成仙,又云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他从此看来,俱是自家作主张。”(八十三回总批)殊不知《封神演义》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的这种“自家作主张”的无拘无束的想象中。

书中的姜子牙,历史上实有其人,《史记》的《周本纪》《齐太公世家》都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载。不过《封神演义》加重了他身上的神仙气和方士气。如第四十回写到四天王久攻西岐不下,非常烦躁,商议各祭异宝让西岐化成渤海。姜子牙用金钱排卦,算出祸事,立即沐浴更衣,披发仗剑,移北海水把城郭罩住,救护西岐。第六十二回羽翼仙又发狠要叫西岐一郡化为渤海,姜子牙再度上演这一幕,保住西岐。

另一方面,以今人的眼光看《封神演义》中的神魔,它们获得了颠覆性的重塑,人物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得到了重新阐释,易于引起当代人的共鸣。哪吒用三头六臂撕开的是一个困局,在他逆天改命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文化起义。传统的善恶、孝道等伦理被哪吒解构,善恶本无定论,对立终归统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