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扎,是一门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在荔浦市新坪镇广福村坡上屯,韦恒太与韦占敏父子二人,是这门古老技艺的“守护者”。
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他们的纸扎作品总是不可或缺的亮点。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荔浦纸扎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用巧手和匠心,将纸扎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今年正值蛇年,他们以精湛的技艺,扎制出一条条栩栩如生的“灵蛇”。近日,记者来到坡上屯,探访他们的故事。
栩栩如生的纸扎蛇
走进韦恒太和韦占敏的家,仿佛进入了一个纸扎的艺术世界。
荔浦芋、砂糖橘、马蹄、龙、水牛……各式各样的纸扎作品琳琅满目,每一件都栩栩如生,充满了荔浦的地方特色与传统韵味。与客厅一墙之隔的工坊里,堆满了大型纸扎作品、半成品以及制作纸扎所需的竹子、棉纸等材料。
纸扎看似简单,实则工艺复杂,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耐心。韦恒太介绍,纸扎的制作大致分为十个步骤。从选竹料开始,需挑选柔韧性好、竹节稀疏的竹子。
接着将竹青剖成竹片或竹丝,设计图形并扎制成立体框架。随后是裱纸、打底色、初步描绘和精细描绘,最终完成一件精美的纸扎作品。
在工坊的中心位置,几条形态逼真的纸扎蛇格外引人注目。它们鳞片细腻,仿佛下一秒就会游动起来。韦占敏介绍说,这些蛇形纸扎是为迎接蛇年而特别制作的。其中,最大的一条长约1.5米,高约80厘米,原本绘制了仿真的蛇纹,但为了增添喜庆氛围,最终裹上了金色材料,寓意“金蛇纳福”。
纸扎作品的种类繁多,韦家父子能制作出200多种不同的造型。其中,带有弧度的造型最为复杂。韦占敏说:“蛇的造型弯曲盘绕,定型和裱纸都极具挑战。”为了制作这些蛇形纸扎,他们特意从深山中寻找到一种竹节稀疏、柔韧性极佳的竹子。说着,韦占敏从工坊中找出了几根竹片,其中有一种的单个竹节长度有一米多长。这样的竹片有很好的造型能力,用火烤弯折时也不容易断裂。
为了在蛇年制作更多的蛇造型作品,韦占敏正在设计蛇形灯笼。他拿起一个半成品,兴致勃勃地介绍说:“这款灯笼保留了蛇头和蛇尾的元素,但夸张地缩短了蛇身。
点亮灯笼后,会呈现出一条憨态可掬的‘萌蛇’,既可爱又充满趣味。”
来源|桂林晚报(记者钟涛)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