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1427—1509 年,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少时从学于陈孟贤,博览群书。文章得力于《左传》,诗宗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画取法宋元诸家,自成一家,为一代大师,又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吴门四大家,而文、唐均其后辈。

终身未仕。兴至对客挥洒,烟云盈纸。画成自题诗或作题记,亦多精彩。诗画传布天下。有《客坐新闻》、《石田集》、《江南春词》、《石田诗钞》、《石田杂记》。



西园栽花 明 · 沈周

西圃栽花愧老人,花枝不似老人身。

老身虽被花枝笑,自有儿孙看好春。

首句:“西圃栽花愧老人”,诗人以“愧”字开头,表达了自己在年迈之时栽花的感慨。这里的“愧”并非真的感到羞愧,而是对自己年老体衰、无法像年轻时那样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栽花等事务中的无奈和惋惜。

次句:“花枝不似老人身”,进一步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对于青春已逝的感慨。花枝年轻而充满活力,与老人衰老的身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让诗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

三、四句:“老身虽被花枝笑,自有儿孙看好春。”诗人笔锋一转,展现出了豁达与乐观的人生态度。尽管自己年老体衰,被花枝所“笑”,但诗人并不悲观绝望,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孙们正年轻力壮,他们将会继续欣赏春天的美好,延续家族的希望和未来。这两句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自我期待,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栽玉兰 明 · 沈周

玉莲小朵天香树,紫石阑前带雨栽。

自笑老人无料量,要将年纪待花开。

首句:“玉莲小朵天香树”,诗人以“玉莲小朵”形容玉兰花的美丽与高雅,将其比作天香树,凸显了玉兰花的珍贵与香气四溢。这里的“玉莲”可能是对玉兰花的另一种雅称,或者是诗人为了增强诗歌的意境而采用的修辞手法。

次句:“紫石阑前带雨栽”,进一步描绘了栽种玉兰花的场景。紫石阑前,玉兰花在细雨中栽种,更添了几分清新与雅致。这里的“带雨栽”不仅写出了栽种时的天气状况,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玉兰花的呵护与期待。

三、四句:“自笑老人无料量,要将年纪待花开。”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于年老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他笑称自己“无料量”(即没有预料或算计),意味着他并不在意自己的年龄和寿命,而是将希望寄托在玉兰花的盛开上。这里的“要将年纪待花开”既是对自己乐观心态的展现,也是对生命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杏花 明 · 沈周

半抱春寒薄染烟,一梢斜露曲墙边。

东家小女贪妆裹,听买新花破晓眠。

首句:“半抱春寒薄染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春寒料峭,薄雾轻烟缭绕,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朦胧与诗意。这里的“半抱”形象地描绘了春寒的温柔与含蓄,而“薄染烟”则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朦胧美。

次句:“一梢斜露曲墙边”,诗人将视线聚焦在了一枝斜露在曲墙边的杏花上。这枝杏花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诗人预留的惊喜,它在春寒和薄雾中悄然绽放,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这里的“一梢斜露”不仅写出了杏花的姿态美,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和欣赏能力。

三、四句:“东家小女贪妆裹,听买新花破晓眠。”诗人笔锋一转,将视角从自然景色转向了乡村生活。东家的小女儿因为贪恋妆容的美丽,竟然在听到有卖新花的消息后,破晓时分就迫不及待地起床去购买。这里的“贪妆裹”和“破晓眠”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新事物的热爱,同时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活情趣和人情味。



生色海棠 明 · 沈周

粉合胭脂作晓妆,富于颜色吝于香。

东风不肯全吩咐,相对梅华各断肠。

首句:“粉合胭脂作晓妆”,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海棠花比作正在晨起梳妆的女子,用粉和胭脂精心打扮。这里的“粉合胭脂”形象地描绘了海棠花的娇艳色彩,而“作晓妆”则赋予了海棠花以女性的柔美与细腻。

次句:“富于颜色吝于香”,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海棠花的特征。海棠花色彩丰富,娇艳欲滴,但在香气上却略显吝啬,不如其他花卉那般芬芳四溢。这里的“富于颜色”与“吝于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海棠花的独特之处。

三、四句:“东风不肯全分付,相对梅华各断肠。”诗人以东风为喻,表达了对于海棠花未能完全展现其美的遗憾。东风作为春天的使者,似乎并未将全部的美好都赋予海棠花,使其在香气上有所欠缺。而与梅花相比,海棠花和梅花各有千秋,但各自的特点又让人心生惋惜与断肠之感。这里的“各断肠”既表达了诗人对于海棠花未能完全展现其美的遗憾,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