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河而建的乡野小院,经一番整饬翻新,成了通透开放的茶室,来自上海越剧院的小生落座其间,吴侬软语伴着茶香四溢,“江南好”有了鲜活演绎。

宝山区月浦镇月狮村,“幸会茶事”乡野茶室日前开张,引来毗邻三个村的村书记捧场,也引来各方对于“沪派江南”从纸面规划落地为实际运营的好奇。


“幸会茶事”作为沪派江南宝山月罗单元的首发项目之一率先投入运营。/王嘉旖摄

去年,《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发布,首次提出“沪派江南”概念,系统梳理了“六域、八脉、十二意象”等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的典型特征。今年起,首批试点单元全面开工建设,而“幸会茶事”正是作为沪派江南宝山月罗单元的首发项目之一而率先投入运营。

“沪派江南”的概念凸显了上海江南水乡的独特意涵,包括了自然基底、历史脉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凝练出的“十二意象”,更似别致“标签”,让“沪派江南”更有显示度、辨识度。


设计师眼中,乡野茶室涵纳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采访对象提供

“成为沪派江南生活的触发点。”在沪派江南月罗单元团队负责人周丽娜眼中,这个乡野茶室涵纳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曲水观潮、水上花市、曲艺演出、听鼓舞狮……这方空间既串联起非遗技艺,也触发情感互动,让更多故事生发。

放眼全市,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然涵纳与之相契合的乡村。“沪派江南”就是一个现实载体——让保护传承具有浓郁江南文化、水乡特色的自然肌理、村落风貌、历史文脉有了创新路径,可触可感可及;也成为具象场域,链接商旅文体资源,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富春山居图”,赋能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更是一个窗口,由此窥见“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于浦江两岸的生动实践。

天南海北,由志趣“同归一室”

不是千篇一律的白墙黛瓦,“幸会茶事”对于本地农居的形制保留,让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倍感亲切。

在沪派江南建筑风貌指引的统筹下,小院沿用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农居偏爱的红色尖顶,与周边村落保持整体风貌一致。置身稻田中,一抹抹鲜亮的红色,寄予着农民们对生活的朴素热望。屋顶木横梁,保留着原汁原味。周丽娜提示了“彩蛋”——古旧的木横梁与成片竹编巧妙融合,配搭出了意外的“松弛感”。


“幸会茶事”的空间设计中,注入了月浦非遗竹编元素。/采访对象提供

主理人徐伟峰这样补充:月浦竹编是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年来,传承人队伍青黄不接,难以打响月浦竹编的知名度。而有了这间茶室,竹编技艺便有了天然的传习地点。


“幸会茶事”开门迎客这天,扎根于月狮村内的舞龙舞狮队成为“氛围担当”。/采访对象提供

“幸会茶事”开门迎客这天,舞龙舞狮队也成为“氛围担当”。细问之下,这支队伍也来自月狮村,源自沉淀百年之久的舞狮文化。

从竹编到彩灯、糕点,天南海北的茶客,由志趣“同归一室”,体验感悟非遗技艺,也为其注入新生。

茶室的年度运营计划中,将联动月浦镇相关部门,挖掘更多宝山区非遗技艺,并将传习场所延伸至此。

乡野人文肌理凸显,直接赋能经济

“幸会茶事”所在的宝山月罗单元,属于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六域”中的“曲水泾浜”地貌。

实地走访后,周丽娜有一番更生动的阐释。月罗单元位处感潮区,河道原本蜿蜒曲折,历史上这里地势高、沙壤土质难以存水,当地村民为了方便取水用水,将水流从泾河逐步引入宅沟,并围浜而聚,形成了一个个宛如夜空中繁星般的“村池”。“曲水泾浜、星落村池”的沪派江南乡野肌理特色由此而来。


设计师一直在琢磨, 如何将有趣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采访对象提供

满腹故事的周丽娜,一直琢磨着如何将这样有趣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一天,她沿着“幸会茶事”屋后的顾泾河一路向北踏勘,邂逅一片百年竹林。她发现,涨潮时,飘落至宅沟里的竹叶会往一侧飘流,退潮时又会飘向另一侧。她说,从飘落竹叶的姿态变化中,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潮涨潮落对近海地貌的影响,直观理解感潮区为何会形成特殊地貌。

一水两岸,观花观灯观狮鼓;两街八景,听潮听曲听故事。

“乡野景观要与丰富活动充分融合,增加体验度。”月浦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前,由于村落业态有限,只能吸引都市客流撬动“周末经济”。如今,乡野的人文肌理凸显,也直接赋能了商业与经济。


沿岸遍布花卉生态园,蝴蝶兰种植基地等。/王嘉旖摄

茶香四溢中,灵感激荡,有人谈及“水上花市”的畅想。“幸会茶事”背靠顾泾河,串联起月狮村、沈家桥村、聚源桥村3个村落。沿岸遍布花卉生态园,蝴蝶兰种植基地等。倘若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精心策划水上花市,游人在码头或游船上挑选花卉,就创造出一种新消费体验场景。

也有人建议,与驻扎在村内的短剧创作者联动,让属于沪派江南的故事为更多人所知。

“从规划到落地,沪派江南的意蕴在于回归生活本身。”徐伟峰这样回忆酝酿茶室的初衷。一向寡言的父亲兴奋地向他聊起自己梦想中的生活——金黄稻田、小桥流水,熟悉的乡音圜裹着江南曲艺。

“那是他的梦想,也是我的。”

在《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中,上海乡村风貌空间结构被识别构建为“六域、八脉、十二意象”,其中15个乡村风貌试点单元拟于今年开工。

“六域”是上海乡土空间中最具特色、最具识别度的六类地貌特征域片,分别为:湖沼荡田、曲水泾浜、河口沙岛、滨海港塘、泾河低地、九峰三泖。

“八脉”是长江、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等八条主干水系组成的蓝色水脉。

“十二意象”具体为:珠链、纤网、星络、鱼脊、螺纹、横波、年轮、羽扇、川流、疏枝、棋盘、峰泖,指向的是十二种乡村风貌肌理形态片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