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军在宁锦之战中被明军挫败后,皇太极从中吸取了教训认为光靠八旗的号马骑射之术,野战驰突之长,终不能完成在关外歼灭明军,夺取辽东,以及入关图谋中原之大业。于是决定学习汉人的火器制造技术,仿制红衣炮和鸟枪,以提高后金军的战斗力,夺取最后的胜利。
一、仿制红衣炮和初建炮军
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嗣位,以明年为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嗣位后不久,便开始组织人员,着手仿制红衣炮。天聪五年正月,后金仿制成第一门红衣炮,上刻
“天佑助威大将军天聪五年孟春吉旦造督造官额附佟养性监造官游击丁启明备御祝世荫铸匠王天相窦守位铁匠刘计平”
等字,后金“造炮自此始”。炮身的铭文包括督造官、监造官、铸匠、铁匠的姓名,以及制造年月等内容,与明末红夷炮所刻铭文的内容大致相似。
红衣炮铸成后,皇太极即下令编练操射火炮的官兵。由于满人官兵一时难以掌握火炮的发射技术,所以操射火炮的部队由满人为官,汉兵当炮手。是年正月,皇太极即命督造官佟养性为昂邦章京,统理炮队之事。佟养性是辽东人,其先世为满族,由于他熟悉汉人情况和懂得火器使用之法,所以早在后金发迹之时,就被努尔哈赤所赏识,招为女婿(即额附),由副将升到总兵官。
皇太极为了提高其威望,加重其威势,特意向臣下声明:若有人不从佟养性之命者,
“非仅藐养性,是轻国体而玩法令也,必罹祸遣”。
大大加强了佟养性的权势。三月,皇太极“出阅新编汉兵,命守战各兵,分列两翼,使验放火炮、鸟枪,以器械精良,操演娴熟,出帑金大赍军士”。这支炮兵建成后,便成为攻取坚城的主力之一。
二、火炮攻城的先例
红衣炮制成后,即被皇太极用于进攻大凌河。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皇太极命总兵宫额附佟养性,统管已经制成的40门随营红衣大炮及运载用的车牛骡等。八月初六日,皇太极率后金军进围大凌河。二十三日,双方展开激烈炮战,后金军用红衣炮、将军炮轰击了城西南的敌台,推毁其2座敌楼、4处雉堞,守台明军遂降。
次日,城东一台也被攻毁。九月十九日,后金军又截击锦州来援的明军,交战双方“火器齐发,声震天地,铅子如雹,矢下如雨”。皇太极又命佟养性发射红衣炮,摧毁明军兵营,十月初,祖大寿开城投降。后金军占领了大凌河,尽获城内枪炮弹药。
十月初九日,皇太极命8名将领率后金军500人及旧汉军全部,携红衣炮6门、将军炮54门,前往进攻垣墙坚固的于子章台。后金军用红衣炮轰台3天,推毁台垛,击杀守城明军57人,台内守兵不支而降。其余各台闻风惊恐,近台者纷纷归降,远台者弃台而逃,所得粮草足够一月军用。战后,后金军总结了红衣炮在攻坚战中的作用说:
“至红衣大炮,我国制造后,携带攻城自此始。若非红衣大炮攻击,则于子章台必不易克。此台不克,则其余各台不逃不降,必且固守……自此凡遇行军,必携红衣大将军炮”。
大凌河及于子章台之战,开了我国战争史上以重型欧式火炮攻克坚固城堡的先例。
三、后金炮军的初步发展
随着后金自制和缴获火炮的增多,为扩编后金炮军创造了条件。天聪六年正月,佟养性上疏建议将各种汉人都编入军籍,“有事出门全拿火器”。同时建议收集各地明军所遗留的火炮,并多加制造,以建营专用火器之兵。
皇太极极为重视这一建议,于疏上三日之后,即亲往北演武场检阅炮兵演习情况。演习开始时,佟养性率所部士兵擐甲冑,执器械列于两旁,命炮手在御前进行红衣炮试射演习,结果非常成功,佟养性和副将石国柱、石廷柱、参将祝世昌等得到优厚的赏赐,其余参加演习的将士也都有实物奖励。试射的成功,促使皇太极更加重视火器的研制和炮兵的扩建。
之后不久,佟养性亡故,皇太极为不影响炮兵的建设,即升任石廷柱为昂邦章京。天聪七年(1633年)三月,皇太极又采纳总兵官马光远的建议,采取了一系措施,发展火器制造和扩建炮兵:下令改善铸炮和配制火药工匠的待遇,优待炮手,提升铸造红衣炮的工匠王天相、金世昌为备御;六月,皇太极命马光远等将新扩编的汉军1580户,尽行装备火器,从而使后金军拥有一支初具规模的汉人炮军。这些措施,使既往以弓马骑射和野战驰突见长的后金军,又增加了攻坚城拔要塞的炮兵,其战斗力之强已非明军所能匹敌。
四、独立炮军的建成
天聪七年(崇祯六年,1633年)四月,明将孔有德和耿仲明致书皇太极,表示愿以数万甲兵、百余轻舟、全部火炮归降后金,并合力进攻明军。皇太极接书后即从优招降二部,并于七月命其为先锋攻取旅顺,使辽东尽为后金军所控制。
继孔有德、耿仲明投降后金之后,明军镇守广鹿岛的副将尚可喜,也于当年十月率部归降后金。从此以后,后金军不但可以利用辽东工匠和明军降匠所仿制的红衣炮,而且又从孔、耿、尚三部降军中获得30多门红衣炮。这30多门红衣炮,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购自葡萄牙人的优质火炮。同时,在这三支部队中,还有直接受过葡人训练的匠师和炮手,他们制造和使用火炮的技术,远出于后金军之上。所以皇太极在天聪八年五月,编元帅孔有德部为天佑兵,总兵尚可喜部为天助兵。此后皇太极便利用这支拥有数量较多质量较优的汉军,为其攻城掠地。
清崇德二年(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皇太极命孔、耿、尚部携红衣炮进攻朝鲜,获得了胜利。二月,又命贝勒阿济格和孔耿、尚三部,携红衣炮16门进攻皮岛,以拔去清军侧背的芒刺;四月攻占皮岛,得明军所用欧式火炮10门。清军攻占皮岛后,解除了后顾之忧,因而转锋西进,而关内明军则因失去在清军后方的一切据点,便处于清军重炮的凌厉攻势之中。
七月,皇太极因汉军炮兵屡战获胜,西洋火炮逐渐增多,遂将汉军编为左右二旗,以石廷柱和马光远分别为左右翼管旗大臣。至崇德七年元月,包括孔、耿、尚三部在内的汉军2.45万人,被分编为汉军八旗,成为皇太极手中一支独立的炮军。
五、清军入关的利器
为准备进关作战的需要和加强炮军的装备,皇太极于崇德七、八两年,分别派梅勒章京马光辉、孟乔芳、金维城、曹光弻,固山额真刘之源、吴守进,铸炮牛录章京金世昌、王天相等,往锦州铸造神威大将军炮。
故宫神威大将军炮图
神威大将军炮用铜铸造,有一门尚存于北京故宫内,炮身前细后粗,底稍敛,全长264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48厘米、有四道箍,后部阴刻满、汉文字:“大清崇德八年十二月日造重三千九百斤”等字。准星、照门已经损坏,火门多有破损。毁坏之处表明当年此炮曾用于实战。此炮铸成后便载以四轮车,上有横梁承炮耳。车辕长10.5尺,轮各有18幅,辕间加直木二,外伸部分加有横木和9个铁环,供挽曳用。收藏故宫后的神威大将军炮,被安置于砖砌的炮座上。
神威大将军炮,是清军入关前仿制的一种车载重型攻城红衣炮,炮管长,装药多,弹丸大,摧毁力大,是适用于攻摧坚城的利器。此炮的铸成,为清军入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主要参考资料:
《清实录》