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是被谁毒害的,以及如何被毒害的。最大的嫌疑人自然是慈禧太后。自清末以来就有好多说法证明慈禧杀了光绪,其中不乏一些事件亲历者的讲述。清末担任起居注官的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中,记载了他在光绪帝驾崩前十一天时见到他的情景。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是慈禧太后74岁寿辰,按照惯例,这一天光绪皇帝要率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恽毓鼎早早等候在慈禧的寝宫之外。不久,他看到光绪皇帝从中南海步行而来,先进入了德昌门内。起居注官是专门负责记载皇帝一言一行的官员,因此对光绪帝的行动格外在意,他看到德昌门并没有关紧,留了一个缝,从缝中可以看到光绪皇帝正在里面做一些运动,用两只手臂撑着两边太监的肩膀,双脚反复离地,就是先舒舒筋骨,为一会儿向太后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做个热身。这一记载充分说明,在光绪帝去世前的十一天,他的身体状况还很好,能从中南海步行走来,还能撑着太监肩膀做运动,体力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慈禧太后传出懿旨,说由于皇帝卧病在床,今天的率百官行礼就免了。这分明是天大的谎言!皇帝就在门外,而且没有病态,只是无人敢于向太后的懿旨提出疑问。这个消息打击最大的仍是光绪皇帝,恽毓鼎记载“上闻之大恸”。



数年来,慈禧一直对外宣称光绪病重,如今也不肯让光绪借行礼之机向百官证明自己没有病,光绪当即明白自己处境危险,因此痛哭失声。亲眼见证了这一段史实的恽毓鼎,在十一天后得到宫里传来的光绪帝驾崩的消息,自然很难相信皇帝是病死的,他在日记中直接写到,清朝的灭亡,实为慈禧“害先帝、立幼主,授载沣以重器”的缘故,直指慈禧为杀人凶手。

再来看时任内务府大臣增崇家族的记载。

增崇之子察存耆记载了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即光绪帝离世前四天的情况。当天晚上他们一家人正在吃饭,忽然宫中派人来传信说,万岁爷病重,让内务府堂官立即进宫预备差使。增崇听后与两位同在内务府任职的兄弟面面相觑许久,然后连声说“不对”,表示近几天大夫给皇帝请脉,都没听说有什么事,怎么会突然病重呢?内务府总管大臣是专门负责皇帝家事的官员,对皇帝的健康情况应当了如指掌,增崇对突然传出的光绪帝病重的消息感到如此奇怪,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此事有蹊跷。

第三个讲述来自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



启功姓爱新觉罗,是清朝皇族后裔。他记载说,自己的曾祖父溥良清末担任礼部尚书,作为主管礼仪、祭祀的最高官员,慈禧临终时溥良自然一直守候在旁。当时,他看到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慈禧的寝宫中走了出来,出于职责所在,溥良就询问太监端的什么?太监回答“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是满人的一种奶制品,相当于酸奶。启功也表示,自从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以来,也没听说过他有什么急症大病,但这碗塌喇送过去之后,很快就有太监来报皇帝驾崩了。紧接着,太后寝宫中也传出哭声,表明太后也离世了。启功先生的这一段记载,不但暗示光绪是慈禧毒害的,还质疑慈禧有可能早于光绪离世,只是秘不发丧,等到光绪死亡的消息传来之后,才宣布慈禧也已驾崩的消息。

当然,以上的表述和清廷的官方记录都有不符之处,它们彼此之间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每个人的记录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自身的主观烙印,再加上增崇和溥良的说法,都是后人的回忆,这里面的真实性已经很难确证了。

但是,以上说法明确显示,对于光绪帝的死,当时的很多人,包括皇帝身边的近臣都是存在疑问的。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和分析证明,能够在宫廷当中操控自如、敢于毒杀皇帝,还不留下任何证据的,除了慈禧之外,不会再有第二个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