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十二年(592年)的一天,一封来自怀州(今河南沁阳)的奏报,让隋文帝杨坚陷入了沉思,刺史李德林病死于任上。隋文帝当即下旨,追赠李德林为大将军、廉州刺史,谥号为“文”。在即将举行葬礼时,隋文帝再次下旨,给予最高规模的礼遇,“祭以太牢”。那么,一个地方上的刺史,为何引得隋文帝如此关注呢?



一、河朔英灵

北齐天统年间,著名文学家、诗人江总以陈朝特使的身份出使,于馆驿见到了前来受领国书的李德林。江总并非凡人,二十几岁时就得到了梁武帝的赏识,可是如今他却被“美容仪,善谈吐”的李德林所打动。在目送李德林离开时,江总不禁赞叹道:“此即河朔之英灵也!”那么,李德林到底是个什么的人呢?

李德林字公辅,是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他自幼就聪明过人,“年数岁,诵左思《蜀都赋》,十余日便度”。李德林不是“仲永”,他既聪明又好学,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博览群书,“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还特别善于撰写文章,“辞核而理畅深”,深受北魏著名文人魏收等人称赞。



二、天上之人

北齐时期,年轻的李德林凭借着一篇《春思赋》,得到了时任丞相高湛的赏识。不久后,高湛成为皇帝,李德林被委以重任,“授给事中,直中书,参掌诏诰,寻迁中书舍人”。北齐虽然排斥汉人官员,但李德林依然官至中书侍郎、仪同三司。北周武帝早就读过李德林的文章,因此在进入邺城前特意派人安抚,“平齐之利,唯在于尔”。

之后,北周武帝还用鲜卑语对群臣们说李德林是“天上人”。因此,李德林在北周的官运也还不错,历任内史上士、御正下大夫。北周宣帝病重后,在杨惠的联络下,李德林选择支持杨坚矫诏辅政,堪称心腹谋士,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杨坚在称帝当天,就加封李德林为内史令(内史省的最高长官,后改称中书令),位居宰相之列。



三、贬谪而死

李德林虽是隋朝的开国功臣,但他毕竟是“半路上车”的,与隋文帝的关系不深,另外他还是山东人,因此遭到了关陇集团的排挤、打压。在诛杀北周宗室的问题上,李德林第一次与隋文帝产生分歧,“唯德林固争,以为不可”。可是杨坚却说:“君读书人,不足平章此事。”之后又在一些具体的政策上,李德林与高颎、苏威等人发生了争执。

开皇十年(590年),李德林在设置乡正之事上,向隋文帝进行劝谏。可是隋文帝却勃然大怒,说道:“尔欲将我作王莽邪?”之后,李德林又遭到了关陇集团的攻击,因此被贬为怀州刺史。在怀州期间,当地发生了旱灾,李德林“课民掘井溉田”,但却没有什么成效,结果又遭到了斥责。不久后,李德林郁郁而终。隋文帝心中有愧,这才给予高规格的礼遇。

参考资料:1.《隋书》;2.《资治通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