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在一辆驶向江西的火车上,有着双重身份的两人再次相遇,作为老师兼国民党身份的钱大钧,作为学生兼共产党身份的陈赓。
而此时的陈赓又有着逃犯的第三个身份,两个不同阶级的两个人见面应该是分外眼红的,实则不然。
钱大钧坐在陈赓旁边聊起了家常,还叮嘱陈赓要保重身体并放走了陈赓。此时的举动让钱大钧的手下感到异常疑惑,面对手下的追问。
钱大钧只是浅浅答道:“没人愿意抓他,”此话一出,不免让人心生疑惑,到底是为什么?
1. 两人初次相见,互生欣赏之情
出生于商人家庭的钱大钧,从小就接受着军人教育,时而夹杂着文化教育。在1917年,24岁的钱大钧选择去日本留学,与蒋介石一起学习炮兵科。
三年后钱大钧回国担任保定军官学校的教师,而此时黄埔军校的名声逐渐大了起起来,而钱大钧凭借着丰富的经历,顺利的在黄埔军校任炮兵学的教师。
钱大钧在黄埔进校任教期间,经常为同学们讲述自己在日本的留学经历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而正是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趣的教学风格,让他在一众学生面前备受好评。
钱老师经历过军校的经历,非常看重理论与知识相结合,不仅仅传授给学生关于兵器的理论知识,还经常带领学生们进行实战演练。
黄埔军校的学生也因此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大大的提高的身体素质,为做好一名军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就在此时,钱大钧注意到了一个军事天赋很高的学生名叫—陈赓。勤奋刻苦,天资聪慧就成了陈赓的代名词,钱大钧也非常欣赏这位学生,还经常课后与其谈论课上所学。
陈赓家境还算不错,一直上学的陈赓在13岁的时候决定投身革命,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活,
凭借着自身有着实战经验的他,进入了黄埔进校行学习。
在校学习期间,不论是理论还是实战都异常优秀,而当时的黄埔军校里面鱼龙混杂,各方势力都有,本着培养军事人才为目标,校方并没有在意。
一位是教学能力出众、受人爱戴的老师,一个是勤奋好学、为人谦和的学生。命运就将两人捆绑在一起,使得双方产生欣赏之情。
2. 双方旗鼓相当,产生惺惺相惜
北伐战争中,因二团的团长王柏龄临阵逃脱,蒋介石就任命钱大钧为二团团长,重拾二团的战斗信心,刚上任团长的钱大钧迅速领导着二团打了个胜仗,使得二团士气急剧上升。
而后在棉湖战争中,蒋介石的一团被林虎所领导的军队所困,蒋介石迅速下达钱大钧率领二团营救一团的命令。
钱大钧接到命令后随即出发营救,就在关键时刻,一团坚持等到了二团的援军,扭转了战局,其还下令继续追击并破坏了敌方的司令部。
其带领的军队战无不胜,打下了许多胜仗,多次在战争中表现出优异的战果,使得蒋介石非常重视他,还担任南方前线总指挥。
钱大钧最大的才能不是在行军打仗中,而是在出谋划策之上。在围剿红军上的战争上,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时,体现出敏锐的判断和优秀的军事才能,使得在与红军作战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使他受到蒋介石的重用,每每蒋介石需要作战计划之时,都会听取钱大钧的建议。
作为学生的陈赓,本着继续追随教师钱大钧的步伐,在学校中表现出优异的成绩。在进入黄埔军校的第一年,就以极高的成绩担任连长,获得了钱大钧的青睐。
作为连长的他,在领导下属和为人处世方面表现的为人和善,赢得了学生们的敬佩与尊重,这也为陈赓在黄埔军校中的广阔的人脉打下基础。
作为连长的他陈随着蒋介石参加了东征,在此战中,陈赓救了蒋介石一命。
“我要杀了你,我要杀了你”一个手拿匕首的军人缓缓走向蒋介石并暗暗的说道。
“司令小心!”就当匕首刺向蒋介石的时候,陈赓飞快爬过来挡在拿了蒋介石的身前。
就在那一霎那,匕首刺进了陈赓的胸膛,蒋介石随即拔枪将凶手击毙,而此时失血过多的陈赓昏迷了过去。
好在匕首并未伤及要害,在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后,陈赓恢复了意识。蒋介石亲自来到陈赓的病房。
“谢谢你,陈赓同志,要不是你,我恐怕已经不在了”蒋介石感动的说道。
“司令言重了”刚要起身迎接蒋介石的陈赓被按了下去,陈赓连忙说道。
“快躺下,好好休息”蒋介石拍了拍陈赓。
此事迅速在黄埔军校广为流传,使得陈赓在学校里提高了威望,在学生们心中的地位又重了一分。
3. 再次相见,今时不同往日
1933年,陈赓坐上了上海到南京的火车,准备从南京转程到江西。钱大钧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就是前往江西参加围剿红军的计划,然而,两人登上了同一辆火车。
刚逃脱上海的围捕,不曾想在火车上遇到了曾是师徒一场的钱大钧。在登机的时候,双方都认出了对方,钱大钧看到陈赓时并未大喊大叫,而是让自己的副官将其请了过来。
陈赓深知自己在劫难逃,只好硬着硬着头皮过去,他感恩钱大钧的知遇之恩,不想欺骗自己的老师,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请吧,长官有请,”副官做了个请的手势并说,陈赓并未回答而是跟着副官走了过去。
“坐,一上车就看见你了,所以就让副官跟着”钱大钧笑着对陈赓说道。
“最近,过得如何啊?”钱大钧见陈赓没有回答便继续问道。
“你这是要去干什么?”见陈赓不回答便再次发问。
“去见一个朋友”陈赓见状不得不回答,便找了个理由回答。
此刻,钱大钧并不想多问,当时陈赓的海捕文书满上海都是,钱大钧很难不知道。而两人的谈话并未像两个阶级的对话,更像是在军校里教师关怀学员的问候。当然这样的对话并没有让陈赓放松警惕。
而此时的陈赓说道:“我到站了,麻烦让一下。”副官见状赶紧堵住了陈赓的去路并看向了钱大钧,
“让开,让他走”钱大钧边摆了摆手示意让陈赓快速离开,得到命令的副官不得不让开道路。
就这样,钱大钧放跑了陈赓,面对副官的质疑,钱大钧用分析战争形势的脑子想了想便回答道。
“当年,陈赓是我的学员,是我看着他一点一点的成长起来的,而黄埔军校的初衷就是培养军人的,我看他现在也是异常的成熟了,不愧是黄埔军校毕业的。”
“更何况,他当年非常有优秀,我也是非常看重他,学习刻苦,每每不会都会向我请教,多少也是有些感情了。”
“而且,黄埔军校人员错综复杂,什么势力的学员都有,在黄埔军校又很高的威望,他也救过蒋司令的命,如若真把陈赓抓回去,会让军心不稳的。”
钱大钧头头是道的给副官分析其中的原因,副官也像是听懂了的点了点头。
钱大钧又说:“没人愿意抓他。”
结尾
从小就接受军事教育的钱大钧遇到了在军事方面及其有天分的学员陈赓,难免会生起爱惜之情,而陈赓也非常敬佩钱大钧老师的军事才能,两人因军事结缘而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两个无话不谈的“朋友”再次见面时,两人的身份不同了。经过钱大钧的分析思考,不该用两个阶级立场说话,所以就以老师和学员的关系进行聊天。
这样使得两人的对话有了些许轻松。钱大钧的做法是很正确的,既维护了蒋介石的军心稳定,又做到了一位老师该做的事情,可以说是非常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