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农历八月十六日,紧张的气氛笼罩着紫禁城中。
参加朝会的官员们刚刚得知,前天,塞外鞑靼部的首领俺答汗,率数万蒙古骑兵,从古北口突入长城,正在向京师扑来!
自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以来,京师已经有整整一百年没有战火了,现在鞑靼突然大举入侵,满朝上下顿时都慌了神。
嘉靖和群臣商讨对策时,一个官员主动站了出来:陛下,通州如果失守,漕粮可能被劫走,京城就无粮可吃了,事关重大...
嘉靖一看,是顺天巡按王忬。
在满朝慌乱的氛围下,有人敢于主动请缨,嘉靖欣慰不已,马上下旨让王忬前往通州组织防御。
王忬得旨,立即快马疾驰,当天抵达通州城,迅速动员,又把运河上的船只都拉到了运河西岸...
果然,第二天,鞑靼铁骑赶到,但无一船可渡,望河兴叹,不得不弃通州而去,数十万石的漕粮幸免于难!
立下大功的王忬,很快由七品巡按火箭升到了二品巡抚。
仕途似乎走向了光明坦途...
然而,命运却在暗处为他安排好了悲剧的结局…
02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七月,王忬被调任浙江巡抚。
自嘉靖中期以来,来自日本的海盗和中国本土的海上走私集团勾结,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倭寇集团,袭扰东南各处。
与日本距离最近的浙江,更是首当其冲。
更要命的是,这些走私集团和大明朝的若干权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谁敢动倭寇,他们就要谁的命。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浙江巡抚朱纨出兵清剿了盘踞在双屿岛的倭寇,结果反被人迫害,最后不得不含冤自杀。
王忬当然也不例外。
他一到任,就发现浙江的防务简直可以用一比吊糟来形容——卫所兵缺额三分之二,战船军械年久失修,一个个官员将领都是混吃等死的状态。
王忬赶紧先选拔将才,练兵造船修械,整修城池。
经过他番整顿,浙江防务总算有了起色。
之后的几个月里对倭寇取得几次胜利...
朝廷闻讯,下旨嘉奖。
没成想第二年春天,上万倭寇突然大举入侵浙江,打得老王一个措手不及。
此后半年时间,明军连败数十阵,江浙一带三十多个州县惨遭倭寇蹂躏。
按大明律法,浙江被倭寇祸害成这样,作为浙江省最高长官的王忬肯定是难辞其咎的。
然而此时的老王在嘉靖心中已然是大明朝“忠臣能员”的典范,尽管朝中弹劾老王的折子雪片般飞来,但嘉靖还是坚决维护老王。
到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六月,眼看浙江的局势无法收拾了,嘉靖才把老王的浙江巡抚撤了,但又给他平调到了大同巡抚的任上。
第二年,老王又晋升为蓟辽总督,坐上了了大明朝北部边防的头一把交椅。
像嘉靖这样多疑雄猜的人,都能如此信赖老王,换了谁都得有点飘。
祸事就开始来了…
03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初一,北京西市同时斩首了三个朝廷官员。
一个是前浙直总督张经,一个是前浙江巡抚李天宠,这两个人都是因为抗倭不力,被问了死罪。
第三个人是兵部员外郎杨继盛。
老杨被处斩,是因为他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正月上了一道弹劾内阁首辅严嵩的奏折,历数严嵩有“五奸十大罪”,把严嵩骂得狗血喷头。
你骂严嵩不要紧,关键还扯到了嘉靖的两个儿子——裕王和景王。
老杨在奏折里说:臣弹劾严嵩的这些罪状,皇上您可以问问二位王爷,是不是真的?
严嵩马上抓住这点在嘉靖面前煽风点火,嘉靖一下就怒了:你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什么东西,也敢教朕做事?!还让朕召见二王?不知道“二龙不相见”吗?将来的皇帝必然在二王之中产生,你到底是想让朕死还是将来的皇帝死?!
于是一道圣旨下来,老杨被打入诏狱,各种严刑拷打。
但老杨就是不服软。
作为老杨的故交,王忬时常为他抱不平,还让儿子王世贞经常去牢里看望老杨。
嘉靖三十四年十月,老杨被推上了刑场。
老杨死后,王忬又公开对老杨表达了哀悼之情,儿子王世贞还公开出面给老杨收殓入葬,还代老杨的遗孀往上递伸冤的状子,甚至公开写诗发表说“奸谀未死骨已灰”,赤裸裸地怼脸严嵩。
得罪严嵩的后果,还是其次,关键老杨的案子是嘉靖钦定的,你如此态度,不就是在说皇上错了?这不是往皇上脸上吐吐沫么?
这几年皇上是对你圣眷有加,各种维护支持,但你身为臣子,不能恃宠而骄,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处事...
否则肯定会出事...
04
王忬当上蓟辽总督,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兵力的调配问题。
当时的蓟州镇,由于原有的卫所兵逃亡严重,致使纸面上的兵力数字缺额严重,漫长的长城防线根本防不过来,这就不得不调动临近的辽东镇、宣府镇、大同镇等军镇的兵马前来协防蓟州。
但塞外的蒙古人随时可能入寇,其他军镇的援兵又不能立刻到达,总是容易耽误事儿。
因此兵部的想法,是将其他军镇的八千精锐骑兵直接划拨到蓟州镇,常驻蓟州,一旦遇到蒙古人入寇,这些骑兵就可以作为机动兵力迅速前往战事发生地进行增援。
这本来也是个应急的办法,但王忬此时却自作聪明起来,给嘉靖上折子说:
臣认为,蓟州镇主要是靠长城进行防御的,长城都是建在山脉之上,地形险要,并不利于骑兵行动。而且骑兵人吃马嚼,耗费极大,长期驻扎的话,蓟州镇的军饷压力很大。臣建议把这八千骑兵换成八千步兵,分散加强长城的各个隘口,这样算下来一年能节省军饷五万六千两银子。
折子递上去,嘉靖同意了。
可谁承想,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左翼蒙古的大汗达赉孙因为和右翼蒙古的鞑靼部不合,率部出走,跑到了辽河流域。
这年冬天,达赉孙率领左翼蒙古数万骑兵突然攻击辽东镇的广宁卫,王忬一听消息慌了手脚,赶紧调蓟州镇的兵去增援。可是他自己之前要求把骑兵换成了步兵,这会儿要长途增援,步兵怎么跑得过蒙古人的战马?
等到明军援军好不容易从蓟州跑到广宁,黄花菜都凉了——
辽东总兵殷尚质率军抵挡蒙古人入侵,结果寡不敌众,当场阵亡,广宁卫也遭到蒙古人的洗劫。
消息传到紫禁城,嘉靖下旨罚了老王的三个月俸禄。
这点儿惩罚只能算是象征性的,但朝中嗅觉敏锐的官员已经察觉到,皇上对老王的恩宠开始消退了…
05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其他人已经察觉到皇上的态度开始变化时,王忬却没意识到这一点,还认为自己圣眷正隆,说话做事依然是我行我素,毫无顾忌。
很快,他又干了让嘉靖不爽的事。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宣府一带发生了白莲教。
严嵩抓住这个机会,把曾经上折子弹劾自己的锦衣卫官员沈炼污蔑为“妖人之首”,打入死牢。
偏巧老沈也和之前的杨继盛一样,不仅怼脸严嵩,还曾在朝堂上大谈朝中奸佞当道,把嘉靖也给得罪了,说他“咆哮朝堂,无人臣礼”。
这次看到严嵩说沈炼是“妖人之首”,嘉靖自然不会再去仔细调查研究一番,朱笔一挥就准了死刑的判决。
王忬听说后,老毛病又犯了,明里暗里为老沈叫屈伸冤,甚至在自己家的宴会上当着一堆客人面痛骂严嵩,说皇上被严嵩蒙蔽了。
你想想,这话传到嘉靖耳朵里,能对老王没有看法?
06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兵部尚书杨博给嘉靖上了个折子,说:
蓟州镇的防务历年来始终靠抽调宣大(宣府、大同)和辽东的兵力进行协防,千军万马来回长途调动,这样做不但耗资巨大,而且容易造成宣大和辽东的兵力不足。臣认为辽东的兵可以不管(因为辽东本来就归蓟辽总督管辖),但宣大调来支援蓟州的兵,不应再归蓟辽总督管辖,而应归宣大总督指挥,一旦宣大有警,宣大总督可以立即指挥宣大援兵回防。
嘉靖一看有道理,于是让王忬给意见。
老王马上上折子表示反对,说:宣大的兵既然调到了蓟州,当然就该由我蓟辽总督直接指挥,怎么能让其他人调来调去?蓟州肩负着保卫京师和陵寝的重任,宣大的地位能跟蓟州比吗?
嘉靖一看老王又和自己唱反调,心里已经不爽了,但还是暂时压抑住情绪,又下旨问王忬:蓟州这些年一味靠外镇调兵协防,耗资太大,不是个事儿,你在蓟州能不能自己练兵,加强防务,这样朝廷也不用来回调兵了。
谁承想老王依然不给嘉靖面子,回复说:臣认为蓟州一带百姓的军事素质太差,即使招募来了也很难练成精兵,还是得靠抽调外镇的精兵来协防。
这下嘉靖彻底怒了:好你个老王!宣大的援兵你不肯放手,叫你在蓟州本地招兵练兵你又反对,一遇到蒙古入寇你就拼命抽调宣大和辽东的兵马,弄得宣大和辽东兵力空虚,屡吃败仗。朕倒要看看你坐镇蓟州到底干了些什么?!
于是,嘉靖指定兵部郎中(相当于司长)唐顺之秘密查访蓟州镇的兵力情况,这一查不要紧,唐顺之回来报告说:蓟州镇纸面上兵力有九万,实际兵力也就五万七千人,还大多是老弱之卒。边墙也是到处失修,军械残破、甲马不全。
嘉靖大怒!敢情老王当了三年的蓟辽总督,啥也没干!遇到事儿就靠其他镇的兵马来帮忙,反正你蓟州地面上没事儿就完事儿,你这蓟辽总督当得倒是爽啊!
盛怒之下,嘉靖下旨将王忬的待遇降二级,并要求他知错改非,以赎前过。
事情发展到这儿,老王的处境已经很危险了,就差一个导火索引爆炸弹了...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这根导火索终于来了。
07
这年二月,塞外左翼蒙古的巴特尔部和辛爱部合兵数万人,打算入寇蓟辽,为了蒙蔽明军,玩了个声东击西的战术——先以部分兵力攻击辽东重镇广宁,吸引蓟州的明军驰援,然后再趁虚攻击蓟州。
王忬听说广宁被围,赶紧派兵前往驰援。
明军跑到广宁,和蒙古人一场大战,斩首八百四十多个,堪称大胜。
但王忬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赫然发现蒙古人的主力利用蓟州明军东援广宁的机会,趁着春季滦河水位下降,从蓟州镇潘家口破长城而入,大肆掠劫蓟州地面,弄得北京紧张得一比,赶紧宣布戒严。
王忬浑身都凉了,因为就在去年的时候,严嵩还曾提出过,潘家口一带濒临滦河,一旦到了枯水季节,防线就有漏洞,因此那一带的边墙要加强。可是自己一向看不上严嵩,觉得这狗日的只会写“青词”谄媚皇上,哪里懂什么军事,因此根本没理会。现在鞑子果然从潘家口进来了,这不妥妥的被打脸了吗?
再想到这几年自己怼脸严嵩的事儿,老王心慌得一比,赶紧上折子请罪,同时拍胸脯打包票:请皇上给我三年,自己一定让蓟州的防务脱胎换骨,所有漏洞全部补上。
但到了这时候才来亡羊补牢,显然来不及了。
蒙古入寇的消息传到紫禁城,嘉靖大为震怒,把这几年来对老王的不满一并爆发了出来,一道圣旨下来,老王被褫官拿问,下诏狱,等待最终判决。
嘉靖让严嵩负责办这个案子,相当于把量刑的权力给了严嵩。
王忬顿时心里叫苦不迭:不但自己公开怼严嵩,俩儿子王世贞和王世懋也和老严的儿子严世蕃结过梁子,父子两代都交恶,还能有好?
老王想尽各种办法找活路。
据王世贞的记载,当时有人找到王忬,说眼下您二公子世懋刚刚考中了进士,严阁老对新录取的进士一向是笼络有加,您不如跟您二公子说说,让他也去严阁老府上拜个码头,多少也算是一种服软的态度,严阁老一高兴,也许您就能把这关过了。
王忬于是真找来了王世懋,让他去拜一下严嵩的码头。
没想到王世懋也是个拧种,就是不肯去严嵩府上服个软。
王世懋不服软,王世贞更不肯。
放下身段向他一向瞧不起的严家父子低头。
这里还引出了一段著名的“伪画风波”。
据明人的很多笔记记载,王家当时据说藏有一幅名画(《清明上河图》原本),严嵩最喜欢收藏古玩字画,于是趁机向王家索取。王世贞厌恶严家父子,又舍不得拿出这幅珍贵的画作,于是找了一个高手临摹了一幅赝品送去。
严家父子以为得到真迹,开开心心叫了一堆亲朋好友前来鉴赏,结果被一个姓汤的装裱匠看出了破绽,弄得严家父子当场下不来台。
盛怒之下,最终严嵩向嘉靖进谗言,处死了王忬。
也有的版本说是严世蕃让王世贞去苏州的某位收藏家家里去要《清明上河图》真迹,王世贞不肯为他效力,就叫人临摹了一幅赝品拿去应付,结果被看出破绽。
各种版本的故事情节略有出入,但王世贞拿赝品糊弄严家父子,最终被拆穿的情节却是大差不差。
总而言之,因为两个儿子不肯低头,从而丢了救老父亲的最后机会。
09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月,决定王忬最后命运的时刻到了。
在给王忬最后量刑的环节中,刑部尚书郑晓认为老王虽然有使虏入塞的罪过,但之前屡有功劳,功过相抵,应该判处充军流放。
严嵩对嘉靖说,之前朝廷封疆大吏,有守土不力、失陷城隘者,多处死刑,当年张经和李天宠抗倭不力,皇上英明,果断杀之,才有后来胡宗宪消灭汪直、徐海的大功...如果对王忬网开一面,天下人一定会说皇上处事不公。
嘉靖思索良久,最终说了一句:“带兵的将领失陷城池、贻误军机都要处斩,带将领的主帅犯了错误却不杀,怎么说得过去啊!”
就这样,王忬最终被定为“弃市”。
老王:
既没有对抗严嵩的实力,更没有让嘉靖无可挑剔的才能,行事还如此高调,不扑街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明史》、《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万历野获编》、《王凤洲先生行状》、《皇明大政记》、《弇州山人续稿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