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后,许多专家军迷谈论偷袭珍珠港时,都会强调美军航母不在港内这一意外,这类“事后诸葛亮”观点还包括如果进行第三次轰炸;如果轰炸干船坞与油库等等,但真的美军航母在港太平洋战争结局就会不同吗?毕竟美剧《高堡奇人》都能想象日本占领美国本土的事实,我们也来假设一下历史发展。
高堡奇人中德日对世界的瓜分
第一:当时美军主力航母六艘,可能返回珍珠港的只有一艘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号称有15艘航母,实际主力航母只有“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六艘,其它都是“打酱油”类型。美军有7艘航母,但除了一艘“兰利”号之外全部都是主力,偷袭珍珠港时,在美国本土及大西洋有3艘航母,太平洋舰队的3艘航母,“萨拉托加号”临时在美国西海岸维修;“列克星敦”号在外执行任务;只有“企业号”本来可以返回但耽误了,回来一艘航母让你炸也改变不了什么战区态势。
日本加贺号航母,排水量27000吨,载机72-90架
加贺号模型
龙骧号航母,排水量1万吨,载机34架,在打酱油中算能干的
第二:珍珠港水很浅,即使被击沉可能很容易打捞修复
珍珠港的水深只有十多米,而美国航空母舰吃水在七八米,在遭受偷袭时,可以像“内华达”号战列舰一样选择抢滩搁浅,许多被重创战列舰事后都被打捞修复,还参加了随后的美军反攻。
坐沉的内华达号战列舰
就算做最坏打算,当时美军3艘航母全灭,甚至航母舰队6艘全灭,大概也只是推迟一下美国反攻的日期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目的,就算最狂妄的陆军,都只是想通过一次偷袭,暂时打懵美国海军。占领东南亚地区获得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然后寻求同美国议和,当然前提是美国要承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与对东南亚的占领成果。所以在占领东南亚地区后,没有战略的日本由于陆海两军的分歧变得方案纷乱,陆军小富即安,满足于在占领区作威作福,对海军比较长远的中南太平洋作战不感兴趣,对于攻占澳大利亚,海军积及陆军不愿意出兵。有时甚至要讨价还价与耍诈,并且讨价还价就像买菜一样普遍,常常是海军提一个远大方案,陆军不理睬或者严重缩水,然后高层调解一下,陆军也不敢得罪死海军,毕竟太平洋除了岛全是海,提一个照顾对方面子的折中方案,海军也是这样想,毕竟船也开不上陆地。最典型例子还离不开澳大利亚,1942年初,日本陆、海军一致认为澳大利亚将是英美借以反攻的最大据点,海军主张进攻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本土只有陆军一个营(周围是大海的英系国家,没有陆军都不怕),陆军不同意,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海军放弃攻占澳洲,陆军支持海军采取局部积极攻势,切断美澳联系,也就是发动莫尔兹比港战役。好好一个战略进攻,被陆海军两派搞成了半吊子的战术进攻,小孩子也不敢这么任性。瓜达尔卡纳尔战役是典型耍诈,海军修机场时瞒着陆军,等到美军登陆后绑着陆军一起上,搞得陆军高级参谋制定作战方案时,好久搞不清瓜岛的状况。
日本太平洋战争侵略最大化形势图
所以美军航母全灭,日军在战略上不会更主动,反而美军由于航母的损失,会变得比较低调,不会像真实的珍珠港事件后那么急着复仇,这样就不会刺激日军的进攻,可能也不会有杜立特轰炸东京行动,恰恰是这一轰炸促使了中途岛战役的实施,美国可能会继续加强澳大利亚与夏威夷的兵力部署,这样可能会削弱美国先欧后亚的政策,对欧洲战局有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态势。
列克星敦号航母,排水量4万吨,载机90架
陷入航母危机美国只会更大量的快速建造航母,随着1943年初埃塞克斯级航母的大量列装,美军就会发动反攻,这也符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认为美军会在1943年夏反攻的推断。拥有新装备的美军可能会突然进攻一处日军不可能放弃的地方,例如拉包尔,这样美国版中途岛战役就会打响,由于美军已经事先破译日本海军电报,再加上雷达等新技术应用,这场战役将会变成一场屠杀,就像德国打败法国一样突然,日本海军将领在沉下去那一刻可能都不会相信的事实。
被轰炸的澳大利亚达尔文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