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风雅颂》/文澜/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10月

□王咏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涵盖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我国北方的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的颂辞。

根据诗歌的来源、用途和内容,将《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与《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为“六义”。穿越2500年的时光传诵不衰,既是中国文学与美学的基底,又是国人文学启蒙经典,对后世诗歌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

《诗经》最初的时候叫《诗》,或《诗三百》,和《易》《书》《礼》《春秋》等一样,没有“经”的尊号。把“经”用作书的签题,起源于宋人廖刚著的《诗经讲义》一书,这部书在南宋初年问世。到了元明之后,《诗经》《易经》《书经》等方成了定名。《诗经 风雅颂》此版本的特点在于名家赏析品读、疑难注音、全彩插图、装帧精美,与《诗经》交相呼应。

《诗经 风雅颂》总计三册,各具特色。风诗是从各地采录的民间歌谣,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等。这些诗歌谱好曲后,会演奏给周天子听,借此了解国家大事,具有浓郁的现实性和生活气息,代表作如《关雎》等。雅诗是周朝朝廷和贵族阶级的宴享诗和宗庙祭祀诗,内容包含政治讽喻、历史追述等,具有典雅庄严的风格,代表作如《大雅·瞻彼洛矣》等。颂诗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颂扬诗歌,主要歌颂周朝先王的功德和神灵的威严,具有庄严肃穆的风格,代表作如《周颂·清庙》等。读《诗经 风雅颂》可帮助我们以当代的视角,重新审视《诗经》的影响力。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第一部分的“风”,是“风俗”的“风”,原指自然风俗,后来由土风土俗所产生的歌谣,也就称“风”。收在“风”里的诗篇,大多是民歌,虽然可能经过记录者、编纂者的修饰,然而它们大部分是歌咏百姓的生活与工作、欢乐与痛苦。我们可以读到有关求婚、工作、田猎的诗以及游戏、舞蹈、伴唱的诗;也可以听到被情人遗弃的失恋者、受冷落的妻子发出的悲叹,以及战士们厌恶战争而宣泄出的牢骚。在刻画鲜明的描写中,古代中国的社会面貌跃然纸上,使我们深刻地解读当时人的思想与心绪。

第二部分是“雅”,是被王室所崇尚的正乐,有大雅、小雅的区别。大雅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所以庄严肃穆,丝毫没有悲怨之声;小雅则是贵族飨宴时的乐歌,所以有悲怨、伤惑之意。这亦是大雅与小雅的区别。

“颂”的大部分诗篇,不但有辞有乐,并且还有舞,所以叫作颂,其作者大多为士大夫。颂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类。总体来说,属于风的诗,大多是抒情诗;属于雅的,抒情兼叙述;属于颂的,大多是叙事诗。当你读《诗经》时,不论是当作文学作品以陶冶情操,还是用于品读历史,都需解析难字难句的释义,进而把字句衔接起来整篇通读,待通篇大意了然于心时,再阅读赏析文字。其时,诗人所吟咏的情境与心绪,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如知音共赏佳作。

诗性是中国人独特的“隐性基因”,或许每个中国人在血脉里都蕴藏着一种诗性的浪漫,诗经里对生命的高度敬仰与赞美,这种精神上的滋养,使得诗性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从屈原到李白、杜甫,再到苏东坡、李清照,中国人的诗性始终在文化传承、精神传承中延续。

《诗经》是我们跨越历史长河与祖先的“时空对话”。它从各个方面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不同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现实性、独特性,开辟了中国诗歌的光辉岁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