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有个人叫田单,虽然跟齐王是亲戚,但平时不太来往,齐王也不记得有他这门子穷亲戚。

照他提拔晋升的这个速度,田单可能要在基层混到退休了。但不是有句话叫“乱世出英雄”吗?当时齐国就赶上乱世了,被燕国上将乐毅打得屁滚尿流,连丢70多座城池,打到今天的青岛即墨一带,再这样下去大家都得下海喂鱼了。祸不单行,当时齐国的一把手齐湣王也被奸臣杀了。堂堂大齐,群龙无首,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

人们在手足无措之际想起了田单,这是正经的皇亲国戚,请他出来主持工作天经地义。别说,田单带兵打仗真是一把好手。他施展反间计,唆使燕国领导撤换乐毅,派来个没能力的人当统帅。后面又是一系列操作,硬生生地把齐国军民的士气鼓舞起来,火牛开道,大败敌军,把对方主帅的脑袋都砍了。接下来一鼓作气,连续收复全部失地,拯救了整个齐国,真可谓挽狂澜于既倒的典范。

仗打完了,问题也来了,接下来谁当一把手?

按理说,齐湣王虽然死于非命,但太子还在,应该子承父业。但这齐国的江山,是我田单拼了命打回来的,冲锋陷阵的时候你太子躲哪儿去了?再说了,你姓田,我也姓田,凭什么这江山你能坐,我坐不得?

田单犹豫半天,心里不想把成果拱手让人,但又觉得自己根基浅、底子薄,要夺权篡位,还真有点心虚。最后还是立了当时的太子,是为齐襄王。田单自己担任相国,被封为安平君。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功高盖主啊。可以想象,年纪轻轻、靠继承上位的新王对田单有多戒备,多不痛快。

果不其然,猜忌马上开始了。



有一天田单出去办事,看到一个老头儿刚刚游泳渡河,因为衣服湿透,天气寒冷,在对岸冻得瑟瑟发抖,田单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送给老头儿。这件事很快被传为美谈。

齐襄王一听,忧心忡忡地对身边人说:“田单这是在收买人心啊,再不收拾他,后面他就该动手收拾我了。”

幸好,他身边的人是一个和事佬,宽慰齐襄王说:“你看他是下属,做好事也因为是你这个上司领导有方。不如你就借机会表彰田单,这样既给了田单面子,又能把他的声望抢过来。”

齐襄王照此操作,果然老百姓都说:“田单虽好,归根到底还是应该感谢齐襄王啊。”

田单得以善终,真是全靠人品好。如果齐王身边有个狠茬儿,田单的脑袋搬家是分分钟的事情。可见,田单这个人的情商不见得有多高,但人品好。在王权时代,皇帝不怕你能干,也不怕你懒惰,更不怕你贪财,最怕只有一条:谋权篡位。这才是王朝最大的政治,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怎样判断一个人的政治野心,或者说对王权的威胁大小呢?第一条:收买人心。你看田单,本来就是举国闻名,大家都知道江山是他拼回来的。如今他贵为相国,大权在握,富可敌国,还不满意?闲着没事,还把自己的衣服给素不相识的老百姓穿,这不是宣传自己吗?就算他没这个心思,客观上也起到了博取名誉的效果,照样危险至极!照这样下去,齐国老百姓只知道田单,不知道齐王,满以为朝廷的恩惠都是田单一个人的施舍,改朝换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退一步说,如果田单真的是天性善良,真心想帮助穷困的人,而且必须拿自己的衣服送给别人才开心,他也完全可以以齐王的名义送。

现代社会,其实是不存在“功高盖主”这个概念的。但并不是说,作为下属就可以随意行事,不考虑个人身份、角色,不顾及领导和同事的感受。

比如,好多年轻人稍微做点儿工作,就怕别人来抢功劳,写个初稿就觉得这稿子是我的,加个班就想让别人都看在眼里,动不动就想把自己的功劳直通一把手,稍有点儿不如意就说这个不公平、那个不公平,动不动还耍脾气、甩脸子。

还有的年轻人对人事安排、单位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在不恰当的场合随意发表不恰当的言论,不知道这样做有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士气或者其他想不到的方面。

上面列举的这些现象,各方面的问题都有,但归根结底还是对自己职场角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知道在自己的职位上该说什么话、该做什么事。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惹来麻烦的一种现象。

这里提几条与“站位”有关的原则性建议,供年轻人参考。

第一,面对本部门以外的人,主要讲本人的手头工作,不轻易牵扯其他人和其他部门,更不要议论整个单位(特别是负面评价)。

第二,工作对部门负责。

第三,不要在不合适的场合议论规划、政策以及人事问题。

第四,克制急于表功的冲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