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是地球历史上三大超大陆之一,其汇聚与裂解过程对全球地质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罗迪尼亚的一部分,扬子地块保留了丰富的地质证据,成为研究超大陆裂解机制的重要区域。对扬子地块西缘岩浆活动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地质变化,还能揭示超大陆裂解的动力学机制。
低 δ 18 O 岩浆岩是一类氧同位素比值低于正常幔源岩浆( 5.3 ‰±0.6‰ )的岩石,这类岩石在地球上相对罕见,通常与特殊的地质环境和过程(如高温水岩反应和裂谷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低 δ 18 O 岩浆岩成为研究超大陆裂解期间岩浆作用和构造演化的重要材料。本书全面分析了 罗迪尼亚 超大陆裂解期扬子地块西缘的低 δ 18 O 岩浆岩,重点研究了灯杆坪花岗岩体、峨眉山花岗岩体、石棉花岗岩体、苏雄组流纹岩、莫家湾花岗岩体、瓜子坪花岗岩体等多个低 δ 18 O 岩体,进行了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矿物学、 SIMS U-Pb 、 Hf-O 同位素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扬子地块西缘由北至南广泛分布着新元古代中期低 δ 18 O 花岗岩,这些岩体与扬子地块北缘、南缘及华夏陆块的低 δ 18 O 岩浆岩可以联系起来,组成一个 “ 环华南 ” 低 δ 18 O 岩浆岩省。
在深入分析“环华南”低δ18O岩浆岩省的成因背景,并结合对扬子地块新元古代岩体形成深度与温度的模拟后,本书提出,850Ma到700Ma之间,扬子地块西缘地壳厚度显著减薄,并伴随着高温岩浆事件的发生。这一地质活动特征更符合地幔柱上涌引发裂谷环境的模式,上述现象支持了华南地区新元古代中期可能存在一个超级地幔柱,其上涌作用推动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该结论为罗迪尼亚裂解的地球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并为超大陆裂解的具体过程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
本书可供从事地质学和地球化学工作的学者,以及对地球科学、地球演化历史和地球上的岩浆活动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参考使用。
本文摘自科学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中国扬子地块西缘新元古代中期大规模低δ180岩浆作用》一书,内容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文编辑:罗莉 luoli@mail.science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