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趁着改革的浪潮,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夺地而出,《包青天》《甘十九妹》等影视作品纷纷登上荧幕。

令人印象最深的,无疑是电视剧《济公》,那半疯半癫的佛陀形象,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情节,脏鞋破帽下的济世情怀,让人难忘不已

而出演济公这个角色的游本昌,在当时已经是五十二岁的半百之年了。



在结束拍摄时,他对众人说了一句话,而这句话也印证了游本昌老师的一生就如济公般尘世捞月,不忘微芒。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弘,言动要谨。”

可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一生,也确实将这几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济公这部作品让他踏入了国家一级演员的门槛,本应一帆风顺的他,在晚年却接连遭遇无戏可拍,投资失败,剃度出家,甚至变卖房产

在剧中普渡众生的“活佛”,究竟现实中遭遇了什么样的挫折?

游本昌出生于江苏泰州一个平凡的家中,年幼时的他却不像同龄人那般自由快乐,不知什么原因,游本昌从小便疾病缠身,几乎不愈。



当他的家人走投无路时,一位僧人意外的出现了,他只看了游本昌一眼便说道:“此子若不与佛结缘,只怕再无可救。”

于是,游本昌被带到了上海的一座寺庙,拜那里的住持为师,奇妙的是,他的病情真的因此好转了,学业也更加上进。



因为从小喜欢看电影,普通话较为清晰,老师总是让他带头朗读课文。

长大后,他又凭借对戏剧的热爱加入了洪水受灾区的义演活动,改编的话剧让众人纷纷赞赏。

游本昌每当回忆起这些经历,脸上都会浮现笑容:“这对于我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成年后,游本昌顺利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毕业后,进入国家话剧院工作,起初,他只是扮演一些小角色。



还没等到担任主角时,工作的改动又让他去担任少儿话剧的编导,游本昌没有一句怨言,而是专心做好手里每一件事。

1962年,他参与指导的中国第一部少儿电视剧《扣子》播出。

随即而来的是那个动荡的年代,文娱活动被全面终止,无奈的游本昌只能去投入“上山下乡”。

艰难困苦的环境仍然没有消磨他的心志,他每天不仅辛勤劳动,闲暇时仍不忘练习剧本。



可等到数年后变故尘埃落定,游本昌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了。也许是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他毫不犹豫的再次投入演艺事业。

1979年,游本昌主演并参与编导电视剧《孔乙己》,为青少年展现了旧社会的落后与心酸。

1984年,凭借自己对默剧的多年研习,他成功登上了春晚舞台并主演小品《淋浴》,被誉为“中国版的卓别林”



而到了1985年,在经历了79个“小角色”之后,游本昌迎来了自己扬名立万的机会,出演人生中第一个主角“济公”。

面对“济公”这个角色,他将半生积淀的艺术感悟倾注其中:破袈裟下的济世情怀、癫狂举止中的大智若愚,都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



为了接近济公“鞋儿破、帽儿破”的洒脱神韵,他亲自设计服装道具,甚至将新买的布鞋磨破,将自己的衣服打满石灰。

为了演出济公吃肉时的酣畅淋漓,他强忍馊肉的气味完成拍摄。

这种近乎苛刻的艺术追求,让济公不再是简单的神话人物,而成为承载民间智慧与人性光辉的文化符号,更被广大群众誉为“活济公”



出名后的游本昌并未被名誉冲昏头脑,面对漫天而来的剧本邀约,他始终坚持以剧本的质量为唯一标准。

而随着妻子病入膏肓,而娱乐圈更新换代又很快,在经历了两次投资制片失败后,游本昌似乎迎来了人生的低谷。

2009年,游本昌又再次开启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实验”,他变卖房产,投入百万巨资拍摄《弘一法师》。



这部讲述李叔同出家经历的鸿篇巨制,为了接近角色,游本昌甚至亲自闭关研读佛术,更甚者在演出结束后选择二次剃度出家。

巡演过程中,虽然票房惨淡,但他仍然没有接受商业投资,坚持自掏腰包完成演出。

面对众人的质疑,他只是淡淡的说道:“钱财是身外之物,艺术才是永恒。”



而当众人以为游本昌青灯燃尽,淡出演艺圈的时候。

2023年,91岁的游本昌出演《繁花》中的“爷叔”,引发众人关注。

镜头前的他,将上海老克勒的精致与沧桑演绎得丝丝入扣,一个眼神就道尽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无奈。

这份举重若轻的表演功力,正是源自他数十载的人生积淀

济公的豁达、弘一的超脱、爷叔的世故,他以一名修行者的方式,回顾了自己来时路。



游老爷子曾说过:

演员的最高境界,是活成一座桥“连接古今,沟通人心。”

希望这座91岁的“艺术之桥”,能承前启后,矗立不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