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叫做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最初是为了纪念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便会追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到了周朝没有延用庙号制度,但这时候却有君主和大臣的一生进行盖棺定论的谥号。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它觉得无论是庙号还是谥号,都有 “子议父、臣议君” 的嫌疑,因此秦朝便废除了这两种制度。
到了汉朝时期,又重新恢复了庙号制度,只是这时候还是根据皇帝生前功绩等,来给皇帝上庙号,并不是所有皇帝都能获得。越到后面,庙号就成了皇帝人手一个的存在了。
按照《礼记·王制》的礼法体系,"祖有功而宗有德"是庙号制度的铁律。开国皇帝庙号为祖,顺位继承了前人江山的,就得叫宗。
从一个皇帝庙号中,能够简单看出其地位与功绩,以及后世对其的评价。
比如 “太祖”“高祖” 一般是开国定鼎之君的庙号, “仁宗” 则体现了他在位时以仁治国,得到了当时和后世的认可与赞誉;“武”则是克定祸乱或威彊敌德;“孝”则是比较好且仁孝的皇帝……
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一旦确定就不会轻易更改。
可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却拥有两个庙号。他刚去世时,朱高炽给父亲上的是“太宗”的庙号。
“太宗” 通常是王朝第二代有作为的君主的庙号,能体现了他对王朝发展的重大功绩,用在朱棣身上再适合不过。
可是在他死后一百多年后,朱棣的突然被改了庙号——从"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
朱棣从宗变成祖经历了什么,"祖有功而宗有德",朱棣九泉之下该喜还是该怒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嗣,朝臣们按照“兄终弟及”,决定让朱厚照的堂弟,当时只有15岁的兴王朱厚熜,以外藩入继大统。
别看朱厚熜年纪比较小,可是他非常有想法,甫一登基就掀起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大礼仪之争"。
原来他以小宗入大宗,朝臣们主张按礼法尊孝宗为父,可他坚持要追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这场看似迂腐的礼法之争,实则暗藏皇权与相权的角力。
最后还是皇权胜出,年轻的朱厚熜雷厉风行,通过廷杖十六名官员,让一大堆大臣被捕获罪的强硬手段,最终在左顺门血案后彻底压服文官集团,成功将父亲追尊为"睿宗献皇帝",更在太庙中为其设立神位。
也就是此举,才波及到了太庙深处的朱棣神主。
毕竟他的生父生前只是一个藩王,为了让他能够进入太庙,于是朱厚熜想起了自己的祖先朱棣,他同样是小宗入大宗。
因此朱厚熜便以"二圣同创大业,功德并焉,宜称祖号"的理由,将本属"宗"的朱棣抬为"祖",不仅打破了"一祖多宗"的礼制,在太庙中形成了"太祖-成祖-睿宗"的特殊序列,还借抬举朱棣彰显自己"以藩继统"的合法性,为生父的入庙铺平了道路。
而且这两件事,朱厚熜还要求“同日异时行礼”,这样一来,就很好的堵住了天下悠悠众口。
永乐皇帝四年靖难之战,五次亲征漠北、七下西洋、迁都北京、修《永乐大典》,其功业确非常人可比,可他是否愿意从宗变成祖呢?
我看未必。
在传统庙号体系中,"太宗"意味着承继大统的合法性。汉文帝刘恒以"文景之治"开创治世,唐太宗李世民虽玄武门染血,但开创贞观盛世,皆以"太宗"彰显其继统守业之功。
从朱棣即位后的种种作为中可见,他并不是很想当“开国之君”的,一直宣称自己是太祖皇帝正统继承人,自己只是站在太祖皇帝的肩膀上,让明朝更上一层楼,因此太宗这个庙号很合适。
可你让他变成祖,虽显尊崇却暗含得位不正的隐喻,若是朱棣泉下有知,恐怕会逮着朱厚熜骂不肖子孙。
自己冒着"靖难"骂名夺位,终其一生都在为皇位正统性焦虑,你倒好,直接一个庙号,让自己成了另起炉灶之辈,成了非"正统继位者"。
这干的什么破事。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