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左手握着慈禧墓里的夜明珠,右手搂着日本人的枪杆子,江湖人称"东陵大盗"。
他就是孙殿英。这个恶贯满盈的大坏蛋,居然养出个万人敬仰的儿子?
咱们先掀开老孙家的门帘子看看。
孙殿英在民国江湖上混得那叫一个滑溜,蒋介石夸他是"得力干将",冯玉祥、阎锡山这些大佬都跟他称兄道弟。
关键这哥们儿能屈能伸,对着老蒋能喊"再生父母",转眼又能跟日本人勾肩搭背。
最绝的是1943年,这货直接把脸皮揣兜里跟了日军,帮着侵略者祸害自己同胞。
但要说孙殿英干过最缺德的事,还得数1928年那场惊动全国的"东陵盗宝"。
月光下,他领着部队撬开慈禧太后的地宫,把陪葬的翡翠白菜、夜明珠装了几十车。
据说慈禧嘴里含着的那颗夜明珠,最后还被孙殿英送给了宋美龄当鞋饰,您说这事儿荒唐不?
就在这乌烟瘴气的家庭里,1931年降生了个叫孙天义的男孩。
老孙家客厅摆着从皇陵顺来的宝贝,可当爹的给儿子立的家训却是白纸黑字写着:"不贪不义之财、善于谦让待人、广泛结交良友、切勿涉足政坛。"这不跟土匪头子教孩子当圣人一个道理?
最绝的是孙殿英的临终遗言。
据说临咽气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你今后要考古可以,但绝对不许拿墓里的东西。"
这话从盗墓贼嘴里说出来,真是比清东陵的地宫还让人摸不着门道。
孙天义小时候可不知道家里那些个古董字画的来历。
等长到能看报纸的年纪,才发现自己老爹是报纸上天天骂的"东陵大盗"。
这小伙子当时就红了眼,把家里那些"传家宝"全扔院子里,指着鼻子对老爹吼:"您这是给子孙留债呢!"
要说孙天义这辈子,真应了那句老话:歹竹出好笋。
1952年从北京辅仁大学外语系毕业,愣是把自己活成了教科书。
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当老师那会儿,有学生问起他父亲,老爷子就一句话:"前人挖坑后人填,填坑的才是真汉子。"
1992年当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时,孙天义已经61岁了。
可人家根本没打算歇着,转头就扛起了黄帝陵守护神的大旗。
为了筹钱修陵,这老头儿能穿着补丁外套跑遍半个中国,跟企业家们磨嘴皮子:"知道轩辕黄帝的衣冠冢在哪吗?就在咱陕西桥山!这要不好好保护,咱们连祖宗的脸都丢尽了!"
最让人佩服的是,孙天义从28岁开始就守着黄帝陵,一守就是65年。
90年代那会儿修缮工程缺钱,他愣是把自己攒的讲课费全捐了。
有次接受采访,老爷子摸着手里的黄帝陵画册说:"我爹盗墓,我守陵,这就叫天理循环。"
如今孙天义已经93岁高龄,每天还惦记着黄帝陵的一砖一瓦。
前些年有记者去采访,老爷子颤巍巍地掏出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这些年筹到的修缮款项。
最扎眼的是最后一页写着:1998年,孙天义捐献个人积蓄23万元。
回头看看这爷俩的人生轨迹:一个把慈禧太后的棺材板都掀了,一个把轩辕黄帝的陵墓守得跟自家祖坟似的;
一个在历史书里遗臭万年,一个在老百姓口中流芳百世。你说这世事轮回是不是比电视剧还精彩?
历史终究是公正的裁判员,不会因为父辈的罪孽就给人判死刑。
孙天义用一辈子证明:血脉传下来的是基因,活出来的才是人生。
我们记住东陵大盗的恶,更要记住守陵人的善。
如果你要是去陕西旅游,记得去黄帝陵转一圈,说不定能碰见位白发苍苍的老爷子,正跟游客讲着五千年前的故事呢。
这样的传奇人生,你说值不值得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