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日报》【文化·荟萃】发表文章,题为《传承剪纸艺术之美》 ,对靖远非遗传承人李流芳的艺术进行了报道,引起了读者广泛的讨论。这位剪纸艺术家,以刀为笔,以纸为媒,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深度融合,在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刻下了一道道鲜明的时代印记。本文将和大家一起,走进中民协会员、甘肃乡村工匠、靖远非遗传承人李流芳的艺术和他的传承故事。


甘肃日报【文化·荟萃】《传承剪纸艺术之美》2025-01-14

剪纸之路:从乡土到殿堂的蜕变

2025年新春,江苏省金坛举办“灵蛇献瑞 剪刻华章” 特邀非遗剪纸精品联展,展览大师云集,包含了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位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人、15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主办方还邀请了国内6位青年新锐剪纸艺术家。李流芳即是其中之一。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本次活动组织者杨兆群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点评李流芳剪纸:“如果我们不知道他是年轻人,总会以为他岁数比较大,很老辣,处理方法也很特别。”

这不是李流芳第一次被剪纸前辈赞赏。早在2018年,剪纸界权威刊物《当代剪纸家》就将刘冠玉、薛佳慧、李流芳等列为“剪坛新秀”“新生代剪纸家”。《当代剪纸家》主编王少丰曾言:“李流芳是当代大学生中剪纸佼佼者。他有深厚的传统剪纸造型功底,作品显得遒劲与老辣。如果只看作品,真的难以相信是出自一位97后大学生之手。”剪坛前辈对李流芳剪纸的共同评价是“基本功深厚,遒劲老辣,不像这个年龄该有的功力”,而这种功力的展示,与李流芳的多年的剪纸学习密不可分。


【当代剪纸家】微刊多次为李流芳发布作品专辑

李流芳的剪纸之路始于家乡靖远县浓厚的民俗氛围。他幼时随家人学习剪“疳人”“三色钱”,“我和父亲剪三色钱每年能剪掉200多张纸……和母亲学习燎疳娃娃,后来每年都由我剪……”耳濡目染间,他也习得了剪纸艺术的绝活——不起稿的“冒铰”技法。这种即兴创作的方式,被他形容为“剪刀会找到自己的路”,通过调节黑白、疏密、动静等对比关系,在直觉与理性间寻找平衡,最终呈现“意料之外的深意”。

大学后,他依然没有荒废剪纸的学习,“我在学校北地剪协里接受了剪纸再教育,学习了系统的民俗剪纸理论”。回忆起这段时间,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他真正走出自己的家乡,了解到了全国各地剪纸的艺术精髓。协会前辅导老师郭宪教授在谈到李流芳时说:“流芳从小就喜欢剪纸,因此更容易深入传统文化的精髓,心领神会,运用自如”。而在北京的七年时间里,办讲座、做活动,他的身影常穿梭在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实验三小、梦阶美术等各种兴趣课程里,他把家乡的燎疳娃娃、窗花介绍给万里之外的听众。


李流芳坚持开展剪纸培训

硕士毕业后,他入学兰大读博,开始了第三段高校学习的旅程。因为高等学府非遗理念的熏陶,他从2016年就开始了白银靖远的民俗剪纸整理。他对靖远的燎疳娃娃、五穷女儿、窗花都在认真搜集和研究,“一方面是给文化留下证据,另一方面是再次向民间学习……”当提及现在民俗普查抢救的工作很难开展时,他说:“可能只有我知道这些民俗剪纸的价值,所以只有我能做,没有指望别人”。他已经把这个工作当成了分内之事。

2023年,他参加了“乌马河·中国大学生剪纸大赛”,作品是《新青年》,用的是白银地区窗花“九连灯”的样式,而内容却是肃立升旗、登上珠峰、认真科研等场景,象征着青年们心怀壮志,携手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景。复赛时,李流芳更是现场冒铰创作了《童子送福》,凭借娴熟的剪功,在百名入围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了大赛唯一的最高奖项“梅花剪”奖。


李流芳的窗花形式作品获全国奖

2024年,在“第三届全国窗花剪纸创意精品展”中,他的作品《天下太平·人生长寿》以白银传统剪纸“棋盘花”格式,巧妙融合“太平瓶”“寿桃纹”等意象,通过14个小窗格展现不同年龄层的生活图景,传递对国家繁荣、人民安康的祈愿。该作品最终斩获一等奖,并被评价为“兼具民俗深度与美学创新”。

在故乡,越来越多的单位来找他合作。作为兰州大学在读博士生,2025年蛇年来临之际,他携手兰大推出“非遗剪纸×校园文化”系列作品:以积石堂、至公堂等标志性建筑为基底,融入“鱼跃龙门”“丹凤朝阳”等传统意象,设计出四款限定红包封面及蛇年壁纸。这些作品采用“花中套花”技艺,既展现兰大底蕴,又寄寓师生“青云直上”的美好期许,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高校精神融合的典范。


李流芳为兰大新年壁纸和红包封面设计作品

风格与时代:四维时空中的当代叙事

在李流芳看来,剪纸不仅是二维平面艺术,更可通过“心象时空构图”拓展至四维甚至五维。他摒弃单纯物象呈现,转而通过隐喻与象征,将情感、经验与文化融于一体。例如,《十二生肖》以“花中套花”结构,删繁就简,用“有生命的物象装饰有生命的图案”,传递“天地一体,万物合一”的哲学理念。

美学上,他追求“钝感”与“山花般的自然风味”,行刀时注重顿挫感,刻意保留凌厉刀口,使每幅作品留下鲜明的“手工印记”。这种风格既延续了陇中剪纸的朴拙传统,又赋予作品现代艺术张力。此外,他的《童年回声》《陇中传统民俗节日》《我的大学生活》系列,以剪纸记录真实生活细节,用朴拙刀痕勾勒青春记忆。常州大学教授吴彦颐评价其作品“以图式之妙、意境之深唤醒文化共鸣”。

他强调现实的表达,在接受中民协记者采访时,他讲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突破点在哪里,我认为在题材,在生活,我们的文化发展了几千年了,很难从技术上超越老艺人,但我们可以继承这种技术,用它来表达我们美好的生活,这永远不会过时。这样你18岁剪到81岁的剪纸,可能就会构成你的一本个人自传,而我认为这是很帅的一件事情”。


【央视新闻】采访李流芳


结局:剪裁时光,纸映未来

近年来,李流芳作品屡屡入围全国性展赛。2024年,他入选全国优秀青年民间工艺美术家十人展,成为最年轻参展者;同年,《陇中传统民俗节日》进入第十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初筛;其作品多次发表于《中华剪纸》等权威刊物,并被中国民协评价为“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型的探索标杆”。

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杜芳指出:“李流芳是近年来我省青年剪纸艺术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努力践行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靖远乡镇到大学课堂,从纸上窗花到全国展览,李流芳以剪刀为舟,载着传统文化的基因驶向未来。他说:“剪纸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对话。”这位青年艺术家正以刀尖上的舞蹈,诠释着古老技艺的永恒生命力,也为非遗传承写下充满希望的当代注脚。


李流芳简介

(本文综合《甘肃日报》、当代剪纸家》、兰州大学官方报道及李流芳访谈整理)


李流芳,字汉直,1997年生,靖远剪纸非遗传承人,兰州大学在读博士。幼时随家人学剪疳人、三色纸钱,习得大量民谚民谣民间故事。擅长冒铰,从不起稿。现为中华文促会剪纸艺术分会会员、现代剪纸艺术研究院会员、甘肃省民协会员,甘肃省工艺美协会员、关陇民俗学会理事、靖远县民协副主席,剪纸作品散见于《当代剪纸家Ⅱ》《中华剪纸》等刊物。亦好诗词,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诗词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在全国剪纸大赛中入围并获得奖项二十余次,在“2023乌马河·中国大学生剪纸大赛”中获唯一最高奖“梅花剪”奖。作为其中唯一的剪纸人,入选中国民协举办的“‘山花烂漫 青春撷英’2024年全国优秀青年民间工艺美术家十人作品展”。

图文编辑:靖远县文化馆数字服务部

★来源:靖远县文化馆‍‍‍‍‍‍‍‍‍


更多信息详情

请在微靖远招聘网查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