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高校之中,似乎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迷雾。
一方面,科研经费的追逐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诸多高校在这股洪流中摇摆,将经费多少视为了衡量自身价值的天平。
另一方面,人才的争夺战也愈演愈烈,将人才引进与评定作为了高校发展的唯一命脉,倾尽全力,不遗余。
科研经费反噬科研
经费猛于虎,管不好、用不好会反噬科研。
科研经费少的年代,就没什么好争的,大家安心做科研。如今在高校自我价值评估的天平之上,金钱的分量似乎愈发沉重,而那些本应被珍视的学术精神与纯粹追求,却被悄然搁置。
科研不正之风的危害首先表现在降低了科研投入产出比,不正之风扭曲了科研经费投向,造成投入大,产出小。
其次,浪费了科研人员的大量精力。学校会想尽各种办法,促使教师们参与申请。至于申请成功的秘诀,似乎也早已被众人熟知,无外乎是不断撰写论文、申请项目、四处奔走拉关系,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而实际工作中科研管理机构走漏消息的情况微乎其微,于是一些单位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开展撒网式搜罗,挨个打电话,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更让人难受的是,这股不正之风还特别毒害青年科研人才。相信很少有青年人愿意“打招呼”和“走关系”,但他不这样做的话,他的学术之路可能就没办法往前走。这里想引用一句大家常说的话:“打招呼不一定通得过,不打招呼肯定通不过。”
长此以往,教学领域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教师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与人才申请的漩涡之中,用于钻研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的时间与精力便相应减少。名师的培养与涌现,也因此面临着重重阻碍。那些本应站在讲台上,用知识与智慧启迪学生心灵的名师们,如今却在科研与人才的浪潮中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从这个角度说,不同流合污就难以生存,单位往往会压榨他们的劳动力,让他们承担过多的工作任务,甚至包括一些与科研无关的事务性工作。同时,这些单位往往只关注短期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指标,而忽视了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和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受害尤甚,刚开始独立从事学术活动,就要先学坏。
人才的争夺战愈演愈烈
现在的高校在人才认定上,存在着一种颇为狭隘的认知。博士,本应是知识的传承者与探索者,但在某些高校眼中,却似乎被排除在“人才”的范畴之外。唯有那些头顶各类光环、身披各种人才头衔者,方能被冠以“人才”之名。可以说是得“帽子”者得天下!
而造成这一畸形局面的因素,小编个人认为有三个:社会风气驱使、科研经费分发制度和期刊出版商的助推。
首先,当今社会一直在无形之中迎合着“帽子至上”的风气:众多部门纷纷设立五花八门的人才头衔,一年到头,申请与答辩的场景此起彼伏。成功获评者,便能享受到职称晋升、收入增长等诸多好处,风光无限;而那些未能获评者,次年只得继续踏上这条漫漫申请路(可能更多的是连自己所在部门都过不去的申请者)。
其次,高校能获得多少政府科研经费,“帽子”人才数量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所谓“帽子”,是指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学者等头衔。对高校来说,得“帽子”人才者得一流,得一流者得科研经费,得科研经费者得“帽zi”人才。
我们常说的“破五唯”,首当其冲的就是以“论文数量”为核心的教师考核制度。而期刊出版商们正在以这种方式悄然参与到高校“人才”培育当中的。尤其是国内核心期刊出版商,对于作者学历及职称、单位背景和基金支持充满了“隐形门槛”和“隐性歧视”。
国内核心期刊在选择投稿者时,往往不谋而合地格外“青睐”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学者。虽然期刊的投稿指南中可能并未明确列出这些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硕士研究生及职称较低的作者常常会在初审阶段就被淘汰。
不同院校的投稿者也面临着不同的待遇。来自985、211高校以及双一流高校的作者在核心期刊中通常更受“青睐”,而普通院校或职业院校的投稿者则往往会遭遇区别对待,甚至在投稿时就被默默筛掉。某些期刊的政策更加直接,明确规定只接受双一流高校的投稿者,非双一流高校的稿件无论内容如何,都会被一刀切地退回。
同样许多核心期刊更偏好那些由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基金支持的论文。相比之下,未获得基金支持或仅有校级、市级项目支持的稿件在审稿过程中可能处于劣势。在一些情况下,这类稿件甚至还没进入评审阶段就已经被筛掉,这又使得作者在科研项目申请中不得不尽量争取高级别的基金支持,以提高论文被录用的可能性,至此又重新卷到了科研项目申请的死循环。
最后呈现出:“必须有职称头衔你才能申请好的项目和资金,而只有发表核心期刊才能评职称,但没有头衔的你几乎不可能发核心,发不了核心那你就要被高校淘汰” 的逻辑死角。如此循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不正之风不会休
这股人才评比之风,何时才能停歇?它如同一场无休止的狂欢,将高校的宁静与纯粹搅得一片喧嚣。在这场狂欢中,人们似乎忘记了,高校本应是知识的殿堂,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非追逐名利的竞技场。我们不禁要问,何时才能回归到那个以学术为本、以育人为重的高校时代。
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今,高校在这条追逐科研经费与人才头衔的路上越走越远,却不知,这条路上是否真的通向了学术的高峰与教育的彼岸。或许,是时候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这条道路,寻找那条真正适合高校发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