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 杨满沧先生多年来潜心研读史书、史料和史上名家的诗文词赋,让自己的心灵回返到久远的过去,去寻找文坛上那些名家的生活经历、心灵轨迹及所著作品的时代背景,并与他们作精神交流。这种回溯式阅读和悉心研究,使其获得对这些文化名家内心世界进行探查的机会,从而加深了对他们所著作品思情寓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作者用饱含激情的文字,写出自己对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及其作品的新认识、新解读和新思考。这些长短不一、叙述手法多变的文化散文,自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魅力。
“长河”既指地理概念上的黄河流域,也代表着时光的流逝和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之河。而那些“故人”,则是中国传统文学天空上的耀眼星辰,至今仍熠熠生辉,照亮着我们的人生之路。本书在还原历史细节的基础上,回望并探寻唐宋时代数十位历史文化名人在彼时历史场景下的人生选择和心灵曲线,致敬他们以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赋予其所处时代的气质和光影。我相信读者朋友们品味之后,肯定能收获诸多关于人生和文学创作两方面的新感悟,也会重新认识古代历史上尤其是唐宋两代的文化名人。
著名作家、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长河故人来》
杨满沧 著
作家出版社
新书介绍
这是一本既有文化价值,又生动有趣的历史散文集,在还原历史细节的基础上,讲述了李白、王维、杜甫、苏轼、王安石等数十位历史文化名人的真实故事。通过研究唐宋诗人留存于世的诗词、文赋,与文豪才子们进行精神交流,探寻他们在当时历史场景下的人生选择和心灵轨迹,从而找出他们个体生命中以才情、品德、言行、文字等方式赋予所处时代的气质和光影。
作者介绍
杨满沧,笔名杨帆、中州客。故乡河南,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协理事、专栏作家、管理学博士。自1987年开始先后在《读者》《黄河》《海外文摘》《散文选刊》《青岛文学》《牡丹》《胶东文学》《金融时报》等二十多家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120多万字。曾获“2023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一等奖”“山东省《齐鲁晚报》第三届‘青未了’散文优秀奖”等多项文学奖。
文章试读
王维和李白为何擦肩而过?
天宝三载(744年)二月,春寒料峭。李白应诏来到长安为唐玄宗服务已一年有余,在供奉翰林的职位上,轻松潇洒有酒喝,坊间到处流传着他最新创作的诗歌和风雅故事。一天中午,李白、贺知章和崔宗之等几位好哥们儿在酒楼小聚,酒醉狂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与尔同销万古愁。”王维恰好也在此酒楼和裴迪吃饭。王维吃素、喝茶,裴迪吃肉、喝酒。隔壁房间不时传来的喧闹声让王维很不爽,就让裴迪去看看是何许人也。裴迪悄悄走过去,从包房门缝里瞄见是“醉中八仙”相聚,回到桌上,一脸坏笑地对王维说:“是李白、季真他们,您是否去打个招呼,敬上一杯?”王维白了裴迪一眼,嘴里吐出不屑的“嘁”声。即刻让裴迪买单、打包、牵马、走人,直接回到终南山辋川别业家中。
这一天,是盛唐时期李白和王维最有可能相见握手的机会。很可惜,两位天才人物擦肩而过,失之交臂,从此一生再也没有见过面,成为唐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遗憾。
天宝三载三月,四十四岁的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同年,四 十四岁的王维带着几卷经书,坐上马车,去百里之外的终南山辋川别业半官半隐,一待就是十七年。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王维病逝于辋川。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李白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和王维,一位“诗仙”,一位“诗佛”,仿佛两颗平行的流星一般,滑落在大唐王朝的夜空之中。这两位天才人物,生前曾有一段同在长安宫廷服务的时光,有过孟浩然、杜甫等共同的朋友圈,但一生相互疏远,形同陌路,就连诗文也没有相互唱和、点赞过,甚为奇怪。
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出身不能选择
大唐则天顺圣皇后长安元年(701年),为辛丑牛年。这一年,李白(701—762)和王维(701—761)同年出生。王维祖籍山西祁县,唐代山西王氏家族是著名的高门大族,王家曾先后涌现出王绩、王勃、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王维和其小一岁的弟弟王缙幼年时,均聪明过人。可惜,父亲在王维九岁时因病去世,幸运的是王维有一位很了不起的母亲。王母出身于博陵崔氏名门望族,崔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王母知书达理,见识过人,一生礼佛,是禅宗北宗高僧大照禅师的弟子。王维父亲去世时,母亲只有三十岁左右,带着王维和其四个弟弟还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妹共六个孩子守寡,艰难度日。为了生活,全家不得不从祁县搬到蒲州(运城)。在生活重压之下,王母坚持礼佛三十多年,全力教授子女儒家经典,希望通过科考入仕延续王氏家族的诗礼簪缨传统。王母对王维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影响深远,王维和母亲的感情之深也非同一般。后来,等王维有了经济条件,便在终南山购买宋之问的“二手房”辋川别业,把母亲接过来奉养,专门为她打造一间念经坐禅的精舍。唐天宝九载(750年)春天,王维五十岁时,母亲去世。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深情回忆道:“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臣遂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据《新唐书·王维传》载:“母丧,毁几不生。”王维在辋川为母守丧,骨瘦如柴,对人生深感幻灭,佛教虚空,心静如水。
再看李白,就连出生地至今还有争论。有些研究者认为,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位富裕的商人,在全国重要城市连锁经营谷物、布料、葡萄酒等,生意很成功。李白四岁时跟随父亲,越过天山山脉、沙漠戈壁,目睹“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壮观和荒凉,从大西北的碎叶城迁到四川青莲。李白的母亲是少数民族,可能是土耳其人。故此,李白身上有胡夷血统。在李白留下的大量诗文中,从来没有提及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尤其令人奇怪的是他一个字都没有写过自己的母亲。如果从血统论即家庭出身来看,李白和王维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里,实现阶层跃升的途径只能是科考后入仕途。但自古“士农工商”排位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唐代的商人是被社会轻视的,商人的子女不能参加科考。
一个人的家庭出身不能选择,家庭所处的社会等级不同,成长所需要的资源差异很大,确实能够带来不同的人生命运,同时影响个人的性格和世界观形成。故此,个体生命一出生,就意味着不平等。很显然,李白和王维自出生起,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
二、道路可以选择
一个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人生道路可以选择。王维一出生,母亲就帮他选择好了读书人必须迈进的一条光明大道。而李白作为一位商人的儿子,则没有那么幸运,要凭自己的才华和实力去闯荡社会。按照当时社会上的“潜规则”,想要人生成功,必须“贵人”推荐相助,方有可能出人头地。
王维少年成名,十五岁离家到长安后,很快成为岐王李范家里的常客,在京城达官贵人圈子里混得如鱼得水。开元九年(721年),王维刚二十一岁,就和其前辈宋之问一样,进士及第,确属青年才俊。这一年,李白还在四川家乡思考人生之路该怎么走。王维有非凡的音乐天赋,在宫廷任太乐丞,管理宫廷音乐、舞蹈等事宜,深得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喜爱,如同蓝颜知己。不久,因属下伶人乱舞黄狮子犯忌担责,被贬到济州司仓参军正九品下的岗位上,干了四年的仓库管理员。“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这是王维生平第一次受到打击,也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底层社会。济州刺史裴耀卿和他是山西老乡,勤政为民,对王维帮助很大。王维在这一阶段,曾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和实事。济州邻近儒家文化发源地邹鲁,王维把儒家思想和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试图实现作为一个青年人的从政理想。离开济州后,开元十六年(728年)前后一段时间,王维经常隐居在淇水和嵩山,读书思考,等待时机。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维闲居长安时,献诗拜谒著名的宰相张九龄。张九龄很欣赏王维的才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把王维调回长安,官拜右拾遗从八品上,成为他仕途的转折点。
而开元二十三年的李白,还在为自己的仕途“上下而求索”,不得其门。李白在嵩山和朋友元丹丘、岑勋喝酒大醉,豪情万丈,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受到指派,策马扬鞭,奔赴大西北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任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在路上目睹了西北地区“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与荒凉。后来,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上台,王维失去靠山,心情郁闷,审时度势,决定人生转轨,半官半隐。唐天宝三载,王维购买宋之问位于终南山蓝田的辋川别业,倾尽其精力和财力,把房子打造成世外桃源般的休闲地,与母亲一起在此闲居。“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积雨辋川庄作》)田园牧歌,与世无争,主动疏离长安官场权力争斗中心。
就在王维主动退隐的此时此刻,李白已被唐玄宗赶出长安,继续流浪,心有不甘,继续寻找属于他自己的诗和远方。王维在辋川别业住了十七年,仕途上不求进取,专心礼佛,却不断得到重用提拔,成为官场特例。天宝十四载(755年),王维被提拔为给事中,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被安禄山俘获,关押在洛阳菩提寺,安禄山明白王维的知名度和利用价值,逼迫他做伪官。王维并没有颜杲卿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节,他未敢直接拒绝安禄山,假装生病拉稀,消极对抗。最好的朋友裴迪去探望他,王维在手心里写了两首诗念给裴迪,并要求裴迪心中熟记,尽快传播出去。其中,“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句感情沉郁。这首《凝碧池》诗挽救了王维自己的生命和仕途。而另外一首诗道出他出狱后的想法:“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唐肃宗收复长安后,王维被连提两级,六十岁时升为正四品的尚书右丞。
纵观王维一生,仕途基本顺风顺水,生活没有吃过苦、受过累,更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担当作为卖命干活。王维晚年出于对朝廷和命运的感恩,把后半生苦心经营的辋川别业捐献给寺院,成为简朴清静的佛教徒。而李白却在安史之乱中,不顾妻子宗氏反对,从庐山下来,豪情满怀地跟随永王李璘东巡,以失败而告终,被流放夜郎,成为笑柄。
王维是人生的大赢家,他活成了自己内心希望的样子。当他还是十五岁的翩翩少年时,就能在长安出入众多贵胄之家,左右逢源,风生水起。二十一岁中进士,少年得志。虽贬济州四年,但生活上并没有遭罪。不久,得到宰相张九龄赏识,重回朝廷。此外,杰出的音乐和绘画才能,让他处处受到欢迎。后来,奸相李林甫、杨国忠上台,打击报复异己,却从不加罪王维,反而得到三次重用,出使河西、知南选、出使榆林和新秦二郡后,又连续两次被提拔为侍御史、库部郎中、尚书右丞,正儿八经的副部级干部。晚年,捐献出辋川别业给寺院,诗集得到出版发行,青史留名,人生圆满。
俗话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相比王维,李白奔赴长安之路是那么地漫长和曲折!
李白因为出身商人家庭,按当时政策规定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只有谒求名人推荐,才有机会展示才华。为此,唐开元六年(718年)春天,十八岁的李白在富商爹爹的资金支持下,第一次离家远游。李白乘船沿涪江而下,拜访长平山中的道家高人赵蕤并自愿留下来,和赵蕤夫妇一起生活、学习两年。主要功课是修道、炼丹、剑术、医术、农业、养鸟、弹琴、官场秘诀和治国理论。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李白接受了赵蕤以道家为主的庞杂思想,决心要像古代的豪杰和纵横家一样,辅助明君,建功立业,功成身退。两年后李白离开赵师父,来到成都,在大街上无证行医,为人看病、喝酒、吹牛等行为,为李白留下不好的名声。李白曾献诗攀附益州长史苏颋,但苏长史并不喜欢李白的出身和张扬性格,不愿推荐他。第一次尝试,李白就碰了一鼻子灰,郁郁寡欢,离开成都,来到渝州(重庆)。当时的渝州刺史是享有文名、尤善草书的李邕。李白以为都是李姓本家,马上献上自己的诗歌,表示自己是位有志青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邕不欣赏李白过于张扬的性格,让李白很不服气,“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抱怨感叹,无可奈何。第二次尝试又失败了。
开元八年(720年)秋天,李白从渝州回到家乡,在县衙谋了个小差使。不久,愤然辞职,在匡山大明寺又潜心学习两年,专门研究陈子昂的诗歌,与陈子昂产生了共鸣,强调文学的激情、悲壮、内在的质朴美和精神状态的抒发表达,却不注重诗歌现有的技术规则和技巧。与此同时,王维已中进士,第二年秋天就被贬济州。王维在济州白云寺结识一位年龄相仿的僧人,两人经常在一起谈佛论诗。不久,僧人回到崇梵寺。“落花啼鸟纷纷落,涧户山窗寂寂闲。狭里谁知有人事,郡中遥望空云山。”(《崇梵寺》)青年时代的王维,慧根不浅,过早地滋生出对佛门清静的向往。而在年龄相仿的青年李白心中,万丈豪情正在又一次离家出走的路上酝酿、蓬勃和挥洒。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第二次离家,坐标中原。他经万州,过三峡,到达荆州。“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第二次离开四川家乡,从此李白再也没有回来过。一丝乡愁,涌上诗人心头。开元十三年(725)夏天,李白来到江夏(武汉),登上黄鹤楼,看到小自己三岁的崔颢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李白自愧不如,“眼前有景道不得”。这年秋天,李白到达九江庐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飞溅的水珠打在脸上和心中,让李白神清气爽。庐山以北十二公里处,有一个叫上京的小村子,那是陶渊明的故里和墓地所在,吸引李白前去拜谒。但李白和陶渊明的性情相差太远,他根本不想学,也学不来陶渊明的农夫生活。开元十四年(726年)春天,李白游历到金陵,住在自家经营的连锁商店中,挥霍潇洒,一年内“散金三十余万”,频频献诗拜访当地的官员贵胄,并开始流连青楼歌妓,“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同年夏末,李白来到扬州,病倒在小酒馆内。银子花完了,无钱买来好酒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身在异乡,这些句子从他心里流淌出来。至今身居海外的华人,在节日吟诵《静夜思》,仍会热泪盈眶。扬州当地有一位崇拜李白诗歌的小公务员孟荣,出资为李白买单,还顺便把李白介绍给他在安陆的许氏朋友。安陆是安州首府,许家在当地有钱有势有名气,祖上曾有人任过宰相。许家没有亲生儿子,有位知书达理的大龄“剩女”待字闺中。孟荣极力建议李白入赘许家。李白开始很犹豫,后来到襄阳征求在鹿门山隐居的好朋友孟浩然老兄的意见。李白信任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阅历深,年龄大,有社会经验,说服李白与许家女结婚,这更有利于以后的仕途。再说,许家丰富的藏书更吸引李白。就这样,李白当上许家的“倒插门”女婿,许姑娘成为李白的第一任妻子。李白对妻子很满意,为新婚妻子写下不少情诗,夸赞妻子“气浮兰芳满,色涨桃花然”。
李白有了许家做后盾,安居乐业,那颗不安分的心又骚动起来。开元十八年(730年)初夏,李白离开安陆,在路上游历两个多月,去往长安,投奔妻子的远房表侄许辅乾。许侄儿在宫廷做小官,为皇家御厨房提供食材。在许侄儿千方百计的帮助下,好不容易约到和宰相张说面谈的机会。李白兴冲冲地递上自制名片,上写“海上钓鳌客李白”,表示要“以虹霓为线,明月为钩,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临沧海,钓巨鳌”。宰相张说阅人无数,看到李白如此狂傲无羁,微微一笑,不露声色,和其驸马爷儿子张垍一起对李白虚伪客套一番,建议李白去拜访在终南山修炼道教的玉真公主。
李白信以为真,急匆匆地来到终南山玉真别馆求见,却吃了个闭门羹。原来,玉真公主不经常来此地。李白苦等几个月,最终也没见到,便垂头丧气回到长安。此时,许侄儿看他难成大器,已不待见他。在长安李白已无处落脚,只好漫游到彬州。彬州长史李璨也爱写诗,热情接纳李白。但没过多久,李白自命不凡的性格让李璨生厌,又把李白推给黄陵县的司马王嵩。同样,李白的性格又让王嵩不爽,给他一点钱,客气地打发李白重回长安。李白在长安无所事事,仰天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开元二十年(732年)春天,李白决定返回安陆家中,转道来到东都洛阳,在大街闲逛溜达,听到酒楼歌女演唱小曲的笛声,一丝乡愁袭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屈指一算,已离家三年,一无所获,不得不重回妻子身旁,想好好过日子,“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当李白在外漫游奔波、寻求仕途进步的几年里,王维则时常隐居淇水和嵩山,思考着人生的终极意义何在。
李白天生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他需要在大地山川上不停地奔走,生命才有活力和光彩,生活才富有激情,活着才更有意义。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春末,洛阳的朋友元演来信邀请李白,想让他同去太原,投奔任太原府尹的父亲元宏,看能否在军队建功立业。两人在太原,元宏送给李白一匹“五花马”和一件“千金裘”。不久,李白发现自己不是当兵的材料,便离开太原,又转道洛阳,遇到好朋友元丹丘。经元丹丘介绍,结识了崇拜自己的岑勋。三个人来到岑勋位于嵩山的家中,彻夜喝酒狂欢,醉酒后陷入昂奋癫狂状态。李白挥毫写下“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第二天醒来,三人惊讶地回忆不起,李白怎么能写出来这么豪情的《将进酒》呢?看来,三位都喝“断片”了。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天,李白又回到安陆家中。是年,李白已经三十六岁。
过了而立之年的李白待在家里,平淡如水的生活让他如坐针毡。李白打点行装,又重新上路,靠诗歌、名声挣路费,路上结识的朋友越来越多,在扬州度过一段快乐日子。李白沿着大运河,往南到无锡、苏州、杭州、温州后,又想返回安陆。中途拐弯,去襄阳看望孟浩然。但孟浩然刚刚因为接待好朋友王昌龄,不遵医嘱,吃鱼喝酒,旧病复发去世了。李白很伤心,参加完孟夫子的葬礼,来到洞庭湖散心,遇到王昌龄,告知孟浩然去世的消息和原因,王昌龄后悔不已。
辞别王昌龄,李白回到安陆。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李白的第一个女儿出生。此时,李白已结婚十二年,绝对晚育,李白高兴地为女儿取名“平阳”。“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寄东鲁二稚子》)“平阳”这个名字,来源于汉武帝的妹妹叫平阳。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公主也叫平阳,平阳公主一生传奇,帮助亲爹李渊打天下,战死沙场。可见,李白对女儿寄予厚望。不久,李白岳父去世,许氏家族爆发矛盾,李白不胜其烦,决定全家从安陆搬到山东鲁郡。
来到鲁地,李白欲向当地著名的剑术高手裴旻学习剑术,但裴旻不愿意教他。李白嘲笑鲁国的儒生过于迂腐,“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自己则云游玩乐吃喝,“兰陵美酒郁金香”,交朋友,寻机会。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李白生下第二个孩子——儿子伯禽。不久,妻子因病去世。为照顾家庭,抚养孩子,方便他流浪江湖,李白先后与两位邻家女子同居。“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李白一生,曾与四位女性有过家庭关系。
天宝元年(742年)夏末,李白正在泰山周边游玩,收到皇帝宣他入朝的信,喜出望外,内心瞬间膨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能够得到唐玄宗的青睐,或许是朋友元丹丘通过道友玉真公主推荐的。其实,玉真公主更喜欢王维,她比王维大九岁,和王维成为“忘年交”,曾亲自帮助少年王维在长安解决住房、吃饭、科考和当官等问题。王维经常在玉真公主府上谈诗、论画、聊天。后来,有学者认为王维和李白为玉真公主争风吃醋,互不往来。这简直是胡扯淡!
鲁郡距离长安一千多公里,通常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李白接到皇帝的召唤,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便飞马而至。繁华如梦的长安,至高无上的朝堂,李白终于来了!
李白这一路曲折、悲辛地奔赴长安之路,王维是没有机会体会的。
有奖活动赢红包
↓↓↓点击图片进入活动入口↓↓↓
作家出版社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长河故人来》
杨满沧 著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最好的伴手礼——冯骥才《过年书》火热出炉
央视开年大戏《驻站》创作揭秘:离不开文学的“母本”
新书推荐丨《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蔡崇达最新长篇小说,与万物交朋友
排版:邓 宁
编辑:刘 林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