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溯源》(增订本),李学勤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25年1月版。

内容简介

《周易》是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但是其成书的时代,传文的作者以及其中卜筮方法研究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李学勤先生在《周易溯源》一书中,运用文献研究和考古学、古文字学互相配合的方法,对《周易》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科学深入的论述,使《周易》从形成到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该书是目前综合有关考古发现,讨论《周易》经传形成时代、源流关系最深入的著作,内容涉及数字卦、上博楚简、马王堆帛书、双古堆汉简、王家台秦简、清华简等出土材料。书中不少篇目是李先生在考古研究中陆续形成的,有很多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研究的逻辑思路都体现在文中,为广大读者研究古代经典提供了具有指导性的方法和路径。

目 录

第一章 西周、春秋的《易》

第一节 《周易》卦爻辞年代补证

第二节 《洪范》卜筮考

第三节 《周礼》大卜诸官的研究

第四节 鲁大史氏《易象》说

第五节 “五十以学《易》”考辨

第六节 孔子、朱子论《易》异同

第二章 《易传》的年代问题

第一节 《易传》与《子思子》

第二节 由《乐记》看《易传》年代

第三节 《唐勒》、《小言赋》和《易传》

第四节 荀子一系《易》学

第五节 韩婴《易》学探微

第六节 《淮南道训》及《淮南子》

第七节 西汉河内女子得逸书考

第三章 考古发现中的筮法

第一节 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

第二节 续论西周甲骨

第三节 殷墟出土的周人甲骨

第四节 中方鼎与《周易》

第五节 周原残陶簋铭试论

第六节 西周筮数陶罐的研究

第七节 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

第八节 理县一带发现的一件双耳陶罐

第四章 战国秦汉竹简与《易》

第一节 汲冢竹书中与《易》有关的书籍

第二节 竹简卜辞与商周甲骨

第三节 出土筮数与三易研究

第四节 论战国简的卦画

第五节 谈上博楚简《周易》

第六节 王家台简《归藏》小记

第七节 双古堆简《周易》的性质

第八节 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

第九节 《归藏》与清华简《筮法》《别卦》

第十节 关于清华简《筮法》的五点认识和五个问题

——在清华简与儒家经典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第五章 论帛书《周易》经传

第一节 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卦序卦位

第二节 帛书《周易》的几个问题(上)

第三节 帛书《周易》的几个问题(下)

第四节 帛书《系辞》略论(上)

第五节 帛书《系辞》略论(下)

第六节 帛书《易传》及《系辞》的年代

第七节 帛书《易传》《易之义》研究

第八节 帛书《要》篇及其学术史意义

第九节 帛书《要》篇的《损》《益》说

第十节 帛书《易传》与《易经》的作者

第六章 《易纬》试说

第一节 《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

第二节 《易纬·乾凿度》的几点研究

第三节 论《易纬·乾元序制记》

附录 本书收辑论文出处

出版说明

李学勤先生(1933—2019)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多学科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中国学术事业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接续绝学的历程——李学勤先生访谈录》

李学勤先生的一系列学术著作,曾先后在各大出版社出版,有的还再版、三版,深受读者广泛关注和欢迎。随着时光流逝,有些著作目前在市面上已难觅其踪。

作为一家和先生多次合作的出版社,屡有来电垂询先生多年前的旧作。我们深感有责任继续做好精品力作的再版传播工作,以飨读者,以广流传,遂组织出版了“李学勤经典著作丛书”,收入《比较考古学随笔》《走出疑古时代》《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四海寻珍》《夏商周年代学札记》《周易溯源》等一系列先生的代表作品。

《周易溯源》是李学勤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参与马王堆帛书整理后,将文献研究与考古学、古文字学互相配合,对《周易》经传所做全新的研究。

他在《周易溯源·重印附记》中指出:“这本小书所收各文,撰写过程有20多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通过以文献研究和考古学、古文字学互相配合的方法,论证《周易》 经文与十翼的形成时代。这样考察问题的路径,似可说是对王国维先生倡导的‘二重证据法’的学习和实践。”

这种研究思路是李先生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本书可以说是运用“二重证据法”来研究和解决《周易》经传问题的一次成功尝试。


《周易经传溯源》

本书原名《周易经传溯源》,1992年由长春出版社出版,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李学勤先生后来对原书做了增补修订,2006年由巴蜀书社重新出版,书名也改为了《周易溯源》,2011年再版,2023年全文收入李学勤先生手订、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学勤文集》。

本次再版,选据底本为《李学勤文集》所收《周易溯源》一书。

另外,2008年清华简入藏后,李学勤先生对于清华简《筮法》和《别卦》做了细致研究,发表了《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归藏〉与清华简〈筮法〉〈别卦〉》、《关于清华简〈筮法〉的五点认识和五个问题——在清华简与儒家经典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三文,由于其内容与本书密切相关,反映了李先生晚年对于数字卦问题的新见解,此次出版也一并收入。

为展现李学勤先生学术之进路与历史之原貌,我们充分尊重先生的学术观点、行文习惯、语言风格,以及当时语言文字的习惯用法,对全书进行了认真编校,并重新设计开本版式,以最大的努力维护、传播先生的学术成果,向先生致敬。


《李学勤文集》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种卜筮之书。这一点,从它在《周礼》为太卜所掌以及它在《左传》《国语》诸书中的应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但在这个卜筮之书中却蕴藏着极为深邃的哲理。

这一点,则除了《易传》以外,不见有人说过。因此《周易》之所以可贵,端在有《易传》为它发掘在卜筮外衣下所掩盖的哲理。那么,《易传》讲的都是什么,《易传》是谁作的,以及它是什么时候作的,等等,就成了《周易》研究的重要课题。


《周易》

当前在国内外形成了一股《周易》热。尽管在热潮当中,众说纷纭,大家的见解不见得一致。但应当承认这是好现象。因为,第一,它说明《周易》一书为海内外所重视;第二,它说明《周易》一书内容丰富、艰深,不易解读;第三,它说明大家都下决心努力要解决它,这个不易解读的读物,最终一定会被解读的。

我学《易》多年,对《周易》连同《易传》也有一些看法,并已将我的看法先后写成书稿问世。只是我的看法都来自文献,我自己是相信的,别人是否相信,我不敢说。


《周易讲座》

今日有幸,获读李学勤同志大作《周易经传溯源》(副标题“从考古学、文献学看《周易》”),使我大开眼界,惊叹很多不易解决的问题,这回可以全部解决了。

李学勤同志对《周易》研究之所以获得丰硕成果,据我看,第一,他有足够的条件。具体说,他不仅长于考古学、文献学,并精通古文字学和外语,而且精力充沛,殷勤搜讨,他能见到并能阅读别人所不能见不能读的资料。第二,他不但能掌握大量资料而且能辨析毫芒,识力过人。

例如,“五十以学易”的问题。

《经典释文·论语音义》说:“‘学易’,如字。《鲁》读‘易’为‘亦’,今从《古》。”这个“《鲁》读‘易’为‘亦’”,前人只能说对或不对,至于为什么对或不对,不见有人说得很清楚。


《经典释文》

而李学勤同志用大量资料首先辨明“《鲁》读‘易’为‘亦’”,是“文字有异而不是读音不同”。然后辨明“‘《鲁》读’都是异文,但异文的情形又有区别”。“《古论》作‘易’,《鲁论》作‘亦’,异文的产生是因为音近通假或者传讹所致。”最后辨明“‘易’‘亦’二字能够互相通假,或音近传讹,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现象”。

经过辗转剖辨以后,做出结论说:“总之,《论语·述而》篇所载孔子自言‘五十以学易’等语,是孔子同《周易》一书直接有关的明证。虽有作‘亦’的异文,实乃晚起,与作‘易’的本子没有平等的价值。我们探讨《周易》与孔子的关系时,可以放心地引用《述而》这一章,不必顾虑种种异说的干扰。”

又如,李学勤同志对韩仲民《帛书〈系辞〉浅说》中《要》的部分“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而乐其辞”,“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子贡问:“夫子亦信其筮乎?”孔子说,“我观其德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数语特感兴趣,并有大段文字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


《初识清华简》

最后说:“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很重视《周易》的研究,对《易传》的形成也有较多讨论。这是由于《易传》对研究儒家思想极有意义,又最富于哲理性质。只要我们把《周易》看作儒家经典,那么《易传》可视为理解《周易》的钥匙,帛书《易传》又可视为理解今本《易传》的钥匙。”

从上述两例子,可以看出李学勤同志对《周易》经传研究所征引的资料是何等浩博!其所做的分析又何等精审!我不准备多费笔墨了。谨摘取班孟坚《西都赋》中“元元本本,殚见洽闻”八个字举以相赠,以当我对《周易经传溯源》一书的评价。

辛未夏九十叟金景芳序


《周易全解》(修订本)

作者简介


李学勤先生

李学勤(1933—2019),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近2000篇,在古代文明、学术史以及出土文献等方面的研究中均有重要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