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元祐三年(1088)雨水前一天,时年53岁的苏轼犯起了“年后上班综合症”。这不,元宵节刚过,他便接到了一项重大任命——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这桩为国选材的重任,令苏轼不得不结束对年节欢庆气氛的回味,立即投入复杂繁琐的考前准备工作中。不过他的弟弟、时任户部侍郎的苏辙比他还惨——大约是因为公务繁忙,苏辙几乎是在衙门里过的年。兄弟俩虽同在皇城当差,不似往昔般天各一方,居然依旧碰不上几面,只能以诗文相和。
在苏轼给弟弟的回诗中,我们能看到他对“年后开工”的小小幽怨:
江湖流落岂关天,禁省相望亦偶然。
等是新年未相见,此身应坐不归田。
千年之后,又逢雨水节气,职场人已早早回到工位,学生大多也已开学。辞去年节的喜庆,新一年的工作缓缓拉开帷幕。“雨水”节气,同样藏着启明万物的内涵,元人编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言:“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是说虽然“立春”意味着春日的来临,却还需要一把“雨水”,才能催动万物的生长。这个还依稀沾有年节氛围的节气,便是唤醒万物前的最后一波助力。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降临,让万物在无声中觉醒,开启生机勃勃的春日序章。
AI生成图
雨水,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老二。在现行历法的精确测定下,一般出现在2月18日至2月20日。从这一节气开始,气温回升的速度加快,由暖湿气流带来的降水也逐渐增多,正是适合万物生长的时节。《礼记》“月令”一篇记载此时的物候为“天地和同,草木萌动”。正因雨水时节对动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因此早在先秦时,统治者便有意立下法规,对动植物进行保护。同样在“月令”一篇中,记载在立春之后,会规定“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射,毋卵”,也就是禁止砍伐树木,禁止捣毁鸟巢,禁止扑杀幼重,禁止射杀飞鸟和采集鸟蛋。这些措施无疑对保证动植物在春日的自然生长有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雨水节气对万物生长十分重要,正确测定“雨水”的时间便显得尤为关键。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由来已久,可真正将节气与历法挂钩,还得追到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在这套历法里,二十四节气按奇偶顺序被分为“节气”和“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就是闰月。这样,太初历首次实现了月份、节气、历法的统一,二十四节气被精确地规范在每一个月份里,使其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在太初历中,就已经规定“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时间在正月十五前后。
《太初历》简,1990年出土于敦煌清水沟汉代烽燧遗址,国家一级文物。来源/敦煌博物馆
这一结果已经非常接近今日所用的历法,但谁曾想,居然闹出了一场风波。西汉末年,可能是出于对王莽篡汉的维护,也可能是出于支持自己的学术主张,刘歆在整理制定“三统历”时,将“惊蛰”和“雨水”调换了位置。虽然谁都说不清这改动的缘由,但在两汉之交的混乱局势下,加上三统历确实较太初历有所进步,这套“春惊雨春”的顺序便这样施行了九十余年,从西汉绥和二年(前7)开始实施,直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才被四分历取代。
这一情况难坏了东汉时期的学者。从字面意义上看,“雨水”是指降水增多,“惊蛰”是指昆虫开始活动,结合自然界的现实情况,怎么看也都是先下雨后生虫。可三统历实施多年,又不能直接无视。班固在《汉书·律历志》中,只能先按照“三统历”原样记录,后又以小字的形式补充说明:“惊蛰。今曰雨水。”“雨水。今曰惊蛰。”作为经学家的郑玄,则翻遍了各类古籍,最终从《大戴礼记》找到了“正月:启蛰”一句,解释道“古代的惊蛰不是‘惊蛰’,而是‘启蛰’,只是虫子刚刚活动的时候。难道正月就看不到虫子吗?既然正月就能看到虫子,那确实就是在正月就‘启蛰’了嘛!”(郑(玄)以旧历正月启蛰,即惊也,故云汉始亦以惊蛰为正月中。)
过了东汉,在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中,又回归了先“雨水”后“惊蛰”的顺序。唐人孔颖达注《礼记》时,指出“正月确实也有虫子,但明明就是二月虫子更多啊!怎么能把惊蛰放在雨水前面呢?”(但蛰虫正月始惊,二月大惊,故在后移,惊蛰为二月节,雨水为正月中。)
放眼历史,刘歆和他的“三统历”确实只是二十四节气发展中一个小小的插曲,可“雨水”与虫子的“孽缘”却还在继续。古时在江南地区,曾广泛流行过一种“刘猛将”信仰。这位刘姓将军的由来众说纷纭,有说是宋朝将领之弟的,也有说是元朝指挥使的。虽然具体朝代不明、具体姓名也不明,他的事迹却在人们口口相传的歌谣中被勾勒得有声有色。据传宋元之交,战事不止,兼以大旱,遂引发蝗灾。这位刘猛将借来神力,带领民众英勇驱蝗。灾害平息后,百姓们便为其建庙供奉,以保佑来年不受蝗虫侵扰。传说中刘猛将的生日在正月十五前后,他又是专管驱逐蝗虫的神仙,因此对他的祭祀活动大多选在雨水这天进行,既与神明的生日接近,又可昭示着下一阶段农事的开始。在清朝,这一信仰还得到官方认可。虽然如今渐趋沉寂,却依然是一段古老农业智慧的见证。
元稹在《咏廿四气诗·雨水》一篇中写:“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祭鱼盈浦屿,归雁过山峰。”其中“平田已见龙”一句,化用的是《周易》“干”卦中的“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一句。整段干卦的卦辞,描述的是龙的活动过程。“见龙在田”一句接在“上九潜龙勿用”之后,描述的是龙腾跃前初露行迹的时刻。
在雨水时节,呈现出生机的不只有草木虫鱼。追溯历史,许多龙跃在渊之前,往往也暗藏着微澜的生机,如同春日的雨水,悄然浸润着民族前进的道路。
1917年雨水这天(2月19日),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新文化运动旗手李大钊发表了《新中华民族主义》一文。这篇文章被视为“中华民族实现由自在转向自觉的鲜明标志”,其中深邃的思想,至今仍指引着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面对当时西方列强环伺的社会局势和仅仅强调“五族”的旧有认知,李大钊高瞻远瞩地指出“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矣”,主张要“建立民族之精神,统一民族之思想”。这是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概念第一次被完整地剖析于世人面前。在此之后,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斗争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为之奋不顾身的目标。之后如孙中山、费孝通等人,也都提出了类似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论述,李大钊无疑是其中开先声者,其精炼的思想如春雨一般,直到今日仍无声滋润万物。
李大钊
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在民族危亡的关口,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此精神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入侵。1936年2月20日,同样是雨水这天,活动在已经沦陷的东北地区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并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在宣言中,东北抗联明确提出:“凡中国同胞及一切反日武装军队,不分宗教,不论政治派别,不论任何社会团体或个人,不分派别,不分穷富,只要是抗日救国,我东北抗日联军便与行动一致。”“凡被压迫民族……我东北抗日联军均一律欢迎参加。”正是这种跨越党派、阶层和民族的团结,凝聚起强大的民族力量,铸就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终东北抗联的抗争始末,一代代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最终争取到了民族解放的到来。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春潮席卷全国的时代,一场春雨也悄然而至。1985年雨水前夕(2月18日),党中央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厦漳泉三角洲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一决定如同甘霖,润泽了干涸已久的土地,唤醒了沉睡的经济细胞。它不仅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催生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开启了中国经济腾飞的新篇章。在此之后,深圳、珠海等都市拔地而起,长三角、珠三角等都市群迅速建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进入21世纪,一场新的春雨悄然来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世界。这场倒计时正是从雨水节气开始,至立春结束。当晶莹剔透的雨水化作冰瀑倾泻而下,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不再只是农耕文明的刻度,更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空坐标系。从《太初历》对雨水节气的精准测算,到冬奥开幕式对节气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华民族始终在人与自然的哲学中寻找答案。或许这条巨龙真正腾于九天的那一刻,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与时代交相辉映的辉煌瞬间。
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中的“雨水”。来源/央视网
编辑:周斌 詹茜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