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色彩纷繁绚丽的民族服饰,手持印刻时代记忆的农耕工具,踏着独具原生态韵味的自信步伐……每逢节假日的夜晚,贵州凯里苗侗风情园的风雨长廊就“变身”人声鼎沸的时尚“T台”,由各地少数民族村民组成的“草根”模特,上演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民族服饰盛宴。

火热“村超”吸引世界目光,活力“村马”驰骋出“奔腾经济”,如今,村口这“既乡土又时髦”的“T台秀”又闪亮登场——持续出新的“村字号”活动,为何始终热度不灭、魅力不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儿。

“村超”场场火爆,“村T”时髦精彩,“村字号”活动吸引人的关键,在于它们不仅是向外界展现自我的欢乐舞台,更是游客与村民共同搭建的情感纽带。就拿这“村T”来说,村民们是表演者,是观众,更是体验者。“草根”模特们中间,有经营民族服饰的店主,有热爱非遗艺术的服装设计师,有凯里本地年届八旬的老嬢嬢,还有不少来自广西、云南、湖南等地的村民。他们带着本民族的服装,千里迢迢赶来过一把“T台”瘾。

“村T”不再只是招徕游客的景观,而更接近于一种村民互动、非遗交流的公共场。其意义不光是让外地游客看到中华非遗之美,更在于让这些身着绚丽服饰、在聚光灯下行走的村民们,更深刻地认同自己所携带的民族基因与乡土记忆,让舞台时光成为点亮生活、彰显自信的花火。

去年下半年,“村T”举办活动超400场,全网播放量近亿次。“村T”等“村字号”活动成为文旅“金招牌”的奥秘,还在于它们巧妙地将乡土气酿出了“反差味”,把民族风炫出了“时髦感”。

记忆中的乡村长啥样?或许是“暧暧远人村”般宁静与闲适,亦或是“绿遍山原白满川”中的灵动与朦胧,长久以来,“静”似乎成了乡村最重要的属性标签。但承载传统记忆、乡土文化的活动、仪式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凝结着一个“闹”——有辞旧迎新的欢闹:“灯球爆竹斗先赢”;有围看社戏的热闹;“箫鼓追随春社近”;更有龙舟竞渡的喧闹:“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当我们来到乡村,渴望着一份未经雕琢的自然,然而过去那种单一强调美景美食的“静”态农家游市场早已饱和。行走山乡,还有哪些新玩法?在乡村旅游追求品质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下,“村超”“村马”“村T”等“村字号”活动正是在“闹”的一端进一步挖需求、创特色,探索出别开生面的乡村旅游新赛道。

有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我国有数十万个村落消失,而我们视若珍宝的非遗技艺与活动,绝大多数都存在于这些古老村落里。如何让这些承载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更好、更完整地保存下去?确立保护名录、培育传承人,是一种方式;当苗族芦笙舞定格在“村超”热烈的呐喊中,水族马尾绣亮相于“村马”奔腾的节奏里,布依族蜡染穿梭在“村T”耀眼的灯光下……通过自带流量的“村字号”活动,让非遗成为吸纳万千目光的文化符号,同样也是一种保护方式。

这正是:

绿树村边,汇聚五湖四海。

传统新潮,在此共聚一堂。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程沛 题图来源:东方 ic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人民日报评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